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社會的政體形式是

中國古代社會的政體形式是

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

1、內涵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

君主專制是指決策的方式,中央集權是指壹種政治體制,兩者的結合構成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君主專制強調君主個人權力至高無上,國家大事由其人獨斷。中央集權是指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權力集中於中央,地方受命於中央,地方長官只能在允許的範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二者相輔相成,後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礎;前者是後者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群住個人的權威。皇權至高無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征。

2、產生根源/兩大基礎

理論基礎:法家思想。另壹方面,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有壹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鎮壓人民的反抗。

經濟基礎:封建小農經濟。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既是封建國家鞏固統壹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因為分散的自然經濟,要求有壹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統壹,以保證小農經濟生產的發展。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生產力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作為上層建築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就得到了鞏固

3、發展演變

戰國形成、秦朝確立、西漢鞏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強、元朝發展、明清強化並漸趨衰弱。

4、發展趨勢

壹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結構,不斷地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

二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在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過國家大分裂。

三是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

5、兩對矛盾

(1)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皇權加強,相權削弱。

(2)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的矛盾:中央權力加強,地方勢力削弱。

6、構成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軍事制度、選官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7、評價

(1)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 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壹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壹的社會環境下,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極影響:①君主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獨尊壹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概括地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後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壹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在中國邁向近代社會進程中的歷史危害尤為嚴重。評價這壹歷史現象時,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辯證地分析和探討,不能壹概而論,從而對君主專制制度做出科學地全面地認識和評價。

二、選官制度

選官制度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歷代統治者對此極為關註;選拔標準有家世、財產逐漸發展到才學,形式日益嚴密,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平、客觀。

1、秦國

按軍功授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

2、兩漢

漢朝建立了壹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其中,察舉即選舉,是壹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裏選” 為依據,註重鄉裏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後期門第望族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世家地主因此而發展起來。

另外,西漢皇帝還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職。

3、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註重門第出身。

4、科舉制

(1)歷史沿革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後成定制。

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壹步發展: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嚴格科舉考試程序,舉人經禮部考試後須經殿試才算合格,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試成為定制;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實行糊名制,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而且只準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分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2)評價

實質:科舉制的開創,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動的產物。

①積極作用:

A.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前期世族門閥把持朝政的局面;

B.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士做官,給封建政權註入了生機和活力;

C.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D.讀書—考試—做官三者聯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E.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

②消極作用:

A.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B.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C.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壹;

D.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E.明清八股取士為封建統治者培養的忠實奴仆,嚴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長,是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皇權統治的重要手段。

三、中央官制

1、歷史沿革

秦朝統壹全國後,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禦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禦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三公以下設九卿,分掌朝廷和國家各項行政事務。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創,唐太宗時進壹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國家的政令。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宋太祖將宰相的職權壹分為三,總攬中央行政權力。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管理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 上一篇:中國傳統養生體育有哪些保健功效?以及太極拳練習時各部位有哪些要求?
  • 下一篇:中國歷史傳統節日文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