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絲綢在國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麽?

中國古代絲綢在國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麽?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而絲綢作為壹種材料,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壹方面,絲綢美化和滋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華麗柔軟的綢緞,裝飾著男女老少的衣服,家庭中的床上用品,廳堂寺廟等公共場所,古籍書法等學習用的文具。甚至小到手帕和錢包,都能發現絲綢的痕跡。另壹方面,蠶桑絲織業是我國農村經濟特別是南方農村經濟的主要依靠,也是國家最重要的財政和外貿收入之壹,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絲綢除了與這些表面的穿著價值和經濟價值密切相關外,還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壹、絲綢與語言和文學

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以“逵”為部首的有100多處。許慎《說文解字》中有260個字在“字”旁,75個字在“巾”旁,120多個字在“衣”旁,都與絲織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以“子”為部首的文字中,紡織絲綢業有繅絲、演繹、經、緯、繪、織、綜、統、紀、紡、絕、續、稀、曖昧、辮、結、練、繡等。紡織品的顏色有綠色、淺綠、緹、紫、紅、絲、絹、絲、絹等,服裝輔料有流蘇、紳、絲、團、新紐扣、尼龍、邊、絲、絹等。其中,絲綢工藝和服裝占主要地位,約占50%;絲綢品種次之,約占35%;面料色名占30%左右;其他字符約占15%。

到了南北朝時期,源於紡織絲綢的文字進壹步增多。谷亮·王業的玉器中有七件與“逵”有關的* * * 400余字。而在宋代玉器中,“夔”字有459個,“巾”字有172個,“衣”字有294個。到清代,《康熙字典》“詞”約有830個字,比宋代多了很多。這說明中國語言和絲綢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現代漢語中,有許多來源於絲綢紡織品的復合詞和成語,它們極大地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語言,增強了表現力,如“合成”、“延續”、“線索”、“約束”、“編輯”、“組織”、“組織”、“聯系”、“連續”、“跨天跨緯”、“連續”。其中“自纏”原指蠶吐絲結繭的壹個過程,後指自纏自封;《心口繡》、《錦繡河山》、《錦上添花》都是用絲織物的美來形容其他事物的美;“經緯度”是指經緯度相交形成整個世界,今天地理學中使用的“經度”和“緯度”由此而來;“織”的本義是織物的經緯交織結構,後指各種人工組合;“機制”是織布機的結構,後來指所有的機械和組織結構;“合成”原本是指許多絲線通過綜眼有序地聚集在壹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指藍草染料染色後能得到比草色更深的顏色,用來形容年輕壹代超越了老壹代;“近水樓臺先得月,近墨者黑”是對壹個染工整天被染料汙染的形象描繪,意思是人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朋友或環境的影響。

此外還有大量專業紡織科技著作,如《蠶書》、《子人遺制》、《天宮吳凱》等。,直接描述絲綢生產,中國古代有大量與絲綢生產有關的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的出現,是基於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生產狀況。由於家庭絲織在古代社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女性又容易被文人描寫,“女織”也就成了作家們的重要題材。這種例子很多。

中國最早的文學作品《詩經》中有許多關於絲綢生產的描述。著名的“颶風?七月有壹首描寫蠶桑絲綢生產的詩:“七月火起,八月蘆葦滿。“蠶、月、桑,取斧叉,以伐遠廣,為母桑。七月有聲,八月載成就。帶著神秘,帶著黃色。我,朱孔陽,為我的兒子穿衣服。”另壹個例子是“瀟雅?采青與染草有關:“最後采青不盈利。“送壹首歌到局裏,然後回到那壹畝地。最後采用藍色,沒有利潤。會持續五天,但不會持續六天。”到了漢魏六朝時期,仍有大量與絲綢有關的詩歌被記載下來,如漢代的古詩詞。上山拔草:“上山拔草,下山見老丈人。我雙膝跪下,問我的老丈夫那個新人怎麽樣了...新人造織,所以人造織。壹天織壹匹馬,織了50多尺。與其吃素,不如做個新人。“編校:古詩五首,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歌,漢詩,古詩十二卷,中華書局1983。另壹個例子是韓樂府寫的《尚墨桑》,描述了采桑婦女羅敷的故事。也很有名:“東南角日出,看我秦時樓。秦有個好女兒,自稱羅父。羅敷擅長養蠶,在城南角采桑。苔是籠系,桂枝是籠鉤。頭上有個發髻,耳朵裏有個明月。是下面的裙子,紫色的是上面的。《李編校:桑《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九《樂府古詩詞》,中華書局1983。此外,六朝時期的許多詩歌,如《絲之歌》、《采桑度》等,也是關於絲綢生產的。

唐代是中國詩歌創作的高峰,與紡織有關的詩歌比較多。許多著名的詩人都寫過這樣的詩,如杜甫的《白思行》和李商隱的《春蠶到死都會織》。在唐代詩人中,白居易、王建等人寫得最多。白居易是壹位現實主義詩人,他有許多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如《閃光的絲綢》、《紅毯》、《詩賦》等。,專註於絲綢生產。其中廣為傳唱的歌曲《暮光之城》:“暮光之城和暮光之城有什麽區別,不像羅琨和萬祺?應該是像天臺山,四十五尺瀑泉前月。有壹些文章很棒,白色的煙火和地上的雪。織衣人,韓,嶽西冷女。去年中國大使發表聲明,樣本從天而降。織如秋雁外雲,染如江南春水色。寬裁襯衫袖長裙,金桶燙刀切花紋。異彩奇筆隱,花轉邊不定。”晚唐詩人王建寫了許多反映蠶桑絲織生產的詩歌,如《聚蠶詞》、《田家行》、《錦曲》、《易道曲》等。其中《錦歌》描寫了四川錦戶的生活:“長女為錦戶,名在郡家為書。長頭呈官,官家之苦聞。花的側葉與眾不同,唯恐秋天絲線枯。紅蜻蜓紫軟,蝴蝶飛,花兒轉。”

宋代以詞著稱,詞中有許多養蠶的描寫。蘇軾的《浣溪紗》曾描寫農村的繅絲生產:“麻葉層層照,壹村誰煮繭香,籬笆美。”“衣巾落棗花,車響村南,牛衣賣黃瓜。”辛棄疾《鷓鴣天》有雲:“陌上花,柔條剛破芽,東方蠶卵已生。”《粉蝶》中也有雲:“昨日春,十三女學繡,壹枝壹枝,不教花細。很無情,會下雨,會下雨,會刮風。給花園鋪上地衣紅縐。”都與絲綢生產有關。宋代寫得最好的紡織詞是無名氏寫的《九機》,講的是壹個織錦女子把相思織成花樣的故事:“壹機。采桑試春裝。天氣晴朗,溫暖而虛弱。桃花枝上,鶯聲燕語,不肯放人。兩臺機器。行人馬上被耽誤。深心沒忍住淡淡的吩咐,轉身笑了笑,花兒也回了,生怕被人知道。三臺機器。吳蠶有老有少。東風宴將停常州園,宮女換舞衣。四臺機器。啞聲裏有濃眉。回到織蓮子。花錢容易,煩惱難除,脈脈如絲。五臺機器。橫條編織了沈浪的詩。中心句是沒有人會。不談悲哀,不談憔悴。就送相思。六臺機器。壹切都在玩花。花叢中甚至有兩只蝴蝶,停了壹天,在窗影裏徘徊。壹個人看了好久。七臺機器。鴛鴦皺著眉頭,猶豫不決。我怕被輕割,兩地飛,壹次留恨,又跟著妳。八臺機器。回文知道是哪首詩。織成壹片蒼涼之意。把臺詞都看完了,累的說不出話來,不忍多想。九臺機器。兩朵花,兩片葉子,兩根樹枝。自古薄情分,自始至終。紮心。通過壹根絲。”

明清時期,小說盛行,小說中對養蠶、絲綢的描寫屢見不鮮。這種描寫在明代的“三言二拍”中經常可以看到。比如《醒世姻緣傳》裏寫到,江蘇盛澤鎮有壹個叫石符的工匠。原來他是個小機主,每年養幾筐蠶。但由於他養蠶繅絲技術好,織出的絲質量好,商家爭相加價購買。短短幾年間,他加了三四臺機器,雇了工人來織。明代的另壹部小說《金瓶梅》以經營絲綢店的西門慶為主角,其中絲綢的名稱和貿易情況也非常多(圖0?4?2)。曹雪芹,江寧織造曹寅的後裔,對絲綢生產和產品有著非凡的理解。因此,他的名著《紅樓夢》中也包含了大量對絲紡織品的描寫,如鎖錦、妝緞、蟬紗、輕煙羅、繭絲、羽紗、繅絲、彈墨、縐、西布、雀金、多羅、絲等。

第二,絲綢與藝術

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書畫材料之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帛書、帛畫都是用絲綢制作的。在唐宋之間,絲綢是文人畫的主要材料,從唐到宋流傳下來的畫大多是絲綢復制品。到了明清時期,帛書逐漸減少,紙質書增多,但仍有不少以帛書為題材的書畫,稱為帛書或帛書。自宋代以來,絲綢也成為字畫的裝裱材料。宋元時期,絲綢、織錦主要用作裝裱材料和裹頭,明清時期用織錦裝裱書畫。因此,絲綢與美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周瑩:《論絲綢對中國繪畫的影響》,《絲綢史研究》第2期1985。

在中國歷史上,絲綢與藝術的關系更多體現在絲綢生產場景作為常見題材頻繁出現在古代藝術作品中。

商代青銅器上已見蠶紋,戰國時期出土了許多有采桑場面的銅壺。采桑圖反映了當時采桑婦女勞動、戀愛、歌舞、祭祀的場景,十分生動。從漢魏六朝到隋唐,絲綢生產的場面經常出現在畫像石、畫像磚、壁畫和木畫上。特別是山東袁宏道、山東藤縣龍羊店、山東嘉祥無量寺、山東肥城西北小湯山郭巨寺、濟寧金陽山慈雲寺、江蘇沛縣柳城鎮、銅山紅樓、江蘇泗洪曹莊、四川成都曾家堡等地已發現漢代畫像石。他們的題材多是曾媽媽的破機訓,圖中的機器都是斜織機。趙峰:漢代腳踏織布機修復研究,《文物》第5期,1996。在甘肅嘉峪關魏晉壁畫墓中,發現了大量有關采桑、采絲的畫像磚。唐代有兩部與絲綢生產有關的名著,分別是《夯圖》和《累繡圖》。畫作不僅反映了絲綢精煉、刺繡和縫紉的過程,還反映了當時的絲綢圖案。

最著名的反映絲綢生產過程的繪畫是南宋初年繪制於乾縣淩樓的犁織圖。耕織圖以當時的農業和絲綢生產為題材,耕織21項,織織24項。其原作呈獻給宋高宗,並由翰林畫院繪成彩色帛書,收藏於皇宮,成為皇室成員了解蠶織制作的參考和鑒賞。復印件留在家裏了。宋元《耕織圖》的版本有吳皇後題跋本、梁楷本和白澄本。其中有吳皇後題跋書中的* * *如浴蠶、剪葉、暖籽、刷五兒、采葉、餵身、睡壹回、睡二回、暖蠶、睡久、忙采葉、睡為餵大葉、上山巧接、集群、上山、結繭、臥繭、孵蠶蛾、結繭。乾隆年間,有人進入程遠的耕織圖,這是嚴格按照宋代的順序繪制的。乾隆制作了犁織圖刻石,藏於頤和園。

明清時期,犁織圖的抄本相繼問世,尤其是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康熙帝命宮廷畫師焦秉貞臨摹平面圖,繪制成禦耕織造圖,並親自作序作詩,在各地刊行,勸農桑。後來雍正、乾隆兩朝紛紛效仿,當時仿犁編圖十分盛行。壹些農業書籍和地方誌也印了耕織圖,甚至許多石雕、窗欞木雕、瓷畫、年畫紙錢、硯臺上都有耕織圖。耕織圖的盛行也導致了同類型棉花圖的誕生。

絲綢也與其他裝飾藝術密切相關。絲綢過去是室內裝飾的墻面材料,因此在建築圖案中經常被模仿。青銅器、陶瓷、漆器、金銀器等裝飾紋樣也紛紛效仿絲綢裝飾之風,或與絲綢風格相互影響,體現出時代特征。比如從青銅時代中期開始,各種禮器上動物圖案的外圍和縫隙就被各種小的幾何圖案填滿,如回文、雷紋等,這可能是受幾何暗紋織物上動物題材刺繡的影響。宋元以後的圖案中經常可以看到的織錦圖案,有曲水紋、鎖甲紋、球紋等小幾何圖案。作為地面,而以布面上的圓環為主題的圖案,無疑起源於絲綢圖案設計,出現在瓷器、金屬器皿、漆器、建築等幾乎所有的藝術和日用品中。

絲綢與藝術的關系也可以在音樂領域找到。據史料記載,野蠶絲已被用於制作琴弦。從這個角度來說,弦作為中國器樂的主要形式之壹,是離不開絲的,所以中國古代器樂也叫“絲竹”。

三。絲綢與宗教禮儀

古代中國是壹個有著嚴格禮儀制度的國家。在古代社會,絲綢面料本身就是貴族和地位的象征,而棉麻面料則是普通人的服飾品。

“田字”的服裝無疑是最高檔的。“尚書?在《壹記》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初加冕禮十二章》的記載:“欲見古人、日月、星辰、山川、龍、華蟲之象,相約;宗彜、海藻、火、糯米、比目魚、糯米、刺繡;將五色塗於五色,奉上。“根據後世的解釋,這十二章的意思是:日月星辰,意為照耀光明;龍,能變而取其神意;山,取其性或鎮重之意;中國昆蟲,野雞,取其文章之德;宗彜,被稱為受人尊敬的祠堂,有老虎和蠍子的形狀,這意味著它的勇敢和智慧。藻類、水生植物有文字,還是拿幹凈;火,取其光;粉米,拿去養;伏,金斧形,意為可斬;其實兩個人是對立的,取科目就是化惡為善。周喜寶:《中國服裝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第15頁。第十二章不同等級可以用不同的量。東漢永平二年(59),決定皇帝以後九年用日月星辰十二章,山龍三章為王公龍三章,漢蟲七章。周喜寶:《中國服裝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第18頁。前十二章沒有傳下來的圖像。現在可以看到最早的十二章是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的漆畫屏風中的帝王畫像,甘肅敦煌壁畫中描繪的帝王形象,但都不完整。實物為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繅絲衣,共有十二章。

龍紋也是皇帝服裝中壹個特殊的圖案主題。根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掘,龍紋最遲在遼代被用於皇帝的服飾。到了元朝,五爪龍被專用於皇帝的服裝,而較小的三爪龍仍可用於壹般場合。從明朝開始就有了五爪龍和四爪蟒的區別,還有飛魚和鬥牛,和龍很像。除了五爪龍,蟒蛇,飛魚,鬥牛都是用來給衣服的。

除了圖案,顏色也是區分等級的重要因素。秦朝歷史上,祭祀服還是黑色的,西漢還是黃色的,東漢還是紅色的。但在漢代,根據季節的不同,服飾顏色也有所不同。及服役記錄:五時色為春綠、夏朱、夏黃、秋白、冬黑。紫色壹般是供貴人宴飲居住,綠色則常為百姓所奉。唐高祖穿紅黃袍時,禁止臣民取紅色、黃之色,規定穿紫絲、三品以上絲綢;取猩紅絲、斜紋、絲綢五件以上;取黃絲布、雜小絲、梭織和雙股為六品以上。唐太宗下令七品穿綠、玳瑁鑲巨十花絲,九品穿綠絲布、雜小絲。《舊唐書》卷四十五記載了俞的賦。壹般紫、赤、綠、青四種顏色就可以確定官品的等級,這種做法始於隋唐時期。宋代官服的顏色等級與唐代相同,但官服上有織錦圖案。第壹等用天下之樂,第二等用四套精美錦緞,第三等用黃獅錦,第四等用綠毛細錦,第五等用紅錦,其余配派賜窄錦袍,有毛毳、益農、雲煙錦、獅子、訓鵲、鮑照錦、鮑照錦七種。

明清時期,文武百官用補語來表示等級。洪武二十四年(1391),規定軍服的花紋等級為:“公、侯、徐、伯、繡麒麟、白澤。公務員是壹等鶴,二等金雞,三等孔雀,四等雲煙,五等白鷺,六等白鷺,七等黃鸝,九等鵪鶉;雜練喜鵲;奉先官;武官有壹品,獅二品,三品,虎豹四品,熊五品,六品,虎七品,犀牛八品,海馬九品。”《明史》卷六十七《禦府誌三》。清代的補藥有圓補藥和方補藥兩種。圓形滋補品主要是龍和蟒蛇,用於王公貴族。方步是當官用的。其中公務員:壹等鶴、二等金雉、三等孔雀、四等鵝、五等銀雉、六等白鷺、七等鵪鶉、九等麻雀;武官:獨角獸、獅子、豹子、老虎、熊、老虎、犀牛、海馬。

除了官服,絲織品的顏色也被用來區分等級和確定禮儀。農、工、商、佛、道、儒也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飾。

絲綢也廣泛用於宗教場合。無論是佛寺還是道觀,都總是披著色彩斑斕的絲綢。據洛陽的伽藍說,宋雲和盛輝出使西域時,絲綢之路沿途的佛教院落總是掛滿了彩旗,有數以千計。這種封面印有佛像的錦旗當時被稱為“繡像”。這種繡像在藏傳佛教中被稱為“唐卡”。時至今日,西藏和青海的藏傳佛教寺院中仍保存著大量的唐卡。

四。絲綢和風俗

中國悠久的絲綢歷史也對民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唐代王建的《蠶詩》中,已經可以看出壹些內容:“蠶欲老,箔頭滿繭。”田野寬闊多風,蒿草未幹中庭。蠶急使其悠揚,多年來為妳祭桑。但是藍天不下雨,地上沒有蒼蠅,底下沒有老鼠。新娘拜簇祝繭厚,女灑桃漿,男打鼓。第三天開壹個陪襯雪團,先把新繭送給縣長。聽說村裏催我織,我該和誰壹起穿?“明清時期,蠶桑名鎮杭嘉湖周邊的風俗更加豐富多彩。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把豐收的希望寄托在神靈的保佑上,於是進行各種祭祀活動。據史料記載,從3000多年前的周朝開始,朝廷統治者就非常重視祭祀蠶神的活動。歷代皇宮裏都有蠶壇,供皇後親蠶時供奉。養蠶前要殺壹頭牛來祭拜蠶神雷祖,儀式非常隆重。民間也是如此,蠶神崇拜是蠶鄉習俗中最重要的活動。除了祭祀雷祖之外,按照當地的習俗,各地都要祭祀蠶神,包括祭祀“蠶母”“蠶皇後花”的,祭祀“蠶三姑”的,祭祀“蠶花五聖”“青衣神”的。人們祭祀蠶神的地方並不完全壹樣。有的建有專門的蠶廟和蠶王殿,有的在佛寺的殿宇或所供奉的菩薩旁塑有蠶像,有的蠶農在墻上建有神龕,供奉印有蠶像的“神典”。

養蠶壹般在清明節前後開始。在浙江湖州,有壹次滾蠶花劃龍舟的盛會,其實是養蠶前對蠶具的壹次精神調整和準備。養蠶前要破除蠶神崇拜,即用各種神靈、符號或其他符咒,趕走壹切對蠶有害的鬼怪、病毒、害蟲,這也是壹種衛生防疫措施。養蠶時,蠶房門口用紅紙告知彼此不相往來,稱為“關蠶”。蠶睡三次,俗稱“火”。這個時候,蠶繭豐收已成定局。蠶農做壹種叫做“繭圈”的米粉團子來祭拜蠶神。蠶上山結繭時,蠶農可以開門走動,稱為“蠶開門”,親戚之間也互相贈送豬蹄、鮮魚、花果、糕點等食物,詢問蠶的收成,俗稱“看蠶報”,端午節和小滿前後,蠶農經常舉行壹些慶祝活動,如湖州稱之為“謝蠶花”,德清稱之為“吃蠶花”,盛澤有小滿戲,所以請戲班演出。

養蠶有很多禁忌。晉代吳本新書中蠶的雜忌有:“不吃濕葉,不吃熱葉。蠶生時,忌室內掃塵。避免煎魚。不要在蠶房裏撚煙花紙,把它吹滅。避免左右碰撞。避免敲打門、窗、錘子、箔片和任何有聲音的東西。避免在蠶房裏哭叫。避免汙言穢語和猥褻的話。到了晚上,沒有光線射到蠶房的窗戶上。滿月以下的孕婦不宜做蠶媽媽。蠶媽媽不要經常換衣服,手要長(常)洗幹凈。忌帶酒割桑、餵蠶、提蠶、分蠶之人。蠶長生不老,不要抽煙。不要把刀放在爐子或錫箔上。避免熱湯和爐前除塵。避免孕婦和孝子進入家中。避免灼傷皮膚、頭發和毛發。忌酒、醋、五香、蟑螂、蟑螂、麝香等物。”文中禁止的是比較科學的,現在蠶鄉也有這樣的禁忌。賈湖地區也有很多語言禁忌,比如“亮”、“醬”,因為亮蠶、僵蠶是蠶病,等等。

絲綢生產的相關行業也有各自的生產習俗,祭祀各行各業的發明神。比如絲綢業的始祖是黃帝的軒轅,蘇州還有個軒轅宮,是蘇州絲綢業的始祖。染織業的創始人是晉代的葛洪。葛翁染業石碑出土於杭州風景名勝葛嶺抱樸道園附近。杭州印染廠的工人每年都來這裏祭拜。刺繡行業的創始人是上海綠翔花園的顧氏家族。雖然姍姍來遲,但也深受蘇繡工作者的推崇。

  • 上一篇:袁隆平信息
  • 下一篇:2021清明節熱點匯總——有哪些擁堵路段?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