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河流包括隋唐時期的通濟渠遺址和永濟運河部分河段,涉及河北、河南、安徽三省。隋唐大運河的其他部分與京杭大運河重疊。中國大運河中的京杭運河主要包括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匯通河、中和運河、淮陽運河、江南運河七段,途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交通大動脈,為中國南北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特別是沿線工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元代成為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縱貫南北的主要水道。明清兩代維護了袁運河的基業,並在明代疏浚了元朝末年已淤塞廢棄的山東境內河段。明中葉至清初,進行了開口口運河、通濟新河、中和河等將黃河與山東微山湖隔開的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鑿了月亮河,實現了湖水分離。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通州區,南至杭州。流經通惠河(北京-河北廊坊)、北運河(河北廊坊-天津)、南運河(天津-山東臨清)、惠通河(山東臨清-山東棗莊)、中河(山東棗莊-江蘇淮安)、淮陽運河(江蘇淮安-江蘇揚州)、江南運河(江蘇鎮江-浙江杭州)。全長1794公裏,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通航裏程1442公裏,其中年通航裏程877公裏,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浙江三省。蘇北運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內河航道之壹。
通州古詩雲:壹塔影認通州。燃燒的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荊門通州的標誌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匯合,在這裏由海河送入渤海。據記載,在漕運發達時期,天津至通州的北運河每年運糧船2萬艘,官兵1.2萬人,其中商船3萬艘。水路的開通,讓小小的支古村迅速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占市區面積的三分之壹,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威尼斯”,這在北方城市非常少見,其中京杭大運河功不可沒。蘇州“蘇州湖熟,人間滿”。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和食物豐富。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線路往返。江蘇淮安是大運河與淮河、黃河故道的交匯處。運河東岸古鎮的碼頭下,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浙江省東部寧紹平平原上的總幹渠西段——蕭紹運河(舊稱西興運河),在古代由人工疏浚挖掘而成。東段利用余姚河天然水道。余姚河在余姚縣張婷以下,河寬150 ~ 250米,水深約4 ~ 5米。它流入寧波市的甬江。由於錢塘江、曹娥江、邕江水位不同,歷史上運河只能分段航運。1966年建成壹批15 ~ 30噸級升船機。1979按40噸標準疏浚航道,1983全線通車。運河改造二期工程航道標準提高到100噸。錢塘江溝通運河工程實施後,可直達杭州,與京杭運河相連。
據考證,浙東運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晚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在穿越國境時,它被稱為“殷珊古航道”,起於錢塘江,經曹娥江、姚江、邕江,匯入東海。此後,經過歷朝歷代的多次整修和疏浚,形成了壹條具有灌溉、防洪、交通等多重功能的水動脈。金人在越南杭甬運河前身的基礎上,溝通了姚江與小原有河道的聯系,進壹步發揮了其功能。秦統壹中國後,錢塘江與長江的溝通得到整頓,初步奠定了江南運河浙江段的基本走向。楊迪在開鑿京杭運河時,還對其進行了整治,以使其與京杭運河更順暢地溝通。唐朝中期,杭甬運河多次疏浚、挖掘、修築,兩岸平原運河得到整治,灌溉、航運便利。南宋時期,對全線進行了壹系列大規模疏浚,歷時近百年,通航條件大為改善。清康熙年間,在杭甬運河上修建了大規模的運輸車道和河堤,方便了運河沿線的水路交通。
運河兩岸,山川秀美,人才輩出,名勝古跡。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傑出代表,有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等名人。有以天壹閣為代表的藏書文化,以塔山堰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國保寺為代表的建築文化,以天通寺、阿育王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及以梁祝文化園、運河邊的愛情寺等。招寶山留下了戚繼光、林則徐等眾多民族英雄的歷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