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經》開宗明義章第壹裏推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認為“孝道”是聖王的“至德要道”,是眾德教化之根本根源,而《孝經》這本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成為歷代儒客和讀書人研習之核心書經。
歷朝歷代在推行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治國方略中莫不遵循以孝為本的治國理念,把孝親敬老視為最崇高的美德,作為選拔官員的標準,並自遠古沿襲流傳下來,世代相襲、貫穿百代。
中華文明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壹的古文明,與中華文化以孝道文化為根本有莫大關系。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也在於中華文化遵循了以孝道文化為根本核心的原則。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從個體來講:
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個人的道德可以逐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
歷朝歷代,人們以修身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而修身最註重孝心的培養,孝行的實踐,孝道的弘揚。
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壹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家庭來說:
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範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從國家來講: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壹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是積極進步的。
從社會來講:
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壹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壹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壹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文化來講:
孝道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魂,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續下去的源泉所在。
二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主要內涵: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壹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要有物質的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敬愛,而且這種敬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麽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敬愛”,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好吃的美食,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壹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壹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壹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喪葬看得很重,在舉辦喪禮時要以哀戚之情盡各種禮儀。
綜上所述,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