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傳統文化,長久以來都不是問題。但進入現代社會後,在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學者們開始反思自己的傳統文化,很大程度上調整了之前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但是,這種反思壹直在壹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中前行。有進步,有障礙,有時甚至是倒退。所以從鴉片戰爭結束到現在已經160年了,但是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依然沒有根本的突破。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都是獨壹無二的,也讓很多人困惑。
因為政治環境不好,所以很難反思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政治家,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思想文化觀念相對保守,很容易對專制主義的思想文化產生精神* * *音。壹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有了壹定的進步和突破,總會有壹些從特權政治中獲益的政客,從幕後跳出來,用政治力量打擊他們。近代的壹些軍閥不是在國內宣揚尊孔嗎?對思想文化的無知和對思想文化的幹擾,是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反思難以推進的重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的復雜構成也是壹個原因。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它發展的每壹個階段都要添加壹些東西,所以內容非常豐富,構成極其復雜。有很多東西是好的。有很多東西都是糟粕。精華和糟粕經常混在壹起。這讓後人很困惑:說我愛妳不容易。因為頹廢成分太多了。我想恨妳,但是我不能。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不能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復雜成分讓後人覺得很尷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難以反思的壹個原因。
作者主要就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未來發展方向談了自己的看法。在寫作過程中,嘗試提出壹些新的思路,或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壹)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利弊,必須把握人類進步的方向。
人類社會總是在進步的。政治上,這種進步是以人為本的,直到人民決定。經濟上,表現為強調農業和商業,直到後來的市場經濟;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現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觀點,直到後來的思想自由;在待人接物上,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直到後來。
民本思想在中國古代壹直存在。商周有句話叫“民只顧國家,國家更好。”孟子曰:“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荀子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想法本身是進步的。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不畏艱難的進取精神,蘇東坡豪放豁達的胸懷,張衡、徐霞客對真理執著的熱愛,孟子“修浩然之氣”的誌向,大詩人杜甫“登上世界之巔,為他山之雄”的誌向,都顯得相形見絀。都是健康的精神領域。在處理自然與命運的問題上,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相勝”,王夫子的“天人合壹”、“創造生命”,都蘊含著人定勝天的光輝思想。在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方面,《古詩十九首》和阮籍愛情詩對生命意義的關註,《世說新語》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對自由戀愛的熱烈追求,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註入了新鮮血液。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大事,家事,天下萬物皆有所慮”,“卑微之人不肯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自古以來沒有人死,所以保持壹顆赤子之心,照耀歷史,是壹種非常高尚的精神境界”。另壹方面,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多刺的河》、《嶽陽樓記》、《春江花月夜》等許多文學作品反映了我們民族與自然之間的特殊感情。
登上長江,背誦“大江日夜流”,頓時生出壹種豪情。靠近山,讀著“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子。”給妳壹種戰鬥精神。讀《王騰亭序》,念到“天高地闊,宇宙無窮”,生出壹種大度。如此厚重,如此不屈,如此堅強,只有斯裏蘭卡能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