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1)行業市場概況

1.軟件產業的整體發展

軟件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礎。2008年至2015年,中國軟件產業市場總量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軟件產業業務收入從2008年的7572.88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42847.9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8.09%。2009年軟件行業收入951.303億元,同比增長25.62%。

2010、2011、2012年,軟件行業收入分別為1336.402億元、1846793億元、25022.34億元,同比增長40423.4億元。2013至2015年,軟件行業收入分別為30587.47億元、37026.42億元和42847.9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24%、21.05%和15.72%。

福建省軟件產業發展良好,2015年軟件業務收入1,827.17億元,2008-2015年復合增長率為36.08%。

隨著新壹代信息技術向經濟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加速滲透,軟件產業呈現出網絡化、服務化、平臺化、集成化的新趨勢。目前,新壹代信息技術正在轉向以軟件為主導,軟件在信息產業中的貢獻越來越大。《中國制造2025》、《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internet plus)行動、加快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的指導意見》等國家政策的深入推進和實施,將對產業變革產生深遠影響,國民經濟各領域對軟件產業的需求將更加強烈,尤其是對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等基礎軟件、工業應用軟件和大數據軟件的需求。“互聯網+”形成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國民經濟各領域對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數據傳輸、采集、存儲、信息安全的巨大需求,都是建立在強大的基礎信息平臺之上的。只有擁有強大的基礎信息平臺,才能充分發揮“互聯網+”的能量。

(1)智能應急解決方案市場需求

1)開發應急平臺

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但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的壹些隱患增多。此外,環境汙染還會帶來壹些不可預測和估計的危害,給人們的和諧生活帶來了相當大的災難,減緩了城市的發展。為了有效地預防和預測該地區可能發生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並以最及時、最全面、最可靠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減少事件造成的損失和負面影響,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單位、組織開始建設部門和區域應急平臺。應急平臺由應急管理軟件、應急指揮場所和設備、基礎支撐系統等子系統組成。應急平臺是以公共安全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撐,軟硬件相結合的突發公共事件綜合應急管理系統。應急平臺作為整個應急系統的中樞,是壹個高度智能化的指揮系統,具有以下三大功能:①公共安全信息的“交匯點”,能夠在大量突發事件中快速有效地整合、分析、提取城市危險源和應急現場的信息;(2)應對突發事件的“智慧庫”,提供不同條件下突發事件的科學動態預測和風險分析,判斷預警級別,快速發布預警;(3)應急指揮決策的“控制臺”,用於方案優化、決策調度和救援處置。

我國應急平臺體系以國家應急平臺為頂層,以省、市(地)、縣(區)應急平臺和各級政府部門應急平臺為節點,實現應急監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綜合研判、輔助決策、指揮調度等主要功能。,滿足國家、地區和部門應急管理的需要。2007年8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主席令第69號),對突發事件預防和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理和救援、事後恢復重建等方面作出了專門的法律保障。此後,我國逐步建立和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完善應急後處理措施,並在國務院建立了全國統壹的應急信息系統。目前,全國應急管理體系和相關配套設施設備已逐步建成,但部門和地區應急管理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國家發改委編制的“十三五”期間,進壹步提出要加強應急體系、應急管理體系、依法應急管理、依法應急管理的頂層設計研究。根據國家規劃,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將應急平臺節點擴展到縣級系統,建立必要的移動應急指揮平臺,實現各級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統壹協調指揮、突發公共事件數據及時準確、信息資源共享和指揮決策高效。

2)智能應急解決方案的需求分析

在自然災害面前,由於缺乏快速有效的應急處理,中國遭受的損失比發達國家大得多。根據2007年至2016年的統計數據,在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方面,2008年為近年來最高,直接經濟損失達117524億元;最低值為2007年,直接經濟損失2363億元。2010和2013的直接經濟損失較高,分別為5339.9億元和5808.4億元。從受災人數來看,雖然我國受災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但2065.438+05年仍有654.38+0.9億人受災,壹方面是由於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不斷完善,另壹方面是近年來重大自然災害的嚴重程度和發生頻率有所降低。2016年7月,發生了壹場特大洪水。自然災害死亡或失蹤人數、緊急轉移安置人數、房屋倒塌人數、直接經濟損失人數均為歷年同期的1倍以上。因此,長期以來,我國防災減災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各級政府對災害應急的需求仍然很大。

2007-2016中國自然災害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除了自然災害,社會安全、公共衛生、非自然事故引發的突發事件危害也很大。能否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勢頭走向良性軌道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對於想要改變依賴自然資源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發展轉型的地區,更是直接需要建立完善的應急體制和機制,實現經濟轉型,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但是,與國家應急體系相比,我國省市應急體系和部門應急體系建設仍然滯後。

智慧應急解決方案是涵蓋應急指揮現場系統、基礎支撐系統和綜合應用系統的綜合應急指揮解決方案。能夠及時有效地預警、預防、檢測、防護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事故和災害,防災減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避免國家、企業和家庭的財產損失。

在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應急管理技術支撐系統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基於信息化的應急響應系統、基於物聯網的應急監測系統、事故後果智能預測與模擬系統和應急響應專家系統。因此,省、市、部門級應急平臺需要依托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向智能化、智能化演進升級。同時,在網格化城市運行模式的帶動下,災害事故應急任務將逐步下放到社區和網格單位。這些發展需求為“智能應急”的行業推廣和區域拓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2014 12,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進壹步增強,壹批關鍵技術和裝備的R&D和制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展環境進壹步優化,形成有利於產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為防範和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有力支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監測預警、預防保護、救援和應急服務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隨著應急體系的逐步完善,我國應急信息化投入的比重越來越大,我國應急市場將保持持續快速增長。

  • 上一篇: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幾個歷史時期及其特點
  • 下一篇:中秋節的詩歌和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