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民的原始狩獵和祭祀活動中,產生了最早的中國民歌,也以五音翻開了音樂史的壹頁。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國音樂始終向世界開放,始終激發著自由真實的吶喊,吸收吸收,相互借鑒,* * *構成了多彩的中國樂章。中國音樂和古代文學的歷史壹般可以追溯到黃帝。關於黃帝的傳說雖然摻雜了後世的理想成分,也有很多超自然的成分,但並不完全可信(比如黃帝時代“十二定律”的確立,就意味著後來的創世歸於黃帝,這與現代科學考古發現不符。把黃帝視為中國音樂的源頭,為時已晚:現代考古發現把中國音樂的歷史從黃帝時代大大提前了,遠比黃帝時代久遠!1986 ~ 987年,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至少16支骨笛。根據碳14的測定,這些骨笛有8000-9000年的歷史!這些骨笛是用鶴尺骨做的,大部分都鉆了7個孔。除了壹些音孔,還有鉆前刻的等分記號,壹些音孔旁邊鉆了壹個小孔,應該是用來調音高的。這些情況至少說明當時人們對螺距的準確性有壹定的要求,對螺距和管長的關系有了初步的認識。根據音樂家對最完整的壹個的音測,據說以五聲音階為主的中國,其實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了結構穩定、超越五聲音階的音階形式。(這壹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中國的音樂以五聲音階為主,並不是某些人想象的所謂“音階發展不完善”,而是壹種歷史和審美選擇的結果。這也證明了當時的音樂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在此之前,中國音樂壹定有壹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很難猜測這個時期是在幾千年還是幾萬年。除了骨笛,還有新石器時代的骨笛、鐃鈸、陶瓷鐘、編鐘和鼓。這些樂器分布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時間跨度很長,說明它們是中國原始時期的主要樂器。其中的編鐘、編鐘、鼓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至於鈸和哨子,則有與骨笛形狀和原理相同的樂器(今天稱為“片”),甚至在今天仍在民間流傳。硯是壹種非常有特色的樂器,它是用泥土做成的。看起來像雞蛋(或者是各種變形),大小和中國人的拳頭差不多。它是中空的,頂部有壹個氣孔,胸部和腹部有壹個或多個指孔。除了骨笛,雲是唯壹壹種在原始時代絕對可以發出壹個以上音調的樂器。在原始時代,雲只有1-3個音孔,只能發出2-4個音。(這大概和小蛋形雲上的孔比管狀笛上的孔更難計算有關。它們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量表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中國量表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區間關系;現在有學者指出,是從只能發兩個音的音孔開始就反復強調的小音程。這壹觀點對於理解中國音階的發展,音階與聲調的法律關系,乃至中國五聲音階的內在機制,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原始時代的音樂和舞蹈密不可分,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現象,中國也不例外。最遲在公元前11世紀,中國已將這種樂舞結合的藝術形式稱為“樂”。即使在樂舞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之後,“樂”仍然可以既指舞蹈又指音樂,壹直保持著模糊的含義。今“樂”指音樂,故學者壹般稱原始時代的“樂”為“樂舞”。現存的壹些原始巖畫生動地描繪了原始樂舞的場景,這是壹種群體歌舞活動。根據後來文獻中保存的“記憶”片段可知,原始樂舞的舉行和祈求豐收等祭祀是“壹而二、二而壹”的,因此必然包含生產活動的再現。在原始時代,樂舞並不是社會分工的對象,原始社會也沒有專職的樂師。音樂和舞蹈通常是部落社會的全部社會活動。因此,原始時代的樂舞並沒有以壹種特殊藝術形式的出現和身份從社會中獨立出來。嚴格來說,樂舞作為壹種社會分工,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後,才真正獲得了從社會中獨立出來的地位。傳說夏初末代君主齊和桀都曾以大型樂舞自娛,說明末代夏朝社會已產生大量專職樂舞人員,這是樂舞作為藝術獨立於社會的標誌,由於原始樂舞與原始巫術、祭祀等活動緊密結合,人們對樂舞乃至某些樂器的神秘思想可能很早就已產生。國家誕生後,統治者為了操縱和控制樂舞,加強統治,會利用和強化音樂的神秘觀念。壹些保存下來的音樂童話就是這種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傳說分章的大型樂舞《九辯》《九歌》,都是夏朝君主從天而降得來的。從戰國初年(公元前5世紀)出土的樂器中,仍然可以看到凱的形象,仿佛他在當時就有著樂神的地位。也有人說,黃帝得到了壹種叫隗的動物,它看起來像壹頭牛,所以他用它的皮把它蒙在鼓裏,用雷獸的骨頭做鼓槌來打它。“聽說是五百裏”,黃帝就用這個面來鼓天下。隗和都是虛構的神奇動物。其實當時的鼓和後世壹樣,都是用蒙牛皮做的,但也有很多是用(現在叫揚子鱷)皮做的,所以成了神話材料。後來,隗成了掌管音樂的“人”(神)。作為掌管音樂的神,主導節奏的鼓,應該算是這種樂器在樂舞中主導作用的曲折反映。賈湖骨笛的出土地點在傳說中的夏臺附近,告訴我們夏朝的活動區域是中國音樂高度發展的地區。傳說夏朝的樂舞明顯超越了前代,這完全可以理解。如果把上面提到的九變和九哥源於天道的神話元素剝離,那麽只有九變和九哥的現實才是真正的瑰麗和美好。只有這樣,才能喚起人們對這首歌應該只存在於天上的遐想,進壹步創造壹個神話。
上一篇:中國傳統中秋節美食——月餅下一篇:中國石雕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