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首《水芙蓉》是廣東潮州的壹首客家鄭松。有人解釋這首歌,說“音樂的第壹次表演是以紅蓮出水為象征,象征著優雅和溫柔。”歌曲以其悠揚優美的旋律和“重六音”的特殊魅力,純凈清澈,寄托了人們對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纏綿不妖”的高尚情操的贊美
古箏演奏家潘妙星演奏了以上兩首歌曲。1940出生,自幼學習彈撥樂器。15歲考入上海民族樂團。從1959開始從事古箏演奏,先後師從國盈、曹正、趙金山、羅九祥、蘇文賢。1961在第二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古箏獨奏的天賦以嫻熟的技巧展露無遺。幾十年來,它廣泛吸收了中國南北古箏流派的風格,並以其全面的技巧和精湛的演奏而聞名。
第三首《山流水》是中國十大古曲之壹,也是浙江箏派的代表作。箏曲《山流水》雖已在全國各地流傳,但差異較大,而浙派的《山流水》被研究和演奏的最多。這首歌最早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鋼琴曲集《魔秘曲》。書中在標題中寫道:“山澗流水只有壹段,到了唐朝就分成兩段,不分段落。宋代分為山、流水四段。”樂曲以中國古代著名的音樂故事《伯牙斷琴托知音》為主題,呈現出壹種“雄偉如山,壯闊如河海”的境界。整首歌由高山和流水兩部分組成。前半段使用相隔兩個八度的“大捏”,其豐富優美的音色描繪了高山的壯美。在音樂的後半段,在滑行的同時,連續使用了大量的向上和向下的刮削手法,詳細描述了流水的不同形態,從涓涓細流到緩慢轉彎,直至匯聚成壹條河流。《山流水》為寫意之作,旋律悠揚流暢,格調清雅清新,用韻古樸典雅,意境深遠。
青年古箏演奏家王翰,1966,浙江遂昌人。1978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84升入本院本科,師從何寶全副教授、孫副教授,1988以優異成績畢業,留院任教。1986年獲得首屆中國唱片作品大獎賽新作品表演獎;1989獲“山城杯”電視器樂大獎賽演奏獎、“藝術杯”中國樂器國際大賽古箏專業組三等獎;1991獲得“上海之春”表演獎。他曾在香港和臺灣、新加坡、日本、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等國家演出。王翰的演奏技巧全面、細膩、優美,具有強烈的魅力和奔放的激情。這部電影中的第八首和第十首歌曲也是王翰的傑作。
第四首《林沖夜奔》是1962由盧秀堂、王壹之根據昆曲《寶劍夜奔》的主題和曲調《新水令》的旋律改編開發而成,表現了水滸中豹子頭林沖在壹個雪夜被官府迫害後逃往梁山的故事。這音樂就像“傳統曲目中的琵琶”
播放這首歌和第九首歌的是朱曉萌。1984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1985獲得上海青年匯演古箏壹等獎。1990年3月,上海音樂家協會和上海電影樂團聯合為她舉辦了古箏獨奏音樂會,同年10月,由各國駐上海領事館參加的朱曉萌古箏獨奏音樂會在上海花園酒店舉行。
第五首《侗族舞曲》展現了侗族村寨風情,表達了熱愛美好生活的侗族兒女的歡樂心情。整首歌* * *分為四段:壹是中速略快,侗寨之歌;二是稍快、粗獷而熱情的蘆笙舞;三、慢,月色董宅家琵琶多情;四、中速略快,贊董鄉。樂曲的旋律交替使用“升調”和“降調”,顯示了侗族音樂的特殊風格。第二段作者用了壹種特殊的重音手法,烘托出壹種粗獷熱烈的氣氛。
此曲由中國古箏大師、鄭作曲、中國音協會員焦金海演奏。1939出生於河南安陽,6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曾在中央廣播民族樂團、湖南廣播電視藝術團擔任古箏獨奏,現為廈門大學音樂系古箏教授。因為他的努力,在古箏演奏、古箏音樂創作、古箏理論描述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國內外享有很好的聲譽。焦以其獨特的演奏風格、豐富的創作音樂、發展完善的演奏方法和理論實踐,壹次又壹次地受到海外古箏界的關註和研究。他除了被稱為“焦派箏”之外,還被譽為能“博古通今,使傳統古箏音樂現代化,使之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古箏大師。
第六首《漢宮秋月》也是中國十大古歌之壹。有兩種流行的表演形式。壹首是二胡曲,是劉天華先生在1929左右錄制的,二胡演奏。據考,漢宮月湖樂《秋月》(又名《三潭印月》)源於同名琵琶第壹段;另壹個是曲征。民間器樂從壹個樂器樂譜演變成不同的樂譜,並用自己的藝術手段進行再創作,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壹種常見的情況。整首歌意在表現古代被壓迫的宮女對月的憂郁的辛酸和哭泣,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樂的演奏運用了揉、唱、滑、按等多種技巧,風格古樸,韻味十足。它是山東箏樂的代表之壹。
第七首《西部寒鴉戲水》是《客家曲征》中的名作。“客家”是指南宋末年為躲避戰亂而遷居廣東潮州、梅縣的中原人,所以“客家曲征”又叫“中州古調”,流傳於潮州。音樂采用潮州音樂特有的“重六音”演奏,使其具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古箏的旋律清新明快,音色低沈的椰樹穿插其中,適時而至,相得益彰,聽起來妙趣橫生。它生動地描繪了西部寒鴉(魚鷹)在水中逐壹嬉戲的場景。在此錄音中,與椰樹相伴的先生是潮劇箏派的著名人物。1953年在上海首次錄制古箏獨奏《西洋寒鴉戲水》,名聲大噪,人氣極高。40年後,雖已80歲高齡,但聽說弟子郭又錄制了《西洋寒鴉戲水》,並興致勃勃地以椰樹為伴,為這首名曲再次展現風采錦上添花。
演奏以上兩首曲子的是著名古箏演奏家郭,1942出生於上海。十三歲師從潮州箏派名家國盈,後師從浙江箏派名家王以智,先後師從曹正、林茂根、徐守成等箏師。1965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現任教於上海音樂學院。郭在學習各地傳統箏派的基礎上,刻意求新,形成了自己細膩含蓄的演奏風格,給人以回味。她的古箏演奏紮實抒情,經常在各種音樂會和廣播電視中獨奏。
第八首《東海漁歌》是張炎在70年代創作的。音樂表現了東海漁民快樂而緊張的勞動生活,以及他們對新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音樂以號角的音調描繪了大海的波濤、勞動的場景和寬廣激昂的歌唱主題,從不同側面描繪了當代漁民的氣質和熱情。
第九首《象山射鼓》寫於1980,1983獲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優秀音樂作品獎。這首歌是根據Xi安鼓樂中的同名音樂和古代琵琶宋嶽二高創作的。作者借鑒了陜西秦征的技巧,吸收了陜西地方戲的韻味,使音樂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樂曲表現了空山梵語,空靈的意境,以及人們在山中舉行香火聚會時的熱鬧景象。
第十首《戰臺風》寫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作者王昌元被上海碼頭工人抗擊臺風的頑強精神所打動。音樂由五部分組成:第壹部分描繪了碼頭上熱烈歡騰的勞動場景;第二部分用特殊的演奏手法模擬風的咆哮和奔騰;第三部分以逐漸形成的緊張而強烈的音樂效果,生動地描繪了工人們抗擊臺風的場景;第四部分旋律寬廣舒展,表達了工人戰勝臺風後的喜悅之情;最後,第壹部分的再現,音樂氣勢磅礴,形象生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