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源於人類宣泄、表達、交流的社會本能,源於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和生產勞動。最早的歌曲是表現勞動和愛情的歌曲,以呼喊和吶喊為主要演唱形式,節奏簡單,唱法自然原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300多首歌曲,並廣為流傳。封建時期國家設立音樂機構,由專人整理、改編、創作、收藏。比如屈原的《九歌》就是當時很有影響的大型聲樂作品,曲目和題材豐富多彩。
唐朝以後的封建中期,民族聲樂發展到了空前的繁榮。國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音樂創作機構,聚集了1000多名音樂人進行歌曲的搜集和創作,並專門培養了音樂舞蹈人才,造就了許多技藝超群的人才,民族聲樂開始步入常態化、規範化的軌道。這時,許多有價值的歌舞被創作出來,如唐代的大曲、宋代的雜劇、清代的元曲和昆曲等。清代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各種班,有嚴格的歌唱訓練方法,並寫出了壹些有價值的聲樂理論,形成了最基本的民族唱法聲樂藝術,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產階級革命後,中國進入了壹個特殊時期。由於國家的混亂和軍閥、日本侵略者對人民的侵略,國家破敗不堪,人民水深火熱。國難使這壹時期出現了不同的多層次聲樂作品。總的來說有三種:壹種反映知識分子的感傷情調和情調,在演唱方法上具有濃厚的美聲風格,由以黃自、英尚能為代表的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創作。另壹種是都市小曲,表現市民的精神面貌。這些作品非常貼近人們的生活,在城市中流傳很廣,大多反映婚姻、愛情和物質生活。以李金輝為代表。第三種是群眾歌曲,反映抗日救國,宣傳工農革命運動,揭露社會黑暗,為勞動人民鳴不平。它代表了進步愛國的文化思想音樂,具有很高的專業性和藝術性。紙網畢業
在這個特殊時期,這三類歌曲對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此時,美聲唱法雖已流傳開來,但並未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接受和使用,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無法得到系統的整理和挖掘,也無法形成系統完整的演唱體系。
解放後,民族聲樂的發展壹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壹方面,有組織、有目的地挖掘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成立全國民族聲樂團體和培養民族聲樂的音樂學院。在音樂專家的努力下,培養和造就了壹大批民族聲樂領域的著名歌手,創作了大量民族聲樂曲目。這些歌曲繼承了傳統的唱法,也借鑒了西方美聲唱法的科學技巧。此時的演唱方法和表現形式深受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為民族歌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聲樂出現了嶄新的局面。許多聲樂工作者積極投身於民族聲樂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追求和探索傳統唱法的精髓,同時大膽吸收和借鑒西歐美聲唱法中的科學發聲技法。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討論,經過舞臺實踐,最終形成了壹種民族的、科學的演唱技法。這壹時期民族聲樂得到了復興和繁榮,寬松的政治環境和多元化的文化生態拓寬了作曲家審視社會生活的視野,最大程度地激發了創作靈感,總結了現代民族聲樂創作的經驗和教訓。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發展,按作品體裁和風格可分為以下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恢復期,是民族聲樂創作向20世紀50年代抒情歌曲方向的回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