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宋代的偉大文明

中國宋代的偉大文明

北宋建立後,“興文教,抑軍務”,尊重知識,提倡讀書,極大地改變了晚唐五代重武輕文的傾向,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新的選拔公務員擔任重要職務的制度。在宋太祖統治時期,九位總理都是公務員,其中六位是科舉出身。在宋代的主要大臣中,唐使和副唐使共有724人,其中文官659人。科舉制度在公平、公開、實用方面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不像歷代只考詩賦、經學、墨學,而是側重於經學、經學、時事。為了保持清廉,官員的薪水也大大提高了。於是,門第觀念變得淡薄,使得宋代成為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的形成期。羅伯茨(1999)指出,1148-1256年間,60%進士的家世表明,他們中的三代以上從未被任命為官員。科舉和地方州縣學校的考試選拔,成為文人進入官場的必經之路。

皇帝還把權力下放給大臣,把自己放在決策的二線。樞密院從中書、門下(宋神宗後改為門下、中書、尚書省)制定經濟、稅收政策,控制軍隊。皇帝只審核了政策,就交給六部執行。當然,和前朝壹樣,禦史道監督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這些文官從國家利益出發,制定了包括限制和約束皇帝權力在內的壹系列制度和章程,形成了皇帝和文人統治的新的中央集權政權。職業軍人不僅失去了以前的權力,社會地位也下降了。

文官政治與儒學復興直接相關,其中司馬光和朱的學說更具代表性。他們不僅重申儒家的基本思想是治國的主要原則,使這些原則和思想支持主權權力的合理性,而且個人在道德修養上重視經典的運用,註重實踐的實踐,使儒家走向理學,即理學。司馬光的政治理想是:明君治國,國富民安,主張用人唯才,“愛民以仁”,遵守“祖宗之法”。朱主張管理不善,有遠見,知行合壹;而他“限定”的“物”,就是天理、人倫、聖言。理學對儒家經典的新詮釋成為科舉考試的基礎。這些更加開放的學習態度也促進了士大夫對藝術、科技、自然、數學、政治、社會甚至城市規劃的新興趣和新看法。由於富裕的士家庭的增加,凸版印刷的推廣,閑暇時間的增加,官辦學校和私立學院的繁榮(至少有124私立學院的記載),理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簡而言之,這是壹場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壹個新的、全面的知識時代的開始。正因為如此,宋代的經濟、藝術和科學發展達到了壹個歷史高峰。宋代的瓷器、山水畫、絲綢、繪畫、造船、家具、室內設計,都成為中華文明的經典。

宋代社會還加入了其他重要的元素,包括以店主和手工業者為主的新階層,以及在城市中形成的城市下層階級,如店員、奴隸和其他雇工(卒)。這些新階層占城市人口的大多數,他們的喜好和日常生活明顯不同於上層社會(文人、貴族和官員)。為了迎合他們,城市中出現了通俗文化娛樂,包括評書、刀工、表演藝術等城市娛樂活動,構成了勾欄、瓦子等新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使宋代城市文明出現了新的局面。

商業國家

經過範仲淹(989-1052)、王安石(1021-1086)等開明宰相的改革,北宋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長江下遊農田的開墾和華南坡地梯田的整治,使耕地面積比唐代翻了壹番。茶葉是壹種經濟作物,在中國南方也廣泛種植,棉花也傳入廣東和福建。過去的“租調”(或稱農業稅制)是以農地為基礎,以實物和勞動為主要支付方式,現在則由產出估價和現金支付取代。因此,貨幣經濟開始覆蓋農業,促進了農業的商品化,大量農產品進入貿易渠道,步入了農業的資本主義初級階段。

在非農業經濟部門,如商業和手工業,宋朝也用零售商業稅和產品稅取代了對市場和產品價格的控制以及對競爭者手工業的直接控制。當然,國家仍然通過特許經營為軍隊籌集資金,直接成為壹些關鍵產品的生產者和商人。比如英皇統治時期,有2,765,438+0個官辦礦冶院。官辦手工業仍占主導地位,但其工匠以雇傭工匠為主,個人對政府和私人作坊主的依附關系進壹步削弱。在中國歷史上,宋朝也是第壹個積極推動海上貿易的政權。南宋除了向東南亞、南亞派遣貿易代表團外,還在秀洲(上海華亭縣)、密州(今青島附近)、明州(寧波)、泉州、廣州等地設立對外海上貿易管理機構,根據海上貿易法對外商進行管理。南宋時期,有市船公司的港口貿易城市有臨安(杭州)、明州、溫州、秀洲、江陰。宋朝時期,有50多個國家與中國保持貿易關系。公司的進出口稅約為貨物價值的10%-40%。據1189記載,當年的稅收達到6500萬弦(或稱“關”,每弦花費1000元),比北宋初期的500萬弦高出10多倍。科特雷爾公司。摩根(1975)認為,宋朝的海上貿易總額已經超過歐洲的總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

按照國家財政收入,北宋經濟中,非農經濟和農業經濟各占壹半,因為政府的商稅和專營收入與農業稅收入相等,在1077(西寧10)達到70%。營業稅和特許權稅大部分來自城市,在南宋時期壹直超過來自農村的收入,占全國稅收總額的2/3以上。因此,宋代的經濟可以稱為“新經濟”或“貨幣經濟”,因為支付手段與前代不同,現金取代了實物。大量的現金交易也增加了貨幣的種類。除了傳統的成串銅錢,大量的純銀也進入了流通渠道。北宋時期(1073)鑄造了600萬貫錢,但是發行量卻翻了幾十倍,達到2億貫(Gernet,1985),背後的原因是新錢的出現。從65438到0024,成都商人采用的私人銀行券已經發展成為國家政府促進地區間貿易的“飛鈔”,以方便大規模的跨境貿易,降低現金結算和運輸的風險。這些不同形式的“代幣”在南宋(12世紀)發展成為“官鈔”(蕙子),即印刷的官幣,發行量達4億串,是北宋銅錢的兩倍。南宋紙幣的影響更是國際化,成為韓國、日本等多個亞洲國家的貨幣。

圖9.2展示了北宋官辦專利、主要城市商業稅和經濟作物稅(僅包括茶葉)的分布情況,以說明北宋商業經濟的空間分布及其所導致的城市等級制度。它證實了宋代中國南方(包括四川)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發展。因為圖中的信息並沒有涉及大量的不納稅的私人貿易,並不能完全反映宋代商業社會的全貌。

宋代城市化的動力

耕地的開發、新技術的應用和農業稅的改革,導致了生產力(尤其是水稻)的提高和經濟作物的普及。他們還形成了土地市場,導致農業用地的合並和大型莊園的出現。11世紀的北宋,14%的人口擁有全國77.5%的耕地(Roberts,1999)。許多農民失去了土地,被迫流入工業、商業和服務業,促進了非農經濟和城市化的發展。同時,這種發展也改變了工商業依賴皇室和官僚的傳統,從制造和營銷奢侈品發展到食品、日用品等大眾消費品,導致了工商業的擴大和普及。國內外貿易也得益於完整的五萬公裏航道網,新式海船的設計,以及定向舵、羅盤、新帆等航海導航工具的出現和推廣。紙幣和金融機構的出現也使貿易因為便利和風險降低而擴大。上述技術和政策因素,加上社會上新儒學的實用主義和理性主義,促成了新的城市革命。總之,宋朝的技術和社會激勵使社會發展水平達到了18世紀初資本主義初期的歐洲各國。

正因為如此,宋代人口雖然從前期(970年)的21萬增加到1110年的8560萬(表9.2),但農業人口的比重卻在下降。農業的高效率使得糧食年產量為3億石(1石=103斤),即人均產量約為3石。僅大運河每年就運送700萬塊石頭。十國時期,華南地區區際貿易蓬勃發展,南宋時期更為繁榮。如圖9.2所示,當時存在著區際經濟分工,如河北的鋼鐵、太湖的水稻、福建的茶葉和甘蔗、四川和浙江的造紙、成都和杭州的印刷出版、湖北、湖南和浙江的漆器、開封以及後來的浙江的瓷器。當時國內貿易以壹般消費品為主,對外貿易集中在香料、珠寶、象牙、珊瑚、犀牛角、藥材、沈香、絲綢、精品茶葉、瓷器等奢侈品上。

城市經濟的發展給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也改變了城市傳統的自然和土地利用結構。漢唐時期的行政城市已經轉變為壹個新的商業和娛樂城市。如上所述,繁榮的工商業在這些城市培養了壹個新的城市居民階層。順應城市經濟繁榮、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居住在城鎮、鄉村、城市的居民在宋代戶籍制度中被定為“房括戶”,向政府繳納財產稅、基建稅,並承擔勞務。城市地租和新戶籍身份也首次出現,與農村戶籍明顯不同。

此外,唐末至宋代商業中心的興起,進壹步促成了中國歷史上另壹個城市發展的新起點,即商業城鎮的出現。這些縣以下的鎮級聚落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經濟功能而非行政功能。其中有壹些是唐末廢棄的軍事城鎮,但大多數是沒有城墻的小城市,在交通路口發展了手工業或貿易。當他們達到壹定規模時,政府給他們壹個新的城市行政身份。1080年,全國1135個縣中,* *有1810個這樣的鎮,其中23.5%有辦稅大廳(馬蘭超,1971)。北宋人高澄對鎮的定義是:“民不可聚於壹郡,而納稅者為鎮或官督。”許多城鎮出現在大型商業城市周圍。比如開封有31個鎮,河南有22個鎮,大明有20個鎮,成都有19個鎮。在城鎮之下,農村邊緣也出現了更低級的商業點草市場(即集貿市場)。他們為農副產品提供固定的市場。政府還設置官員在草市收稅,有的甚至升級為鎮。

國內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繁榮,特別是絲綢、茶葉、瓷器等奢侈品的繁榮,帶動了本地產品和進口奢侈品的交易,產生了對外貿易。宋代對外貿易的鼓勵,以及造船和航海的發展,使繁榮的海港成為當時城市化的另壹個動力,增加了可供選擇的城市。在唐代,廣州是唯壹有貿易部門的城市。北宋時,有六座這樣的城市。南宋時又增加了三個,分別是鎮江、溫州、江陰。大多數港口城市位於南方,靠近出口產品的主要產地(圖9.2)。

在空間分布上,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的城市集中在沿江和沿海地區。陸上重要的出入點也有利於政府的邊貿政策,如茶葉市場、馬市等;也出現了重要的商業城市,如天水(與吐蕃、西夏相連,圖9.2)。北宋有40多個大城市,人口超過654.38+萬,而唐朝只有654.38+00。所以宋代的城市規模超過了中世紀的歐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10個城市中的5個。圖9.2更清楚地顯示了華南城市在數量增長和重要性方面領先於全國。下表中我們以南方四郡(州)和豫北為代表,列舉唐宋兩城數量的變化作為佐證:

北宋末年,黃河流域大量人口南遷,南宋與遼金的連年戰爭也對北方的人口和城市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顯然,南方的城市數量大幅增加,而北方卻在減少。

壹個新公民社會的出現

農村生活的艱苦和城市工商業的繁榮,使得大量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宋朝的官僚制度也規定官員要隨著任用的變化而不斷流動。便宜便捷的交通,眾多多功能的城市聚落,以及城市積累的財富和豐富的娛樂,成為新城市的向心驅動力,創造了宋代新的城市文明。由大大小小的商人組成的城市新資產階級,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在財富上比士紳階層更有影響力。他們的生意不再依賴於對皇室、貴族和官僚的供應。他們的市場來自大量出口和普通大眾的需求。即使是奢侈品,新中產階級也有巨大的需求。他們建造優雅的花園,有精致的家具和藝術品,奢華的衣服和對食物的追求。這些都成為了中國新的城市文明的壹部分,在城市裏有著舒適和高水平的生活環境。與此同時,城市中也有流行的表演藝術,新城市中人們的需求孕育出的民間專業藝人,包括風水師、相士、演說家、戲劇家、棋手、布袋戲演員、電影攝影師、雜技師等。與此同時,餐館、茶館、妓院、澡堂、酒樓、賭場也有大量從業人員。

城市民間藝術和娛樂的建立也與政府對城市的新觀念和改變的城市管理模式有關。五代末,周世宗在登基前曾是壹名商人,所以登基後,他對城市商業采取了更加開放的政策,如允許在首都開封的汴河上建立豪宅。宋太祖繼承了周世宗的政策,在位第六年(965年)正式取締北京夜市,允許開設夜市:“詔令封府,使北京夜市來三顧,不準禁止。”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這是壹個劃時代的變化,意味著傳統市場管理模式的淘汰。到北宋中期,封閉的市場體系徹底崩潰。城市的商業經營方式和空間格局向開放性轉變,形成了許多繁華的商業街和新的服務娛樂業(如澡堂、茶館、勾欄等。),使商人、小販、藝人和他們的客人成為城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北宋開封是第壹個以大量市民攤販和娛樂需求為主要用地和功能分布的都城。這些以公共需求為目的的綜合用地被稱為“瓦片”。瓦子以壹個或幾個有蓋的表演場地“勾欄”為核心,有許多攤位出售各種商品,提供占蔔或醫療服務,還有街頭戲曲、雜技、餐館、茶館、飯店、妓院等。開封城當時有六瓦,最大的壹瓦有50勾欄(圖9.3)。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有12瓦(圖9.5)。很多瓷磚都是壹天24小時通宵營業的。因此,宋代的城市生活和市民的文化空間習慣與前代明顯不同。從狹義上講,他們生活在壹個新的城市文明中。

在宋代城市中,由商業、制造業、娛樂業和服務業孕育的新型城市文明超越了傳統的行政職能,在性質、內容和空間格局上為中國傳統城市文明增添了新的內容。宋代新發展起來的城市文明,自然導致了新的城鄉關系。漢唐行政市是對周邊農業區具有服務功能的中間地。到了宋代的商業社會,城市和鄉村的差別變得明顯,包括不同的生活節奏、內涵、方式,以及不同的人的素質和追求。宋代城市也相對獨立:富人不壹定是農村地主,窮人多脫離農村土地;城市的繁榮主要建立在國內外貿易的基礎上,即使是工業生產,也不以區域市場為主要營銷目標。由於這些獨立或與傳統地區的分離,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已經成為公民之間心理和實際的需要。由地方、貿易和制造業組成的行會和同鄉會成為當時城市的另壹個特色。同樣,宗教也成為了新城市文明的內涵之壹。

宋代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演變可以概括如下:

1.住宅巷的解體被開放的街道所取代;

2.對居民嚴格的時空管制,轉化為公民在生活和活動上的自由;

3.管理嚴格的封閉式商場變成了24小時營業的開放式商業街和社區;

4.住宅、商業和服務活動呈線性或帶狀分布在主要街道、河流和交通路口;

5.城市居民的戶籍被定為房闊戶,其義務與農村戶籍不同,於是首次出現了“城市居民”的概念;

6.城市生活的巨大變化:豐富的娛樂和表演藝術活動,並且主要由私人以營利為目的提供;

7.由於城市的規模、密度和生活節奏的加快,火災風險大大提高,城市防火滅火的官方機構已經開設;

8.重視城市中路邊、沿河種植花草樹木等綠化措施,已成為規劃建設城市的基本原則之壹;

9.戰場上的進攻火器改變了城墻的防禦設計;城墻被用石頭或磚鋪成的夯土墻所取代,還有了望臺、了望塔和深深的城溝。

但是,在城市的空間格局中,宮城依然是首都的中心。在所有較低級別的城市中,政府辦公室仍然占據核心地位。

下面,我們以宋代的都城和主要城市為例,來證明這個時代的城市文明,包括城市化和城市結構的新形式。

開啟

開封是北宋的都城,又稱“東京”或“汴京”(960-1126)。唐代稱“汴州”,城墻建於781年。地處大運河與黃河交匯處(圖9.2),自隋唐以來壹直是華南地區支援首都大興、長安的戰略要地。918後成為五代都城。在接下來的壹周裏,它被擴建了,並修建了第二堵墻。第二個城市的新土地面積是老城區或內城的三倍。

由於開封地處黃河流域的平地,無險可守,因此需要修建多道堅固的城墻以作防禦之用。所以它有很大的城墻和很深的城池(圖9.3)來抵禦來自北方的新式熱武器(火炮)和戰鬥機。

圖9.3顯示城市的平面近正方形,總面積約32平方公裏。它是以宮城為中心,有三重城墻的大都市。這壹制度從北宋開始就被後人模仿。宮城又稱“大內”,是天子工作生活的禁地。皇城,也就是內城,大約相當於唐代汴州的範圍,面積為4.5平方公裏。從宮城南門開始的禦街是皇城和整個城市的中軸線,是全國的行政中心。在皇城的南部,有祠堂和社會祭壇,根據“左祖右舍”在考公基。總之,宮城和皇城基本上繼承了儒家規定的都城布局和性質,以“服天”、“天人合壹”和禮樂為主要功能。

然而,開封的皇城也充滿了商業和娛樂場所。圖9.3所示為醫生街、禦街、屈原街等主要商業,奢侈品、日用品集中的主要商圈(如珠寶店、金銀店、雜貨鋪),以及六瓦、三妓院。皇城汴河邊的譙周(圖9.3註12)壹帶,是全城最大的夜市。

黃河四條支流流經開封,汴河的生意最為繁忙。河上的貨運量占首都水運量的90%,主要是米和鹽,以滿足皇室、政府和軍隊的巨大需求。單壹粒米,壹年的運輸量就要達到300萬-700萬石。城東南角的汴河沿岸兩條主要街道是城內最繁忙的倉儲和商業區,因為漕運由此進入京城。《清明上河圖》是沿著汴河街畫的,圖9.4是其當地的城市景觀。到了唐代,汴州城(即北宋內城)只有兩個封閉的市場,到了北宋中期,已經被開放的商業街和商業區所取代。後者多沿主幹道和河流兩岸呈線狀分布,有時與居民區混雜在壹起。為了便於收稅,政府在城市的重要商業中心設立了稅局和商業管理機構(圖9.3註6)。當時開封的商稅在全國領先,主要包括商品稅和倉儲稅。1015年開封兩稅年收入40萬串,1085年增加到55萬串。此外,政府經營的工業和貿易專營公司也雇用了許多人,為政府提供了另壹個財政來源。光是為皇室和貴族制造奢侈品的工匠就有八九千人,專門生產武器的工匠就有3700人。民營制造業多在廓城,也很繁榮。

城市的道路以宮城為核心,以棋盤的方式向外延伸。南門外的禦道是主軸,寬300米,也成為主要的商業街。其他道路多為15-20米,比唐代道路窄。城市中有六個娛樂區,分布在內城和廓城的不同地段(圖9.3)。商店、餐館、飯店遍布全城(宮外除外),以汴河和主幹道沿線最為集中。這些瓦當和商業街成為開封的壹大特色,也是北宋以來中國都城和城市文明的新元素。開封也是北宋的文化和教育中心。根據1102-1106的記載,城南的國子監,除了其他官學和私學,共有3600名學生。除了教授儒家經典,他們還教授武術、醫術、法律和數學。開封還具有國際化的宗教氛圍,有913座宗教寺廟,道教、佛教等宗教專業人士25000人。

自從廣場系統被破壞後,曾經的方墻變成了壹條開放的街道,許多房屋和商店都臨街,多層建築也出現了(圖9.4)。建築物高度和密度增加,工業、商業、住宅等三種功能混合,使城市消防組織從開始到結束的壹周更加完整。開封市內城分為14個防火分區,外城有8個,每隔450米設壹個消防站。站內有瞭望塔、消防設備和值班消防員。這個城市有3400名士兵擔任消防員,他們專職從事防火和滅火工作。

舊廣場制廢除後,內城分為十個城區,即廂,* * *轄121個分區(廣場)。輪廓城市被分成四個隔間和十五個正方形。1021年宮城35550戶,皇城62200戶,寬城65438+萬戶。加上約40萬軍隊和官員,該城人口約為654.38+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如上所述,從上周開始,開封采取了城市綠化政策,在運河和主要道路上種植柳樹和花樹。北宋末年,宮城東側建有皇家園林,即600米×500米長的“艮嶽”,園內種滿了來自太湖等中國南方的奇石和花木。艮嶽建築的豪華奢侈雖然創造了中國城市園林的特色,但也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之壹:醉生夢死的城市生活。

  • 上一篇:中國古代吉祥圖案。。。
  • 下一篇:中國服飾有哪些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