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孝道中父子關系是平等的嗎?

中國的孝道中父子關系是平等的嗎?

中國傳統父子關系的核心原則——孝道,隱含著父子之間的沖突與隔閡、不平等與溝通不暢、情感表達的形式化與功利化等。但在現代社會,孝道受到獨生子女政策和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約束力下降,使得父子關系更加民主平等。

中國人對家庭有壹種特殊的依戀,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密微妙,比如婆媳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等。父子關系中的“孝”是中國傳統社會家庭倫理中極其重要的壹條。由於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是縱向的,強調宗族和血緣的延續,所以非常重視父子關系,“孝”作為父子關系中最基本的原則,甚至成為家庭倫理的核心準則。本文試圖借助小規模隨機抽樣調查,探討“孝”作為壹種家庭倫理的文化內涵及其對父子關系的影響。分析“孝”在現代生活中含義的變化。

第壹,傳統價值觀中的父子關系與“孝”

(壹)父子關系

探討孝的概念從何而來,首先要談附在“孝”的倫理原則上的父子關系。文化人類學認為,靈長類動物的母子核心群體與壹個男性——“父親”之間形成永久結合,是人類生活中第壹個可能的變化。母親的伴侶承擔了男人的角色,比如,提供撫養所需的食物和勞動力,作為母親的性伴侶,肩負管教孩子的權威和對孩子的法律責任。因此,父子關系是隨著母子關系的建立而建立起來的壹種血緣人際關系。是最原始的社會關系之壹。隨著父子關系的形成,“父親”和“兒子”的角色也出現了。角色意味著相互的義務和責任。父親負責兒子的養育、安全、教育和社會化,而兒子對父親的責任在傳統中國社會中體現為“孝”。

(二)傳統價值觀中“孝”的含義

《論語》對“孝”有這樣的評價:“君子之事,以基為本,道而生。孝也是仁的根本!”儒家的本質是仁,孔子賦予了孝“仁”的地位。在中國這樣壹個以家庭為導向的社會,可見“孝”的地位之高。

那麽什麽是“孝”呢?壹般來說,“孝”指的是中國古代子女對父母長輩仁慈的倫理行為的稱謂。爾雅說:“對父母好的才是孝順的。”在《論語》中,孔子這樣解釋“孝”:

子遊問孝,子日曰:“今之孝,謂之可養。至於狗和馬,可以養。為什麽不呢?”(《論語學習》)

夏紫問孝,子日曰:“色難。有的弟子打理,有的老師寫。妳有沒有想過這是孝順?”(《論語·為政》)

第二天:“父在,看其旨意;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不改父之道,是孝。”(《論語學習》)

孟問關於孝道的事。子日:“父母只憂其病。”(《論語·為政》)

上面的話直指《論語》中的“孝”。綜上所述,說孝順不僅僅是贍養父母,更是要恭敬,在服侍父母的時候要順從自願;也要遵循父訓,順從父誌;另外,“孝順”也說明父母不要為子女操心。所以按照孔子的想法。“孝”的內涵從贍養父母擴大到不僅贍養父母,還包括尊敬父母,服從父親的誌向和行為準則。

《孝經》第壹章說:“丈夫之孝,始於服親,中於服君,終於立身。”在這裏,孝不僅僅是為了父母,已經進壹步延伸到了“為君”和“立身”。

所謂“為君”,是指為官為君,以忠示孝;封建社會的五常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關系是父子關系的延伸。在封建社會,主張君主應該像自己的父親壹樣受到尊敬。所以,“孝”不僅表現在對父親的尊敬和支持,還表現在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在此基礎上,儒家認為“孝”是治理天下的最佳方式。《孝經》開篇寫道“孝為德之本,教也而生。”“孝順?要孝順,要和兄弟做朋友,要講政治。是不是也是政治,是不是政治?”也就是說,孝,推而廣之,就是治國理政,這與《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是壹致的,都認為治國理政、平天下的道理是壹樣的。《孝經》第八章是孝治,認為以孝治天下,可以達到“天下太平,無災無難”的境界。可見,“孝”的含義和意義已經超越了家庭倫理,成為治國安民的方略,為統治者所用,成為維護封建統治規範和秩序的工具之壹。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孝道正式成為統治者教育的根本和有力武器。這是“孝”最重要的內涵之壹。不過因為這篇文章是專門討論孝道對家庭中父子關系的影響,所以這壹點我就不做進壹步的引申了。

那麽什麽是“站”?——“立於道上,名留後世,顯父母,死於孝。”也就是說,要有崇高的修養,成就功名和事業,揚名立萬,受人稱贊。所以,孝道的實行,從服務父母開始,最終在於實現修身養性的宏願。這也把“孝順”和個人成績掛鉤。因此,在中國社會,僅僅支持和愛父母往往是不夠的。還要求兒子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有好名聲,孝敬父母。這是最好的孝道。

“孝”的內涵和要求從善良到孝敬父母,再到忠君、修身、尊祖,被封建統治者進壹步利用,成為教育人民、維護統治秩序的手段之壹。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中,它已經成為中國父系繼承制度中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庭倫理之壹。

二、傳統社會父子關系中的“孝”

在父子關系中。“孝順”是對兒子這個角色的要求。在傳統社會,“孝”要求尊重和服從父親的權威,以及傳宗接代,顯示家庭,從而有助於家庭的繁榮。必須說明的是,雖然“孝”是針對“父”和“母”的,但具體要求是不壹樣的。《孝經》曰:“父事母,愛之如壹。”妳應該尊重和愛妳父親的孝心,而不是妳母親的孝心,只是求愛。本文作者不討論母親的“孝”,而著重研究父親的“孝”。

疏遠和沖突

因為“孝”強調的是兒子對父親的絕對服從,它帶來了家庭關系的秩序,但也不可避免地導致父子之間的沖突和隔閡。

《孝經》第十五章《勸誡篇》中,曾參問:“敢問父命,是孝嗎?”子李曰:“故汝若不義,則子不能與父爭,臣不能與君爭。因此,當不公正的事情發生時,與之鬥爭。從父之命,如何能盡孝?”指出如果父親的行為不道德,兒子應該堅持規勸和制止,否則父親會因為不公正而處於危險和被侮辱的境地,這才是真正的孝道。這在儒家思想中是積極民主的,在《孝經》中被稱為最閃光的部分。但後來被“扭曲閹割”,董仲舒提出了“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的學說,強調子對父的絕對服從。

根據以上分析,“孝”作為封建法律的基本規範,不可避免地與“子”的個體思想和願望發生沖突。“孝”、“孝”總是和“順從”聯系在壹起,強調家庭的集體意識和對長輩的尊重,卻忽略了個體意識。費孝通曾指出,在傳統的鄉村社會,父母在養育子女方面有不同的分工。母親承擔身體撫養的責任,父親承擔社會撫養的責任。為了維護父親在家庭中的尊嚴,必須維持父子分離,所以家庭往往是“嚴父慈母”。孩子有“俄狄浦斯恨父”的情節。馬林諾夫斯基曾經說過,“父權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沖突的根源,因為它賦予父親社會要求和專屬權利”。《紅樓夢》中寶玉與賈政的關系可以說是傳統父子關系的典型。和...父親們往往認為兒子是他“再生理想自我的第二次機會”,把理想托付給兒子,這必然會與兒子成熟後對自我發展的期望產生沖突。

因此,筆者認為,“孝”作為壹種封建家庭倫理,不僅給家庭關系帶來秩序。也帶來了父子之間的隔閡和沖突。

不平等和溝通不暢

孝順這種家庭倫理要求,實際上反映的是父子之間的不平等,導致父子之間溝通不暢。在傳統家庭中,父子之間很難有良好的溝通和絕對的平等。這種不平等在被父子關系放大的君臣關系中壹目了然。費孝通曾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力關系定義為“教育權力”。並擴展到鄉村社會中的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作為長輩的父親比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經驗,他有權利“教育”晚輩。

在作者設計的調查問卷中。壹個問題是:和妳母親相比,妳和妳父親之間的相互情感交流和表達:

幾個,B幾個,C壹樣多,D壹樣多,E壹樣多。

結果顯示,超過壹半的“兒子”選擇A和b,可見父子之間的日常交流確實少於母子之間。

除了傳統孝道賦予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外,筆者認為“孝”不僅是對兒子的要求,也是社會正統價值體系對父親的要求。傳統孝道以宗族利益、榮辱為出發點。作為兒子,應該傳宗接代,博學多才,有所成就,這是父親教養的責任。我不教書。是父親的錯。如果兒子不孝,也是父親角色扮演的失敗。所以,父親背負著如此沈重的社會責任,不能不把兒子的善良和威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費孝通在《中國農村的生育制度》中也描述了這壹點,認為“溺愛孩子會受到社會的譴責。這種壓力迫使父親在男權社會中板著臉來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使得父子關系總是比其他家庭關系(夫妻關系、母子關系、兄妹關系)看起來更重、更嚴重。而且兩者之間往往存在價值觀上的差異,溝通的結果很容易不盡如人意。幾次失敗後,平等友好的溝通會更加困難,我也不會再做更多的溝通努力,給父子之間的溝通帶來了困難。

"形式化"抑制了情感表達的需要

“孝”的倫理要求可能導致父子關系形式化,不利於情感的自然表達和真實表達。除了以上兩點,“孝”的副作用還可能是父子關系的“形式化”,使父子關系僵化。孔子在強調“孝”包括對父母的敬服時,提到了“色難”,即在盡孝時,最難保持開朗、自願的樣子。換句話說,他要求的底線,其實只是表面上假裝孝順和尊重。毫無疑問,父子之間有壹種天然的情感,那麽這種封建禮教是不是抑制了它的天然表達,給它套上了壹個虛假的模板,使得原本屬於靈魂的純粹情感戴上了社會道德和主流的枷鎖?孔子不停地強調禮和樂,強調秩序即禮儀,卻忽略了人的真實感受和個體之間的差異。由此可見,禮樂只是壹種表面的表現形式,“孝”作為其重要思想之壹也是如此。《孝經》中提出,侍奉父母要有五需三誡。比如要求在日常支持中要恭敬,要表現出快樂。在葬禮上極度悲傷。在最後壹章,喪親壹章,也詳細規定了如果父母去世,孝子的具體行為和哭鬧壹定要表現出他極度的悲痛,決不能產生壹種高興的表情等等。,形式化傾向明顯。有必要在葬禮上大聲哭泣來表達對父親的愛和孝心嗎?事實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和表達他們的感受。這些所謂的“孝順”只是給別人看的。

(四)功利色彩

“孝”的要求是功利的。如上所述,孝道的最高境界是成就個人事業,給父母家庭帶來榮譽。那麽,如果妳不能成就事業,不能揚名立萬,那妳不是孝子嗎?對於壹個父親來說,重要的是讓兒子內心充實,生活幸福。還是在物質和聲望上有所成就重要?作者認為。“孝”最重要的是心意,是父母感情的表達,是真情的呼喚。即使貧窮潦倒,也能把父母放在心裏。壹碗茶,壹句問候,都是孝順;就算他有錢有名,如果他不把父母放在心裏,只是給予物質上的支持,表面上表現得像孝順,這能算“孝順”嗎?

所以,筆者認為把個人成就的要求放到“孝”的要求中,忽略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情感依附,這是功利的。這更多的是傳統社會中用來教育民眾、維護統治的壹種手段,與真正的“孝”關系不大。

因此,總的來說,傳統的“孝”為父子關系提供了壹個穩定的模式,不僅要求“子”,也要求“父”。壹方面有利於社會文化的傳承和統治秩序的維護。另壹方面,它忽視了兒子作為獨立主體的自主性,這實際上是父子關系不平等的體現。而且讓父子之間自然和諧的親密感情變得平淡冰冷,更多的是壹種外人看的行為,壹種外在的表現(比如孝順),而不是真情的表達。對兒子要求太多的成績,多少有點功利,我覺得不是“孝順”的必要表現。

第三,現代社會父子關系中孝道的變遷

“孝”的權威性毋庸置疑。但時至今日,在經歷了歷史動蕩對傳統文化的破壞、社會經濟體制的改變以及改革開放後民主平等等西方理念的湧入之後,父子關系中的“孝”也發生了壹些變化。

(壹)更加平等,民主,和諧的父子關系的出現

父子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父親的要求和希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兒子的思考和選擇。在作者的調查問卷中,有這樣壹個問題:

妳認為妳和妳父親最親密的關系是什麽?

a領導和被領導b朋友c老師和學生d兄弟

約35%的人選擇“朋友”,其次是“老師和學生”,選擇“領導和被領導”的人最少。可見父子關系更加平等和諧。《中國的父子關系正在演變》壹文提到,“中國的父子關系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以父親為基礎的單壹溝通不再有效,而像朋友壹樣與孩子溝通的‘好哥們’越來越多,這實際上反映了從以家為基礎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過程。即從強調個人要服從家庭到提倡個人意識的獨立。”

可以說,個體意識的加強是顯而易見的。代際之間出現了平等、民主、自立的現象,表現在年輕壹代對婚姻大事的決定和職業選擇上。

但約40%的人選擇“在面對人生選擇時,多考慮父親的希望和想法”,約30%的人選擇“聽父親的話,盡可能遵從父親的意願”,可見父親的權威對兒子的影響不言而喻。父親仍然是兒子做出人生選擇的壹個極其重要的參考。雖然我們不像孔子以前說的那樣跟隨父親的思想和行為,但父親和家庭對中國人來說有著非常不同的意義。“中國人比任何其他文化圈的人都有更強烈的思鄉之情。在中國人心中,家是心靈的港灣,在這裏妳可以得到安慰和支持。”父親的支持無疑是兒子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考慮問題時,他會受到家人尤其是父親的建議的很大影響。

核心家庭的增加使父子關系更加密切。

農村和城市地區都出現了核心家庭不斷增加的現象。筆者認為,在很多家庭中,多是因為“分家”的逐漸趨勢,尤其是在農村,使得傳統的骨幹家庭和聯合家庭分裂為核心家庭,而在城市,主要是因為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核心家庭的數量增加。但無論是哪種情況,核心家庭的出現都促進了傳統父子關系的改變。

1.對於主家或聯家來說,兒子擁有和支配家族財富的權利和個人選擇的自由,看似削弱了父親的權力和地位,但正如嚴雲祥所指出的,當代農村家庭的核心並沒有削弱家庭成員與親屬之間在倫理、情感、互助等方面的緊密聯系。相反,這些聯系在分離後得到了加強,從而形成了壹個松散而持久的“網絡家庭”。這主要是因為孩子作為父母,在自己組建了小家庭之後,才開始真正理解父母的艱辛和不易。俗話說“父母有了孩子才感恩”,而農村孩子因為經常外出打工,往往把孩子留給父母撫養。父母出於對子女的愛,也願意照顧好自己的孫輩,這使得代際關系更加緊密,父子關系更加和諧、平等、親密。

2.在對問卷的統計分析中,作者發現計劃生育政策對父子關系中“孝”的變化影響很大。在“自己與父親的關系,父親與祖父的區別”這個開放性問題中,很多受訪者提到,因為他們這壹代是獨生子女,父子關系相對不同。《中國父子關系正在演變》壹文提到,“獨生子女時代的小家庭模式降低了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成本,父母有精力關註子女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需求”。另外,筆者認為獨生子女政策增加了父子之間的交流機會,父親對兒子的愛更差了。典型的核心家庭由父親、母親和兒子組成,即兩男壹女。壹個男孩小的時候,可能和母親更親近,但因為是獨子。父親對他的愛和關註不會少。當他進入青春期直到成年,他的父親就會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男性典範。這是我媽給不了的。所以很明顯父子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更加融洽。

(三)個人主義價值觀挑戰傳統孝道

汶川地震中的主角“範跑跑事件”曾經說過:“在這生死抉擇的時刻。只有為了女兒,我才能考慮犧牲自己,其他人,甚至我媽,在這種情況下都不會在乎。”範跑跑的言論,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與當下的個人主義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具體到家庭,也可以體現為“孝”的傳統價值降低了約束力。現在的“兒子們”還會那麽重視孝道,把父親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嗎?這個值得討論。

四。結論

壹般來說,現代父子關系中的“孝”的觀念會更加人性化。父子關系會越來越親密和諧是大趨勢,這與社會家庭結構核心化的趨勢和個人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有關。希望在家庭內部的交流中,能夠進壹步打破刻板印象的定義,讓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自然和親密;同時對孝道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轉化和加減。要延續中華民族“孝”的優秀文化傳統;面對個人主義等價值觀的挑戰,中國的傳統價值觀都面臨著自身的困境,但“孝”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放棄對兒子人格的壓抑。以及隱藏的不平等權力關系,應該不斷傳承下去,這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老年人的幸福晚年都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 上一篇: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中小學科技節活動總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