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現如今的傳統戲劇,都面臨著壹樣的問題:難以在年輕人中拓展受眾,原因是高度程式化的表演、陳舊的劇目、緩慢的節奏和單壹的視覺效果,令現如今的傳統戲劇難以“俘獲”看慣了聲光化電演出的年輕人。
方法: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戲劇都在嘗試改革。編排新劇、刪繁就簡、在經典劇目中融入時代特征;演員更多啟用新人靚臉,以人物情感傾訴充實唱腔,同時運用更加華美的舞臺特效。如前段時間在滬上演的新編歷史京劇《曙色紫禁城》,首次賦予老旦感情戲,且摒棄程式化的表演。緊致的節奏、人性化的刻畫、大量英文唱段及現代劇場式的舞臺布景,都讓該劇凸顯出與傳統京劇截然不同的元素。
擴展資料:
川劇有著30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目前的發展狀況卻不容樂觀。據記者了解,除重慶市川劇院發展較好外,重慶各區縣川劇團大多倒閉,僅存的基層川劇團也以演唱歌曲和說段子為主。
重慶綦江縣川劇團書記唐佑銘告訴記者,現在幾乎每個在職人員都從事“第二職業”,他本人也在綦江縣城開了壹家童裝店。團裏的川劇演員有節目要彩排才回來,沒節目時各忙各的,甚至去外地打工。由於沒有足夠的創作和排練時間,加上團裏為了維持日常運作常常將排練場地出租他用,因此演出質量普遍偏低。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安徽黃梅戲劇團則是壹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作為參演正在重慶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的黃梅戲劇目,由有著黃梅戲之鄉美譽的安徽省懷寧縣的黃梅戲演藝中心打造的《獨秀山下的女人》受到了觀眾的追捧。
《獨秀山下的女人》的舞美設計應用現代光影技術模擬雷雨天等多種場景,效果逼真而震撼,配樂融入了現代弦樂等元素。而演員身著的古典服飾、中國戲曲獨特的銅鑼樂聲和高亢而悠揚的唱腔,則充分彰顯了傳統藝術的獨特韻致。
這些獨具匠心的創新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演出劇場座無虛席,甚至連過道和走廊也站滿了觀眾。黃梅戲使用的安慶方言和普通話差別不大,觀眾很容易理解唱詞,緊隨著劇情發展,人們時而鼓掌、時而歡笑,氣氛非常熱烈。演員謝幕時,許多觀眾情不自禁地起立長時間鼓掌致意。
安慶市黃梅戲團經理陳兆舜稱,黃梅戲的影響不僅在日益擴大,觀眾面也在逐步拓展。尤其在借助科技手段以及新傳媒手段的推動下,黃梅戲的傳播更加深遠,其發展之勢也更加迅猛。
陳兆舜說,安徽省安慶市每晚的街頭巷尾,可謂“無處不聞黃梅聲,無人不唱黃梅戲”。據不完全統計,僅安慶市民間的黃梅戲劇團就有200余家,在福建發展的安慶黃梅戲劇團就有40余家。黃梅戲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如今很多地方戲劇日益衰落的情勢下,顯得非常另類而引人深思。
針對中國傳統戲劇目前的生存狀況,壹些專家、藝術家認為,中國傳統戲劇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但是這種支持不是簡單地“輸血”,而應當是“造血”。
中國國史學會理事、重慶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所長張鳳琦稱,戲劇之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顯現,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政府應當對其進行保護。但這種保護不是為其建立特殊的“溫室”,而是為其創造更好的文化環境和市場環境,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
上海越劇院院長李莉稱,劇院應當根據時代的變化在題材和內容上不斷創新,嘗試通過市場化運作謀求生存,而政府可以在劇院自身無力承擔的人才培養方面予以資金支持。這樣既為劇院解決了後續人才之困,也促使他們不斷進行創新。
中國新聞網-傳統戲劇“放下身段” 現代化演繹吸引年輕人
中國新聞網-中國傳統戲劇為何“冰火兩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