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人的巖棲做法有關,是人們穴居生活的反映。既然人出生時住在山洞裏,死後就應該葬回去。有人認為懸棺的形成其實與戰爭和科技水平有關,沒有其他復雜的原因。但反駁者指出,迄今沒有數據顯示這種埋葬習俗的形成與戰爭有關。
也有人認為懸棺葬是“孝”的表現,或者是為了追求好運。比如唐代文學家張坤,記載了古代的崖葬習俗,說“高者自以為最孝順”,甚至丟家高懸;元代李京《滇誌》記載,遼人死後,懸棺“先降者吉”。有人認為,古代的嶽、蒲及其後裔大多隱居深山,將險峻險峻的山川視為生命的依托,或因其可望而不可及而感到神秘,進而將其作為神仙居住或登天之道加以崇拜,於是將逝者的靈柩放在山中的懸崖、洞穴之間,不僅使逝者接近不朽的王國,更重要的是便於依附不朽的王國。
還有壹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遺骨的分布,幾乎都是在臨江的絕壁上,這說明帶著懸棺出行的民族具有“行山”的特點,而隨葬的工具主要是船形棺和用整木挖掘的輕舟棺。如果從棺木擺放、葬制、葬式等方面綜合分析,懸棺葬習俗是在原始宗教鬼神崇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這些習慣於水上生活、以造船和劃船聞名的人們堅信,祖先死後,鬼去了另壹個人鬼分離的世界,但他們並沒有離開曾經依山傍水生活的地理環境,仍然會留在家人和後代身邊,保佑他們興旺發達。因此,船形棺或獨木舟形棺的主要意義,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普渡的靈魂回到故鄉或航行到世界的另壹邊,而是滿足了幽冥祖先的需要;至於把棺材高高地放在絕壁上,是為了盡量避免人類、動物或其他因素對遺體的破壞,讓先人的靈魂永遠安息,在黑暗中得到他們的祝福和加持。
-
在唐代張坤的《朝野壹書》中記載,古人在臨江山中部挖了壹個石洞埋葬死者,方式是從山頂放壹根繩子把棺材吊下來。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用這種方法,用滑輪從山頂降下鋼繩,從武夷山白洞取下壹口完整的棺材。而現代人所實行的懸棺方法,並不能解決古代懸棺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問題,比如如何在懸崖上鉆孔、打木樁將棺材擱置,如何將棺材鉤到預定位置,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再說,3000年前的古人怎麽可能有足夠的鋼絲繩吊起幾百公斤的東西?
有人從地貌變化研究的角度暗示了它的可能性。中國的懸棺遺跡多位於依山傍水,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最晚的有四百多年)。在這幾千年裏,河流和地貌可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福建武夷山九曲河兩岸的石墻,江西仙巖縣信江支流清河,都經歷了兩三千年的河床沖刷。在長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水水位降低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放置棺材的高度不會像看到的那麽高。總之,華南地區懸棺多因地質變遷而擡高的觀點,在懸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也有人參考菲律賓巴拉望島古代居民埋葬骨灰盒和棺材的方法,提出了另壹種想法:依靠繩索和長梯、麻袋和盤子等攀爬工具,將包裹遺體的祭祀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由壹個人運送到預先選定的洞穴,然後現場制作棺材,進行掩埋。此外,根據對四川鞏縣、興文、貴州松桃等地懸棺遺存的考察,指出也有古人架設棧道養懸棺的可能。
對華南各省懸棺遺跡進行了十余年實地考察的人類學家陳明芳認為,華南地區的懸棺多采用“從山上把棺材吊下來”的方式,省時省力,簡單易行,不需要搭建十幾米、幾十米的腳手架,更不用說制造絞盤、滑輪等機械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