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物質或者非物質的傳統文化現在已經岌岌可危,有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傳”的人,或者有些物質已經只剩下壹些殘余、遺跡、遺址,所以我們很急迫的問題就是要趕快記錄、趕快保護保存,盡量延長它的壽命,使它能夠繼續存在。
如果它的實物已經不能存在,那麽就盡可能詳細地記錄,包括錄像、錄音、照片、檔案等。
在我看來,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同時要盡量把不自覺、無意識變成有自覺和有意識的。
為什麽要重視“傳”?我認為有以下四個理由。
首先,中國物質文化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說中國大量的古建築是磚木結構,即使沒有被破壞,它存在的時間也比較短,而且很難修復。西方國家大量古建築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臘、羅馬大量古建築用的都是花崗巖和大理石,石結構保存時間要久壹點,而且即便有缺損,不太會影響下面的基礎。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部分的社會基礎已經減弱或者消減。中國原來的倫理道德制度叫做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長和年幼的人之間、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間是有次序的。
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大家認為原來的壹套禮儀沒有必要,要講平等,甚至直呼其名。於是,原有觀念和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就消失了。這部分文化再不記錄下來的話,後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傳統文化並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惡的、是腐朽的,要不要傳?也要傳。
因為這壹部分也是傳統歷史的壹部分,如果不把這部分記錄下來,我們的後人怎麽會相信和理解這段歷史?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是人類惡的集中表現,但是它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麽?因為要保存下來時刻給後代壹個警醒。
中國歷史上從宋朝開始壹直到清朝,絕大多數婦女要纏小腳,這是壹種很醜陋、滅絕人性的風俗。
但是,有關纏腳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來,否則我們的後代怎麽相信中國的婦女曾經有過那樣壹段經歷呢?
這是整個民族歷史記憶的壹部分,沒有這部分,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當時的社會,特別是中國的婦女曾經走過的這壹段歷史。
第四,我們的物質條件壹般來說總是不斷在進步,但是人類的精神未必壹直進步。
我們今天能夠達到的精神境界不壹定超過古人,我們遺留下來的文化中也許隱藏著今天還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壹些古建築,全部是木結構,就靠榫卯連接起來,即便經過強烈的地震,也壹直沒有倒。如果妳認為這些建築物不是現代結構,就不註意保存,那麽這裏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許就永遠消失了。
又比如中國傳統的陰陽合歷曾經被認為是落後的,24個節氣曾經也被認為沒有什麽用,但是最近這些年國內外的研究發現,這是非常合理的促進農業生產的時間體系。
所以,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們今天不理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著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也許這中間所蘊含的智慧是今後可以發揮作用的。
“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如果現在馬上要考慮這種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發揚,往往還沒有討論完,它就不存在了,這個很緊迫。
比如某壹種藝術、某壹種風俗,我們說要保護,有人說不,妳還沒有討論完,傳承這個藝術的人已經死了,以後就沒有傳人了。所以我認為,在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
另外,要盡量把我們不自覺、無意識的保護變成自覺和有意識的。今天好多被稱為傳統文化的東西,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某種精神的,很多是無意識、不自覺地被保存下來的。
比如中國的傳統建築,有些為什麽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它們在窮鄉僻壤,當地的老百姓太窮,造不起新房子,壹直住舊房子,這樣才把壹部分古建築保存下來了。
但現在窮鄉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裏去把傳統建築買下來,有些建築材料被商人收購甚至賣到國外,而農民有錢了就會拆掉以前的房子蓋新建築,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建築就很難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要改變,要成為自覺和有意識的保護。
現在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存在壹些誤區。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藝術品,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馬上就開發旅遊,從而就可能破壞傳統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這樣做,政府給的補貼很少,他們靠什麽養活自己?
在這方面,不妨借鑒壹下日本的做法。
日本壹旦確定某個項目為文化遺產,就把傳承這個文化遺產的人確定為“國寶”,成為“國寶”以後,由政府或者基金會供養他的生活,而“國寶”的任務就是繼續自己的工藝,帶好徒弟,把技藝傳授下去,保證它延續。
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藝能夠長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而在我們往往過多地考慮能不能利用,過多地考慮把它市場化,這是錯誤的。
有選擇、有條件地”承“
接下來講講什麽是“承”。
我認為“承”就是繼承、發揚、延續,還包括轉化和創新。把傳統的文化和物質精神都保留下來了,之後怎麽辦?是不是都要學習和弘揚?不行,要區別和選擇。
對於精華的部分,我們不僅要保留,而且還要使它發揮作用;對於糟粕的部分,要留下來讓後人知道,但是不要復制,也不需要擴大。
中國以前有各種禮儀,尊重別人,自己保持謙虛、謙卑的姿態,恪守正常的次序、禮節是對的,但過分的甚至不講人性的那種謙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國古建築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點。壹般來說,古建築都是講究表面,講究公***活動,但是不講究生活,采光不好,通風不好,沒有采暖。
如果今天我們形式上要造壹個古建築,那麽這些都要改變。當年美國建築師設計燕京大學的時候,表面用的是中國宮殿的形式,但是裏面都用上了暖氣和現代設備。
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是照單全收,要取之精華,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時宜的東西都去掉。
在“承”的過程中,既要兼收並蓄,也要本土優先。在壹般情況下,中國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為比較適合本土的環境。
所以,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比較的過程中,要註意優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條件的內容,也就是本土優先。
另外,因為要“承”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們應該分輕重緩急。
比如同樣是精華,中國現在某個地方最緊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麽,我們這壹段時間就應該優先做這方面的工作。
有些傳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優先。有些起的作用並不大,那麽可以晚壹點。所以“承”不像“傳”,“傳”是無條件,什麽都先“傳”下來再說,“承”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傳統文化在用的時候要註重效果,因為古代的、傳統的再好,往往不是馬上就能應用於今天,這就要實行創造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