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歷史原始農耕生活

中國歷史原始農耕生活

中國的農耕文化歷史非常悠久,由於氣候、土壤等條件的差異,南方和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分別是長江、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典型。

1、 從"河姆渡遺址"探尋南方的水稻起源,敘說河姆渡遺址的特點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在據今約7000年前的這裏,此時氣候濕潤,河網密布,土地肥沃,顯而易見的,很適合水稻的種植。依賴著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水稻的種子就在這裏開始了第壹次的發芽,也使得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南方水稻的起源,也從此時拉開了序幕。

在遺址中我們發現了很多稻谷、稻谷殼和稻草堆積,不僅如此,堆積的厚度還有超過1米以上,而且保存的完好度更是令人稱奇,壹些稻稈在出土時甚至還是黃綠色的,稻谷的外形也十分完好,對史學家們研究原始農耕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實物證據,使得許多先前無法被驗證的說法得到了證實,驗證了中華文明原始農耕文化歷史的厚重和悠長。

水稻的耕種需要深挖和平整較濕潤的土地,要用較牢固的生產工具,於是, 河姆渡人用大型動物的肩胛骨或石塊,經過磨制,再裝上木柄,用來翻地。我們後來所說的"新石器時代",也是因為河姆渡人開始使用經過打磨的動物獸骨和石器,才被考古學家們像這樣命名。

有關河姆渡人的住所也十分講究,他們居住在幹欄式的房屋裏,所謂幹欄式房屋,是原始時期長江流域和南方地區較為流行的壹種居住形式。所謂桿欄,就是人們用木、竹做樁柱,在上面架設橫梁鋪上木板,還使用了華夏民族古代特有的建築工藝——卯榫(maosun)工藝加以固定。

這種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非常符合當時人們的生產需要,並且通風防潮,特別適合濕潤多雨的南方地區,不僅是建築學上的壹項重大成就,更是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時代的產物。除此之外,河姆渡人還掌握了許多項別的生活必需技能。

他們能用苧(zhu)麻織成的布做衣服,除此之外,還會挖掘水井,解決了生活用水的難題,當溫飽有了妥善的解決之後,還開始發展畜牧業,在房屋周邊飼養豬、狗、水牛、雞等畜禽,同時有了初步的家族關系意識,我們在遺址中可以見到,桿欄式的房屋都是集體建造,說明河姆渡人有著很強的團結意識。

2、從"半坡遺址"探尋北方粟類起源,敘說"半坡遺址"特點

與南方的"河姆渡遺址"相對的,就是北方的"半坡遺址"。同樣的,我們從"半坡遺址"中能探尋到的,就是北方粟類飲食文化的起源。

半坡遺址位於陜西安的半坡村,距考古學家驗證,距今大概有6000多年。由於北方氣候幹燥,所以不同於南方,需要躲避泥土的潮濕以及各種昆蟲和毒物,並不用像其壹樣把建築架空,而是選擇了更加簡便的方式,所以半坡人多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裏。

所謂半地穴式房屋,顧名思義就是建築分為兩層,壹層在地面上用以人們居住和日常起居,壹層埋在地下,用以存貯糧食和堆放雜物。這種建築格局也是十分順應北方的環境和氣候的,不得不說,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可估量。

居住問題得到了解決,下壹個重點就是如何填飽肚子然後進行事物的積。北方原始農耕起源地都聚集在黃河流域,當地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最是適合粟類旱地植物的生長。而南方的水稻,需要大量水資源的灌溉,在北方難以成活,於是粟類,就取代了水稻,成為了北方勞動人民最主要的食物。

與此同時,他們還飼養豬、狗等家畜,種植栗、黍等谷物。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也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壹。

半坡遺址的古代農作物也保存得十分良好,對中國研究原始農耕文化起到了十分關鍵性的作用。在挖掘到的200多個窖穴中,發現了大量的粟粒,可見當時粟類的種植已相當普及。

根據推測,半坡遺址的建設時間比河姆渡遺址的建設時間要較晚壹些,也就是說,在半坡人選擇種植谷物之時,南方的水稻的種植已經出現,但他們仍舊選擇了種植谷類作物,這是考慮國環境之後進行的選擇,所謂物競天擇,正是此意。

此外,遺址中還發現了非常多的白菜或芥菜的種子,這是之前沒有過得發現,在半坡遺址出土之前,我國的蔬菜種植文華壹直被認為發源於國家形成之後,而此次出土,充分說明了我國蔬菜的種植也有很長的歷史。

  • 上一篇:中國的婚宴如何擺酒席?
  • 下一篇:中國戲曲有幾大劇種,分別是什麽,妳了解多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