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的?

中國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的?

65438年至0992年,中國政府向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與發展報告》系統回顧了中國環境與發展的歷程和現狀,闡述了中國對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立場和觀點。

1992年8月,中國政府制定了《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提出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當代和未來的選擇。1994年,中國政府制定並批準了《中國21世紀議程——21世紀中國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確立了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框架和主要目標。之後,國家相關部門和許多地方政府也相應制定了部門和地方可持續發展實施行動計劃。

196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的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明確作出今後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十五”計劃還專門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各領域的階段性目標,並專門編制和組織實施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專項規劃。其他社會經濟領域也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同時,中國加強了可持續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和管理體系建設。截至2006年底,國家制定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律1部,環境保護法6部,自然資源管理法13部,防災減災法3部。國務院制定了65438000多件有關人口、資源、環境和災害的行政法規,為法律的實施提供了壹系列切實可行的制度。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了環境和資源保護專門委員會,在起草法律和監督實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2年,中國市政府成立了跨部門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制定中國議程21,由國家計委和國家科委牽頭,隨後成立了具體管理機構——中國議程管理中心21,在國家計委和國家科技部的領導下,承擔中國議程2654的制定和實施工作。2000年,制定中國21世紀議程領導小組更名為國家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領導小組,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任組長,科技部任副組長。

2002年,中國政府向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全面總結了1992以來特別是1996以來中國政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情況和取得的成就,闡述了履行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相關文件的進展、中國對未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設想以及中國對此的展望。

1992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中國積極有效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時,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系統管理得到加強,生態建設步伐加快,壹些城市和地區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關鍵領域的行動和成就。

(1)人口、衛生和社會保障。中國政府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92到11.60‰。2000年下降到6.95‰。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顯著提高,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婦女兒童事業取得重大進展,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完善。

(2)城市化和人類住區。從1992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從27.6%提高到36.1%。通過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綜合改善城市環境,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

(3)區域發展和消除貧困。國家實施“七五”扶貧,貧困人口從1992的8000萬減少到2000年的3000萬。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實施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緩解了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調整了地區產業結構。

(4)農業和農村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大幅度增長,從長期短缺到總量大體平衡、豐年有余,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政府大力倡導發展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探索適合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業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

(5)可持續工業發展。積極轉變工業汙染防治策略,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輕環境壓力。加強工業環保執法,落實限期達標排放措施,強制淘汰落後工藝和汙染嚴重的生產裝置。到2000年底,90%的汙染工業企業達標排放,工業廢水排放量比1995減少1/3。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發展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從1995到2000年,中國環保產業年均增長率達到15%。

(6)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制定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並逐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施。全國已建成20個國家園林城市,102個生態農業示範縣,2000多個生態農業示範點。大規模開展防沙治沙工作,確定了20個重點縣,建立了9個試驗區和22個試驗示範基地。加快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積極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經驗,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顯進展。全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1萬平方公裏。自然保護區建設規模和管理質量明顯提高,大多數典型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制定並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和《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開展野生動物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和瀕危物種拯救工程,使部分瀕危物種得到人工或自然繁殖。建立了農作物品種資源庫,加快建立遺傳資源庫。

(7)能源開發利用。重視節能,制定並實施了壹系列節能法規和技術經濟政策,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1990年的5.32噸標準煤下降到2000年的2.77噸標準煤(按1990價格水平)。積極調整能源結構,煤炭消費占壹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0,990年的65,438+76.2%下降到2000年的68%。推廣潔凈煤、煤炭清潔利用和綜合利用技術,實施清潔能源和清潔汽車行動計劃。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8)水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積極合理開發水資源,實行河流統壹管理和調度,建立健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水汙染控制的綜合管理體系。全面推行節水灌溉,發展節水產業,緩解缺水矛盾。開展淮河、海河、遼河、太湖、滇池、巢湖等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加快城鎮汙水處理廠建設,水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基本控制。在國家的支持下,貧困地區加強了農村小水電和小微水利建設。

(9)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通過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全國約83%的耕地得到有效保護。建立了耕地占用補償制度。從1.997到2000年,全國通過開發整理復墾增加耕地1.64萬公頃,高於同期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實現了占補平衡。開展荒山荒地使用權改革,建立健全土地管理的社會監督機制。開展基本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大力推廣農藥汙染防治技術,保護和改善農田環境質量。

(10)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制定了森林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和林業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和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重點地區速生豐產林等重點林業生態系統建設工程。實施山區林業綜合開發和消除貧困,促進貧困山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11)草原資源管理與保護。制定《草原法》等法律法規,加強草原資源保護和管理。編制了《全國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全國草原圍欄面積達到15萬公頃,每年新增約200萬公頃。

(12)海洋資源管理和保護。制定和完善了海洋汙染控制、生態保護和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到2000年底,已經建立了69個海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438+00000平方公裏。開展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和近岸海域及大陸架資源環境調查,加強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和海洋環境信息預報服務體系建設。

(13)固體廢物管理。從1991到2000年,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減少了69.2%,綜合利用率提高了15.1%。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危險廢物管理。認真履行《巴塞爾公約》,嚴格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

(14)化學品的無害環境管理。化學工業通過加強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減少了化學物質對環境的汙染。加強汞、砷、鉻鹽等化學品的環境無害化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消除有毒化學品生產、儲存和運輸中的安全隱患。認真履行並積極參與國際化學品公約活動。

(15)大氣保護。劃定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區,在區域內實施二氧化硫總量控制制度。通過推廣潔凈煤和清潔燃燒、煙氣脫硫除塵技術,大力發展城市燃氣和集中供熱,酸雨和二氧化硫汙染得到控制。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減少和控制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認真履行《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控制和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

(16)防災減災。實施防洪抗旱、防震減災、地質災害和生物災害防治等綜合減災工程。國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健全,災害監測預報水平提高。開展了災害保險,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減災救災活動,顯著減少了災害損失。

(17)發展科技和教育。政府大大增加了對科技和教育的投資。圍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實施了壹批重大科研項目,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教育改革全面推進,教育質量逐步提高。

(18)信息化建設。覆蓋全國的公共電信網已經建成。通過政府上網工程的實施,全面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決策水平。加快享受可持續發展信息的進程,促進了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高。

(19)本地265438+執行20世紀議程。25個省(區、市)成立了地方21世紀議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半數以上的省(區、市)制定了地方21世紀議程和行動計劃。在16個省市開展了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地方試點,建立了100多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各地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20)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各級政府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等媒體全面宣傳可持續發展思想,提高公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270多所大專院校新建了環境保護學院、系和學科。中國許多中小學開展了環境教育,創建了“綠色學校”。在廣大農村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和“綠色證書工程”。中國各社會團體積極支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婦女、科技界、少數民族、青少年、農民、工會和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活動。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官方註冊的環保NGO超過2000家。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上一篇: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移民潮
  • 下一篇:中國的禮儀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