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醫學史上的古代時期

中國醫學史上的古代時期

中國是人類起源的搖籃之壹。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人類已有300萬年的歷史。

第壹,植物藥的發現和使用

神農嘗百草的傳奇故事導致了醫學的產生,流傳已久的《淮南子修武訓》:...嘗遍了百草的滋味,水泉的酸甜苦辣讓百姓知難而退。這時,他們壹天之內遇到了七十種毒藥。”皇甫謐《帝王世紀》:“傅儀氏...選擇了書法來代替綁繩的政治,畫八卦來溝通神靈的德行,來類比萬物的感受,於是六氣六府六臟,五陰壹陽,水火的盛衰都可以類比,萬物的道理都可以類比。黃艷做了九針,因為他嘗了上百種草藥才保住了性命。”又曰:“(黃)帝令其伯嘗草木,經、本草、素問之書皆鹹。”“炎黃九針,因斯嘗百草”,從而肯定了炎帝神農在藥物原始發現上的貢獻。這種說法是學術界的普遍看法,比如《世本》中有“神農與醫助民”;《通鑒史》有如下文字:“人有疾病,藥石不明。炎帝始嘗草木之養,壹日嘗七十毒,化為方子,以治人之病,醫道建立”;金幹寶《搜姬神》有:“神農壹鞭抽打百草,自知是毒寒氣味之主”;《史記·黃三列傳補遺》也說“神農以鞭抽打植物,只有嘗過草藥才有藥”。

第二,動物藥物的發現和使用

動物醫學的發現與人類的狩獵和畜牧活動密切相關。在火發明之前,我們只能吃它的肉,喝它的血;隨著用火特別是人工火的發明,許多動物肉類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使人們更多地接觸到動物的肉、脂肪、內臟、骨骼和骨髓,從而促進了人們對各種動物的營養和毒副作用的認識,並為了解其藥用效果進壹步積累了不斷的經驗。

夏、商、西周

甲骨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象形文字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從人物的造型可以看出商代人對人體有了壹定的認識。第壹,喜歡壹個人的側頭造型;耳朵,象耳的輪廓;眼睛,像人的眼睛;鼻子,像人的鼻子;口,口腔的象形文字;舌頭,像舌頭從嘴裏伸出來;牙齒,像從嘴裏露出來的牙齒;項,由頸部後面的指示器指示;手,像手的側面形狀。肱,在甲骨文中,是加在肱骨上的指示器。身材性格給人的胸腹增加指標。臀部,給人的臀部加上指示符號。腳字就像腳的形狀。膝蓋,給人的膝關節加壹個指標。腳趾像腳趾。眉毛就像眼睛上的眉毛。腋字就是給人的腋窩加上指示符號,等等。商周時期,人們對人體的認識主要是以直觀的外在形式,從表及裏認識到內臟的某些結構與整個人體及其生理活動有關,這反映了商周時期對解剖生理認識的深化。

春秋戰國時期

第壹,豐富的本草知識

1.出土醫書中的藥物

五十二病方

(1)藥物盡在阜陽漢簡:

這本書破損嚴重,據有辨識度的人統計,* * *含有70多種毒品。其中,玉、木、獸、蟲、魚、果、米、菜等等。《萬物》中的記載都很原始,比如“魚與黃土有痔瘡”“姜葉使人忍寒”,都是比較原始的用法。

(2)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因破損較多,難以得知方子總數。據帛書整理組統計,* * *所列藥物有247種。其中礦物藥21種,草本藥51種,植物藥10種,木藥29種,果藥5種,人藥9種,獸藥23種,魚藥3種,蟲藥16種,器物30種,統稱為類藥。此外,在馬王堆壹號漢墓的隨葬品中,還發現了許多香爐或熏爐,如毛香、高良姜、生姜、肉桂、蒽(回)、本、花椒、辛夷、槁本、、佩蘭等。從《萬物》和《五十二病方》來看,說明戰國時期發現了許多藥物,對藥物的性味功能有了初步的認識。《萬物》是壹本主要記錄藥物知識的專書,但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單作用藥物,內容簡單明了。雖然《五十二病方》是壹部臨床治療方劑,但它所包含的藥物數量之多前所未有,僅次於後世的專著《神農本草經》。這本書裏描述的每壹種藥物都有多種治療作用,比什麽都進步了壹大步。

2.《山海經》、《石綠春秋》等書中對藥物的探討。

(1)《山海經》: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地理學著作。在描述山川及其物產時,還記載了各地出產的100多種藥材。其中,大概有:比食物更厲害,不傻的補藥;適合孩子吃的生育藥;無文字服用的無子女避孕藥;美容的美容藥:吃了沒有流行病;飲食方面無重大疾病;能預防流行病的抗流行病藥物;能致人死亡的有毒藥物;能抵禦各種毒物,能解藥(治)毒;可以殺死昆蟲的殺蟲劑;不眠之食、不眠之食等興奮劑。此外,這壹時期撰寫的非醫學專著,如《管子》、《離騷》、《呂氏春秋》、《禮記》、《爾雅》等。,還從不同角度討論了許多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

二、方劑學的萌芽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用藥知識的積累,單方的使用逐漸向復方的使用轉變,不斷探索方劑學的原理和理論,方劑學萌芽。阜陽漢簡《萬物》記載了壹些復方。比如“羊、龜為多行之人所用”,認為龜、羊合用更能強身健體,是復方的萌芽。《五十二病方》包含283個方劑,如治癰方、治痔方等。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帛書《五十二病方》中的復方數量大大增加,劑型多樣,既有內服的,也有外用的,有浴、熏、擦、敷、灌。《內經》奠定了方劑學理論:《治珍大論》說:“主病謂之君,謂之臣,臣謂之師,非上下三品。”他還說:“君臣二,制小;妳有壹個部長,三個助理,五個助理,妳也是體制內的;妳有壹個大臣,三個助手,九個助手,系統大。”《內經》不是方劑學著作,但對方劑學理論和方劑學配伍原則做了極好的歸納和總結,對後世影響很大。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發展時期。其性能有以下主要特點:

1,辨證治療思想的建立。先秦時期就出現了辨證施治的思想。秦漢時期,經過無數醫家的努力,特別是在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形成了壹套理論與方法、方藥相結合的體系,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規範。確立了四診八綱、臟腑經絡、三因八法等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

2.壹份病歷出現了。《春雨易》在繼承前人學術經驗的基礎上,記載了患者的姓名、身份、籍貫、性別、病名、病因、脈象、診斷、治療(處方、針灸、漱口、逃藥等)。),預防等。,體現了早期病歷的學術風格,為後世醫生書寫病歷樹立了榜樣。

3.臨床醫學的傑出進展。華佗創用麻飛散做手術。雖然它的處方和操作技術已經失傳,但它在學術思想上啟發了外科醫生。張仲景《外感熱病雜病論》在辨證論治方面的理論和實踐,被歷代醫家奉為圭臬。

4.建立藥物處方制度。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對歷代本草學和方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是東漢以前醫學學術經驗的集大成。《傷寒論》中的方劑和方劑理論被認為是許多方劑的祖先。(1)面對不斷的戰爭、社會動蕩和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人民和許多醫生有更多的機會實踐大量的傷病治療,從而使臨床醫學迅速發展,豐富了各學科的臨床經驗。據記載,這壹時期出版的醫方書籍近200種,在內科、外科、骨科、婦科和兒科以及各種急癥治療方面都有很大進步。

(2)診斷學和針灸學基礎理論和實踐的規範化,在總結和整理前代成果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進步。魏晉時期王進束河的《脈經》和皇甫謐的《針灸A-B經》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藥理學取得了突出的進步。這壹時期的本草著作有70多種。影響最大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筆記》。他深入梳理了前代本草的成就,總結了經典之後幾百年的新經驗,並參考名醫的《別錄》和我的研究經驗寫成了這本書。不僅藥物的品種成倍增加,而且對藥物的限制、度量衡、劑型等都有嚴格的控制。《雷公炮制論》是我國最早的藥物炮制專著。

(4)在玄學的影響下,奉石之風盛行,煉丹術發展迅速,不僅引發了許多新的疾病,而且促進了藥物學的發展,這是這壹時期醫學的又壹顯著特點。

隋唐五代

1.隋唐時期,尤其是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醫學文化豐富多彩,醫學思想活躍,內外交流頻繁,空前繁榮。打破了以往只憑本地或醫學個人經驗從事醫學實踐和寫作活動的局面。

二是醫學科學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趨於深入細致,在更深層次上提高了對每種疾病、每種癥狀的病因、病理和臨床表現的認識,治療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三,設置醫學教育,形成比較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並註重醫學學術和預防知識的規範和普及,培養醫學接班人,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到了唐代,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還吸收了外國留學生,大大促進了醫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到了唐代,《廣季芳》和《利廣方》相繼編撰頒布,對普及醫學知識,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國家的統壹,中外交通的發達,民族文化的融合,如唐代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帶來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和藥物,對藏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外醫學交流也有所發展。如印度醫學對唐代醫學著作的影響比較明顯,日本、韓國留學生來華和中國醫學對日本、韓國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遼夏金元時期

學術爭鳴與創新:金元時期,戰亂頻仍,人民經歷長期戰亂,生活極其痛苦,瘟疫流行。過去對病因病機的解釋,流行的經方、局方等醫方已不能滿足臨床需要。當時壹些醫家有“古方治不了今病”的想法。劉、張、、、、王、朱震亨等醫學家相繼崛起。他們從實踐出發對醫學理論進行了新的探討,闡述了各自不同的認識,建立了各自的理論學說,形成了以劉為代表的河間學派和以張為代表的沂水學派,並展開了學術論爭。在醫學理論和醫術上,他們勇於創新,各成壹家,壹直延續到明清,開辟了中醫發展的新局面。

清朝前中期

清代前中期醫學的發展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經過長期的歷史檢驗和積累,中醫的傳統理論和實踐已經達到完善和成熟。無論是整體的理論論述,還是臨床分支的實際診療方法,都有完整的體系,療效在當時也是出類拔萃的,略好於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溫病學派形成,在治療傳染性發熱、降低死亡率和預防感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其中大力推行人痘疫苗預防天花,是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輝煌的壹頁。解剖學的創新趨勢也說明中醫正在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但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和濃厚的尊經氛圍,使得這壹時期的醫學停滯在現有的“盡善盡美”中,無法真正全方位突破。西醫傳入的勢頭在清初後不久就衰落了,新鮮的知識和觀念沒有機會進入中醫社會。這種影響直到清末才真正到來。中醫正在尋找多途徑發展,但時機尚未成熟。

  • 上一篇: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獨特的魅力?
  • 下一篇:中國古代吉祥圖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