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家具在現代生活中出現

中國傳統家具在現代生活中出現

1.什麽叫“中國傳統家具”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麽叫“中國傳統家具”,中國傳統家具發展到明代中期,已趨完備,因此壹般來說,明式家具和中國傳統家具幾乎可以劃上等號。當然,乾隆之後的清代家具也是中國傳統家具,但是由於太堆砌,最終僵化,因此我們還是以明式家具為代表。 什麽叫“中國傳統家具”呢?《江蘇工藝美術》99年10月第6期對明式家具的定義是:“明式家具指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至乾隆年止),前後二百多年間生產的,以黃花梨木、雞翅木、鐵力木、紫檀木、酸枝木等優質硬木為主要用材的家具。”根據此定義,其他時期、其他材料制作的“明式”家具,都不可以視為明式家具。然而,關於“明式”的含義,我的理解是“明代的式樣”,是明代至清代前期的家具式樣。我們現在再生產(re-production)這類家具的款式,也應該屬於“明式”。

2.為什麽要現代化

所謂現代家具,就是以新材料、新技術為基礎,適應當時當地的需求而開發出來的新設計。工業革命之後,中產階級產生,家具因而面向大眾,新機械使生產從作坊手工式變成工業化的大量生產,產品以價格低,加工容易為主,人們開始以功能為追求的目標。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像爆破的大樓壹樣,壹下子坍塌下去,連輝煌壹時的傳統家具,在用料、做工、設計等都逐漸衰落,宮庭家具更是衰敗不堪,光緒皇帝大婚及親政的家具,都得從民間,甚至到廣州、香港去采購,這時候不管是京作、蘇作或廣作家具,都是笨拙、粗陋和堆砌的。

鴉片戰爭過去壹百六十年了,中國的文化好象並未完全恢復過來,至少家具業是如此。今天,世界前壹百名設計師之中,沒有壹個中國人,中國的家具市場充斥著歐美日設計的現代家具。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中國人會逐漸恢復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開始追求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且通過這壹追求而擠身世界壹流,假如中國繼續以每年6%以上的經濟成長發展下去,不出30年,中國就會有屬於自己的民族特色的家具,理由是:

2-1.假如我們相信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此之上有壹個政治與法律的上層建築,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 的壹部分,經濟決定上層建築,那麽,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在未來20-30年之內,會達到西方70-80年代的生活水 平,因此中國人也會有這樣追求,這是民族覺醒、民族復興的結果。

2-2.以功能為主的簡單的現代家具,是在工業革命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物資缺乏時期的情形。人們只為了滿足基本的物資要求,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興起,人們開始懷疑現代主義理論的永恒性,批判現代主義過於理性,過於機械化,產品千篇壹律,忽視人的個性需求,家具缺乏人性味,主張家具與環境密切相聯,註意文脈,運用必要的裝飾,使家具“人性化”,具有地方特色,還要有個性,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家具不僅要“重理”,而且還要“有情”。

3.現代化的內容

中國傳統家具的現代化,應該包含三個方面,即材料、設計和制作工藝。

3-1.材料:

現在壹般人的觀念中,在紅木和中國傳統家具(紅木家具)之間劃上了壹個等號,將兩者相提並論,視為壹體,這樣子是否妥當?是否具有科學性?我們必需先搞清楚這個問題。

其實,古代的中國家具是以榆木、松木、櫸木、楠木等國產材為主要材料的,蘇州太湖邊的大片櫸木林,造就了蘇州成為明式家具的生產中心。後來櫸木逐漸匱乏了,人們開始尋找新材料,剛好明代手工業發達,與東南亞貿易頻繁,紫檀等原木源源不斷地運來,才造就了明式紅木家具的輝煌。

明末由於當時被視為高檔的黃花梨、雞翅木和鐵力木日漸匱乏,所以在作為壓艙使用之後被丟棄的紫檀木才開始被人們試用,終而成為“新貴”。

到乾隆年間,紫檀木也越來越少了,於是人們又開發了新材種紅酸枝木,就是上海人慣稱的“老紅木”,之後又引進泰國的酸枝木,到清朝末年,人們開始采用花梨木。

從上述中國傳統家具的用材歷程來看,其實中國人是就地取材的,使用東南亞的紅木,也是基於“可輕易獲得的資源”的原則,今天海內外紅木等資源日漸匱乏,我們壹樣可以開發出新材料來取代,這是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習慣的。

改革開放之後,紅木家具的內銷市場突飛猛進,需求使小作坊、小工廠越開越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因此業者開始弄虛作假,人們爭論不休的不是家具的質量和設計,而是所用的材質是不是所謂的紅木。

因此中國國家技術監督局於2000年8月1日正式頒布了GB/T18107-2000(紅木)的國家標準,來規範市場,但從來沒有人去做完整的定量分析,去測定所有紅木的物理力學性能,到底紅木有多好,是否適用於中國傳統家具的制作等等問題,都只停留在定性的描述上。

去年在紅木標準頒布之後,我找出標準中的八種紅木的七項物理力學性能,這七項性能是:氣幹密度、幹縮系數、順紋抗壓強度、抗彎強度、硬度、沖擊韌性和順紋抗剪強度(這些性能和家具比較有關系,有些數據是由現有資料中換算出來的,有些是我在北京林業大學的實驗室裏進行測試後所獲得的數據,詳細數據都收在拙作〈中國傳統家具現代化的研究〉之中)。從這些數據中,紅木的數值都較高,除了其中幹縮系數較大,會造成幹燥比較困難之外,其他的數據都顯示紅木的質量都優於我們俗稱的白木。

不過問題在於,我們的家具的用材,需要那麽重、那麽強、那麽硬和那麽韌嗎?我們都知道,家具的最終質量不單單只靠木材的性質,其實家具的設計和結構,都應該配合特定的材質,換句話說,我們采用什麽材質,在設計和制作時,都得考慮進去。

我還特地選用材質較壹般的楸木,來進行試驗,我用楸木來設計並制作壹套中國傳統家具,然後由上海市家具質量監督檢驗站來進行質量測試,結果全部合格(詳細見拙作〈中國傳統家具現代化的研究〉),甚至許多項目還超標。

3-2.設計:

中國傳統家具設計的繼承與改善,我認為至少應從兩方面著手:

a)設計現代家具,要有本民族傳統的神韻,為了方便敘述,我稱之為民族的現代家具;

b)保留傳統的設計,將傳統的優秀設計元素保留和重組,改善部分是為了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現代的生產方式,壹樣是為了方便,我稱之為“仿古家具”(re-production Furniture)。

剛才我提到後現代主義,其實後現代主義不但反對設計簡單化,反對“少就是多”(less is more),認為“少就是單調”(less is bort),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後現代主義也反對在設計上的全球化,反對國際式風格的功能主義,這給我們發展中國傳統家具提供了理論基礎。

後現代主義分為兩派:

——先鋒派:剛好符合我們發展民族的現代家具理念,以曼菲斯(Memphis)為代表的先鋒派,反對固定模式,反對條條框框,認為設計是感性的偶得,而不是理性邏輯的必然結果。

——經典派:和我們的仿古家具的想法相似,以文丘裏(RobertVenturi)為代表,主張從古典中拾回民族性的、個性化的東西,將傳統形式、歷史風格搜尋出來,用在新的設計中。我們的設計師並未充分地理解這些理論,至少還少有人根據上述的理論發展出民族的現代家具,或仿古家具,倒是丹麥的設計大師威格納(Hans Wengner )做了非常成功的嘗試。

我以後現代主義的經典派為基礎,嘗試將明式的羅漢床及牛角式搭腦嵌大理石太師椅中的壹些基本元素找出來,設計現代形式的仿古家具——床頭。

我從清代中期的壹張“牛角式搭腦嵌大理石太師椅”得到靈感,取出其兩端下彎的搭腦和端頭的雕雲頭如意紋,加上靠背三隔擋板這些設計元素,重新組合。太師椅椅面大理石板心,我把它換掉,並加寬加長,其中貼上浮雕螭虎靈芝紋,是從明代的羅漢床取得的。這片板心就成了整個設計的“主導”(Dominance),床腳上的雲頭如意紋就讓它於整組家具中“重復”(Repetition)。背板兩邊兜接對稱凹字形,鏤空,使床頭不會顯得那麽沈重,而更有靈氣,更多變化。材料選用中纖板及楸木,我這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設計師,從不同方向來開發我們的民族的現代家具和仿古家具。

3-3.制作工藝:

中國的傳統家具,在十九世紀時沒有趕上歐洲的工業革命,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機械化生產,終於隨滿清帝國的沒落而沒落。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傳統家具也逐漸引進壹些機器設備,比如:鉆、刨、鋸、鏤、銑等,但由於沒有接受歐洲工業革命時的新思潮,沒有徹底地利用現代工藝技術來讓傳統藝術獲得新生。中國人現在還在爭論,還在排斥機械化,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采用,因此他們的產品不能面向大眾,甚至不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

現在正生產著的中國傳統家具的作業方式,我稱之為“近代傳統家具的作業方式”,因為現在的這類工廠,已能用部分機器,已不是百分之壹百的手工,估計手工占70-75%,機器占25-30%左右。

歐洲生產傳統家具,他們在設備、設計、生產工藝,管理等,都有異於中國目前的情況。我參照他們的方式,替中國傳統家具的生產工藝的改善與創新,訂下70-75%的機械化,25-30%手工的目標。

拙作《中國傳統家具現代化的研究》中,以此目標規劃了壹系列工序與作業流程,這壹生產模式,基本概念分以下幾點:

——材料:采用實木、薄木(veneer)和人造板混合使用,還使用了現代的膠粘劑、五金件、螺絲、圓棒榫等。

——備料:中國傳統家具的舊生產方式從備料開始,就註定是手工的,我將這種方式的加工流程概括如下:

明式家具改良型備料加工流程

要點:1.幹燥為自然幹燥或土法幹燥;

2.開大料時就要鋸出不同厚度規格的板材;

3.開板材和配料包含著相當高的技術因素

過程:

這種備料方式是“精耕細作”,不但慢,而且家具難以販賣到其他地方去,其中主要原因是幹燥有問題。我的改善與創新的備料方式如下:創新的備料方式,可以全部機械化,要求工人的技術水平較低,速度快,壹組12人壹天可以處理3-5m3的木材,比傳統的備料方式快7-8倍,更重要的是創新的備料方式,木材更穩定,質量更可靠,木材的利用率和傳統的“精耕細作”差不多。

——機加工也采用機械化,使產品零件化、部件化,且達到部分標準***用。同時,依據現有的生產條件對流程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使生產中工序的分支不多,多數為***同工序,普遍流程如下:

明式家具改善與創新型備料流程圖

要點:1.調準機器精度;

2.大括號內為長大於600mm的料需有的開齒、接齒過程

過程:

a)切料-開齒--打孔-零件組裝-銑線--部件組裝

b)切料-劃樣-帶鋸成型-鏤銑-磨-零件組裝-修線-部件組裝

——在結構設計方面,著重考慮了幾個關鍵技術的改善與創新:

a)用指接或直接在木板上粘釘成型薄木來代替開45°角量舊式復雜的榫結構,提高加工速度,使產品結構更加穩定;

b)在臺面的構成上,以雙包鑲或MDF實木封邊雙面貼薄木來代替舊式的背面開槽插條的實木拼板或實木與實木板用木榫留伸縮槽,降低加工難度和成本,克服變形,使質量穩定,提高了生產力;

c)連接的輔材則用圓棒榫、螺絲、膠粘劑代替舊式的熬費腦筋的木榫,使加工容易,結合穩定;

d)通過自制的小型起線機來克服舊時手工起線的費時費工的作業。

——使用聚氨漆代替大漆(即生漆),使整個工序可控制,且將施工時間大大縮短。

3.結論:

4.1我於兩年前在新加坡及上海進行過壹次市場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57.9%的人很喜歡或喜歡紅木家具,但只有14.6%的人說紅木家具不貴,同時,有56.1%的人認為紅木家具不壹定要用花梨木等名貴木材。

可見,傳統的紅木家具,在中國仍至於華人世界,還是有市場的,而且今天人們的消費觀念已改變,買家具已不太考慮保值了。這56.1%的人,追求的是款式設計和制作工藝,而不是材質,這和我們的研究方向是壹致的。

這56.1%的人之中,有15.2%的人很喜歡紅木家具,這意味著有100億人民幣的潛在市場,而42.7%的人喜歡紅木家具,這就是280億人民幣的待開發市場。

4.2在上述調查中,只有14.6%的人說紅木家具不貴,因此,紅木家具的價格必需降下來,才能面向廣大市場。

根據我對材料、設計及生產工藝的改善與創新,並建立起的模式來進行生產,然後和傳統的生產方式比較,以大衣櫃來計算:

——材料成本方面比傳統的降低了112%;

——備料、砂磨、油漆的總工資成本降低了81.4%;

——機加工降低了72%;

——批量化生產(100件以上)效率提高了168%。

這幾方面的數據顯示,改善與創新之後的中國傳統家具,在價格方面,能被更多的消費的接受。

4.3當然,對中國傳統家具的研究,不單單這些,尤其是在中國傳統家具的基礎上,提取設計元素,設計出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家具,更可面向世界市場。過去丹麥的威格納,他的椅子,很多是以中國的明式家具的設計為原型轉化而來的。今天芬蘭的庫卡波羅教授(Prof. Yrjo Kukkapuro),亦想從中國傳統家具中取得靈感,去設計現代家具,他的努力方向其實就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現代家具占世界家具市場90%以上,只有設計出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家具,才有大市場,中國才能出現世界級的設計大師。

參考資料:

/question/13998516.html?si=1

  • 上一篇:老鼠的歷史
  • 下一篇:中國十大冷門古鎮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