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者為什麽重視農業?因為農業的發展:(1)有利於民生的穩定,從而有助於穩定和鞏固其優勢地位。其規律是:農業發展→農民穩定生產提高生活水平→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或者說:農業發展→治民→治國。(2)農業是國家富強的源泉,也是國家富強的象征。(3)農業的發展也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場。(4)農業也為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比如西漢武帝打匈奴。西漢初期如果沒有農業的發展,要有足夠的錢和糧食是不可想象的。
促成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因是:(1)國家統壹、社會穩定、政治清明。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2)統治階級註重調整統治政策,實施有利於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總的來說,他們輕佻大方,與民同息,保證農時,酬農織布,抑制土地兼並,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課本上提到商鞅變法規定“農民耕田織帛,產量高者免徭役”,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的強盛!此外,北魏實行“均田制”,在壹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並,將壹定的土地分給農民。隋唐繼續實行均田制,規定可以用絲綢代替勞動力——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3)重視水利建設。西漢武帝動員數萬民工治理黃河,東漢漢武帝派王靖治理黃河,清朝設立“河督”壹職治理黃河,興修水利,都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4)改革生產工具,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從刀耕火種到鐵犁耕作促進中國古代農業質量的飛躍。在漢代,耦合犁和耕作方法被廣泛使用,並發明了犁。到了唐朝,造出了彎犁,發明了平底船。這些也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5)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使中國古代經濟得以發展。(6)移民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比如三國南北朝和遼宋夏金元時期,江南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北方勞動人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南方人民共同努力。(7)加強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交流,促進經濟發展。(8)開明開放的外交政策。
農業發展的表現壹般在以下幾個方面:(1)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如漢代出現的“車駕”、“代田法”、“區田法”,反映了我們當時的農業文明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2)單位面積產量增加;(3)進壹步開發利用土地資源,開墾荒地,增加土地面積;(4)大規模的水利建設;(5)政府收入增加,人口增加;(6)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7)農產品商品化;(8)形成壹些特色經濟區。如明清時期農業生產中的茶、桑、棉等經濟作物成為部分地區農民的專業經營,出現了專業化區域;(九)農業著作的出版。例如,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中國出現了著名的農業著作,如漢代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明清的《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
雖然中國古代農業有“養活龐大人口,創造燦爛文明”等巨大貢獻和優勢。但也有很多不足:(1)農業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成本過高。為了開墾土地,大量的森林被燒毀和砍伐,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惡化。(2)技術含量低。雖然中國古代改進和使用了壹些新的工具和技術,但從整體上看,中國農業是壹種依靠勞動力投入的粗放型經濟,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這壹點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前也很突出。(3)從未突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範疇,商業化程度低;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前後,我們才能清楚地看到這壹點。
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的啟示:(1)農業經濟發展靠政策,靠科技,靠人民的勤勞;(2)穩定的政局是經濟發展的保證;(3)只有三次產業結構合理協調發展,農業經濟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所以要把農業的發展放在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總體結構下考慮;(4)農業和經濟的發展應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甚至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