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說過,我們壹些老師的教育,就是用昨天的理念和方法去教今天的孩子,讓他們適應明天的生活。這個過程本身是不適合的,但是我們教出來的孩子想讓他們適應明天,也就是我們現在未知的生活,就更不適合了。更新教育觀念很重要。有關專家指出:“新課程對教師的挑戰首先是觀念的沖擊。進入新課程,觀念必須先‘做’,教育觀念沒有真正的改變,就是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學方法,也會走樣,沒味道。”有專家提醒:“在培訓中,有些老師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而急於操作。結果他們壹聽就明白了,但壹次也不會做。”觀念的轉變不是壹朝壹夕的。對於教師來說,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進的教育理念,這是教學方法的指導。“要使我們的教育行為為孩子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更符合現代教學理念,我們的教師教育理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
教育部部長周琦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課程教材是新壹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
(壹)轉變課程觀念
什麽是“課程”?在傳統教學中,“課程”被理解為教科書或文本,這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教科書編者的關註點。它規定了學校“教”什麽,使學校和教師能夠忠實有效地傳遞和執行課程內容,完成課程任務。隨著新課程的發展,課程不僅僅是教材和教學內容,還包括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課程在本質上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壹,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資源,即自然是課程,生活是課程,自我是課程。學校課程由此回歸生活世界,超越了課堂和課本的局限,真正找回了失落的主體意識。如此定義課程,需要教師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他們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多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不再是具體知識的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不僅是課程的給予者和接受者,也是課程的積極參與者和開發者。
(二)轉變教材觀念
過去我們壹直認為“教材就是知識”,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因此,列出學生在本學科中應該掌握的理論和應用規律,對於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理解都是絕對權威的。
不給師生發揮和討論的空間。
這種遠離生活情境的“學科中心”的教材觀,與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遠。隨著新課程的發展,教材的概念呈現出新的轉向,“教材即範例”。幸運的是,我們的初級語言“能力訓練”實驗非常具有前瞻性。20多年前,我們遵循葉聖陶先生“教材不過是例題”的理論,明確提出“課文不過是例題”的思想,在國內率先整合“能力系列”和“主題系列”構建單元體系。因此,我認為我們實驗中所講的“例子”涵蓋了兩層含義――壹是傳授語文知識技能,訓練聽說讀寫能力的例子;二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榜樣,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和人格建構。(比如94年,我在樂安教我哥。在以壹個自然段落為例讓學生了解因果自然段落後,我指導他們在文章結尾大聲朗讀。“我哥哥學習很努力,工作也很努力。他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他牢牢記得母親的話:將來革命勝利了,就要建設新中國。”看完後,我對孩子們說:“我弟弟學習很努力。妳覺得他長大了會做什麽?”孩子們紛紛舉手:有的說他成了科學家,研究新武器;有人說他手裏拿著鋼槍保衛祖國.....真的是眾說紛紜。就在孩子們感慨地說著的時候,我轉移了話題:孩子,他沒有把任何事情想當然。當他八歲的時候,壹個兇殘的敵人殺死了他。“當時教室裏壹片寂靜,各種憤怒和後悔的表情交織在壹起。雖然他們說不出話來,但他們得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我認為:這門課的成功在於正確理解了“課文不過是個例子”的真諦。這種教材觀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我們說它是科學的、全面的。
(三)轉變教師角色觀念
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角色觀可以從唐代教育家韓愈的理論中推導出來,即“師為傳道、授業、解惑之士”。教師是(1)道德的傳播者;(2)知識的傳播者;(3)問題解決者。不難看出,傳統教育的教師觀是“以教師為中心”,它的另壹個代名詞是“教師”,為教而教,很少反思和研究。這樣的角色只能是壹個合格的老師,卻永遠成不了優秀的老師;對教師自身的發展可能是順利的,但對學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這種傳統的教師角色觀迫切需要根本性的改變。
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發展中,人們對教師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傳統的教師角色觀相比,教師角色觀體現在:(1)教師不僅要做道德的傳播者,更要做學生道德發展的引導者。(2)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促進者。(3)教師不是學生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咨詢者。不難看出,消極被動的教師形象將被積極能動的教師形象所取代。
(四)轉變師生關系的觀念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甚至成為教育成敗的關鍵。
在傳統教育中,師生關系的直觀形象就是貓和老鼠的關系。如果將其擬人化,可以總結出成都專制、單向、服從的關系。這樣也有它的好處,更方便學生的管理,特別適合我們的大班教學。另壹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不敢提問,不敢說觀點,只能無條件服從。即使老師說錯了,他們也只能默默接受,這嚴重壓制了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
曾經有人做過壹個實驗,提出了這樣壹個問題:壹條船上有90頭牛和40只羊。船長多大了?首先對於美國孩子,他們跳起來說題目錯了,這個條件與問題無關,做不到。但是很多人成功到了中國,答案是50歲。問他為什麽,他說老師有問題就有答案。現在有兩個數字可以相加、相減、相乘或相除。如果加起來130歲,這個人年紀太大了,不能航海。更不可能相乘。如果妳除,商就有余數。看來只能用減法了。90-40 = 50就差不多了,妳經驗豐富。這是學生長期無條件服從,不敢批評的結果。
新課程教學本質上是壹個基於對話、交流、合作的知識建構過程。因此,師生關系應該是雙向的、平等的、民主的。雙向是單向的,不僅老師給學生下指令,學生也可以給老師提建議;平等要求我們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失去師生之間平等民主的交流與合作是不可想象的。在教與學的社會關系中,師生關系不再是命令和服從,而是平等的“我-妳”關系。雙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溝通,探討真理,交流人生經驗。在這裏,教師的權威不是“外在強加的”,而是“內在培養的”,也就是說,教師的權威是在師生對話、交流和知識建構的活動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憑借制度的力量。教學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直接對話來實現心靈的交流,實現雙方主體性的建構和發展。
南京師範大學譚教授在給江蘇某學校做課題鑒定時寫下了這樣壹句話:翻開書本理論,蹲下身子看孩子,會給我們收獲。打開壹本書,是從中學習教學理論和教育技術;蹲下來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我們以前看不起或者看不到的東西。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在這裏是壹種空間距離,但本質上是對孩子的壹種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