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非常好的題目,好在角度非常。壹般而言,討論日本藝術對歐洲的影響交流,多矚目於藝術(fine art)的層面,比如已經被說爛的印象派。而從設計出發來探討東方對西方的影響,卻是個比較稀見的角度。
設計本身的含義非常寬泛,而根據問題描述,我們可以清晰地把握對這個話題的範圍。Arts and crafts movement,Art nouveau,Art deco,這些藝術運動都把話題指向了現代設計誕生的前夜,這些活動本身反映出是處於裝飾藝術(decoreta arts)到現代設計出現前的過渡階段。而這個階段大約從19世紀末持續到了20世紀初期,以德意誌工藝聯盟的誕生以及俄國構成主義出現為止。
這些活動的目標本身是藝術對工業社會做出的壹次回應。在在機器制品充斥社會,卻尚未找到自己風格前的壹種探索,根本目的就是把藝術帶入新興的中產階級的生活中,讓生活更美壹點。日本的工藝美術正是在這個階段之上與歐洲發生了***鳴。
本文試分為三部分探討說明日本藝術對歐洲的影響,第壹部分簡要介紹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和日本工藝交匯的節點。第二部分簡要介紹“日本熱”是如何在歐洲形成的。第三部分是重點,分析日本工藝美術中蘊含的現代性,旨在說明為何日本藝術最終能與歐洲工藝美術合流,以及為什麽中國沒有。
壹.從傳統工藝美術脫胎的"設計"
工業革命的演進,將設計從工藝中的剝離出來,成為了壹個獨立的環節。工業生產要求通過機器進行大量復制與生產,這就意味著在展開生產活動之前,就必須要提前確定產品的樣式規格和工藝,由是設計者與生產者被分離成了兩個不同的環節。而在工業制品出現剛剛大量流入市場的時候,設計環節更註重的是功能的實現,以及如何滿足大量生產的需求,工業品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設計風格。“工業美”的缺失使得彼時的工業品成為了低劣與廉價的代名詞。
Chair No.14 1853 by Michael Thonet
最為著名的機制椅子桑納14號。這種簡潔的風格在當時尚未被接受。
同時由於機器工業取代了手工業者,大批傳統匠人競爭不過廉價的工業制品,走入頹唐。而且隨著資產階級的崛起,過去曾經被貴族包養的傳統手工業者失勢,使得他們的服務對象轉向了新興的中產階級。這意味著傳統貴族式的審美趣味不再受到歡迎,如果謀求新的裝飾風格成為了必然的需求。
在這種潮流之下,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便出現了。他們壹方面要反感工業品的粗劣,壹方面厭惡”維多利亞風格“的矯飾。如何應對新時代的審美需求成了壹大課題。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流行,受到了當時唯美主義(aestheticism)深刻的影響。這壹思潮強調了為 “藝術而藝術”。藝術不再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不再是宗教的衣缽,藝術不需要有思想,專註於色彩,造型,線條所帶來的愉悅就足夠了。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 對於純粹的形式美的探索才得以在歐洲出現。
這壹變化可謂是傳統設計走向現代的壹個標誌,裝飾藝術得以從“大藝術”(fine art)中分離出來,成為壹個獨立的領域。由此壹切能為裝飾藝術提供養分的素材便被不斷挖掘出來,從的哥特復興,到伊斯蘭美術的裝飾紋樣,再到日本的工藝美術品。
工藝美術運動中吸收了日本元素的家具
E. W. Godwin - Japanese style sideboard, c. 1867
這壹轉變為日本藝術影響歐洲提供了可能性,由是日本藝術中現代因子逐漸被歐洲人發掘,與現代藝術發展的進程合流。不過這壹切又是如何開始的呢?為何中國藝術沒有受到如此的重視呢?這就不得不提十九世紀末期彌漫歐洲的“日本熱”了。
二.從“中國趣味”(Chinoiserie)到“日本趣味"(Japonaiserie)
其實無論中國趣味還是日本趣味,都是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下“異域想象”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國熱與日本熱能夠出現的契機。而這股熱潮能夠持續多久,則就要看歐洲人趣味往什麽地方轉向了,也就是說當時歐洲社會的現實需要什麽樣趣味,什麽風格才會形成潮流。
壹談到中國藝術對歐洲的影響,我們肯定繞不過洛可可風格。16-18世紀,通過對外貿易,外銷瓷不斷流入歐洲,中國瓷器繁復的裝飾紋樣與描寫生活情趣的畫面曾經為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世紀的歐洲,美術正不斷從宗教題材的影響中脫退,人欲橫流的享樂主義風潮鵲起,洛可可風格登上舞臺,中國工藝品的風格與題題材都與這壹風格的取向相互契合,因此在工藝美術領域掀起了壹場中國熱。然而這股熱潮隨著洛可可藝術被新古典主義取代,在18世紀末走入了衰微。
The Chinese Garden Fran?ois Boucher
這壹時期的日本卻由於其比中國酷烈的多的鎖國政策,使得歐洲人對其知之甚少。除了趁著清代早期海禁的空子,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向歐洲輸出過壹些瓷器(有田燒/伊萬裏燒)以外,歐洲人對日本工藝美術基本是陌生的。
有田燒 1725年
然而時間到了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召開,給了日本壹次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是日本第壹次正式參加世博會,也是日本的工藝美術品第壹次大量地被傳入歐洲,無論是陶瓷,漆器,還是版畫,都使得歐洲耳目壹新。通過這次亮相,引發了整個歐洲有關日本藝術的極大興趣。
日本參會使節團 1867年
(PS:而且比較搞笑的是日本其實是以兩個國家<日本大君政府,日本薩摩琉球國大守政府>
的身份參加的,薩摩還自己設計個勛章,引得幕府十分不爽,但也無可奈何。)
19世紀中期的歐洲社會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中產階級的都市生活,以及女性的“發現”,唯美主義的風潮都為日本工藝美術的壹炮而紅打下了基礎。當時受到歐洲人青睞的浮世繪,北齋漫畫中有關異域都市生活的描寫,女性題材的作品等等都正合歐洲人的口味。
日本在參加過這次博覽會後不久,就爆發了明治維新,從此開始積極學習西方文明,並主動地參與了歷屆的世博會。這種對自己文化的宣傳也為日本熱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可以說這是亞洲第壹次主動的推銷自己並獲得了成功。而這時候的大清國對世界博覽會的態度始終是在看“大型廟會”,歷次參加都是洋人代辦,直到1904年,慈禧太後才意識到世界博覽會的重要性。然而時過境遷,此時的大清國的形象已經壹落千丈,鴉片和暴民成了中國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被貼上了野蠻的標簽,這種時局之下,中國文化的不可能對歐洲產生影響。
文化的宣傳或推銷背後,離不開資本的參與。 18世紀以來,收藏業的出現,把美術品也轉化為了壹種商品,這給了資本制造“日本熱”以契機。就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結束不久,藝術品商人Samuel Bing在巴黎的美術品商店就開張了(據說梵高就是在他的店裏看到浮世繪),他多次親赴日本去尋覓日本的工藝美術品,並成為了歐洲各大美術館日本藝術收藏品最早的供貨商。
Samuel Bing (左壹)1838 - 1905本名Siegfried Bing。
在他的努力下,日本藝術被販賣同時也被介紹到了歐洲各地。1883年,由他主編發型的雜誌 “Le Japon artistique”,(《日本藝術》)將日本熱推到了高潮,這本雜誌全面地介紹了日本藝術的方方面,不僅有浮世繪和傳統工藝品,更涉及到日本繪畫,染織,演劇等等各個方面。到了1895年,他開設了壹家著名的畫廊展示他的日本美術收藏以及符合他理念的歐洲美術工藝品,這家畫廊就是鼎鼎有名的“Maison de l'Art Nouveau ”, 而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也由此得名。由此不難看出,日本趣味和Art Nouveau背後的聯系。
“Le Japon artistique” 封面
不僅是歐洲的資本,文明開化後的日本也參與到了這場推銷自己的活動中去了。明治維新之後,很多日本人陸陸續續來到歐洲留學,目睹了當時日本美術工藝品在歐洲倍受追捧的盛況,壹位日本人也走上了向歐洲人推銷日本藝術的道路。
1884年,林忠正與好友設立了“若井-林商會”,開始為各大美術館提供日本美術品的鑒定與販賣服務。此外,他還積極參與了有關日本美術的書籍編篡與出版。 在他的幫助與支持下,法國著名文學家Edmond de Goncourt(龔古爾)於1891年和1896年分別出版了《歌麿》與《北齋》兩部著作。使得喜多川歌麿 ,葛氏北齋的作品在歐洲名聲大噪。
林 忠正(1853-1906)被國粹主義者叱為國賊,可謂“日本盧芹齋”。
在林和Samuel Bing的不斷努力之下,浮世繪的價格被炒作到了驚人的地步,而眼光獨到的林忠正所帶來的國寶級精品,更是壹進入歐洲市場就傾售壹空,林也因此壹舉成為巨富。在此之前,歐洲人感興趣的多為日本的工藝品,對於浮世繪的熱愛僅僅停留在壹些印象派畫家的小圈子當中, 而在商業資本的參與之下,日本美術在歐洲受到了全面的關註,這股熱潮甚至回流到了日本,重新評價了“浮世繪”的價值。日本人的藝術觀念也隨著歐洲人壹同“維新”了,但也正因為如此,林忠正背上了導致國寶流失的“國賊”的罵名。不過如果沒有他的努力,這些珍品很可能就會泯滅在歷史當中,其價值永遠受不到重視,所以其實有句老話應該改壹改,並非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是“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所以,19世紀末日本熱僅僅是壹場商業炒作麽?當然不是,商業資本的嗅覺是永遠最靈敏的,它總會把自己的註入到最有生命力的種子中去。這場熱潮的出現,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歐洲藝術向現代轉型期的過程中,發現了日本藝術中的現代性。
日本熱的流行並沒有停留在異域想象下的獵奇,隨著日本文化的傳播,歐洲人不再是簡單地對日本藝術品,題材進行簡單摹寫,與重復,而是真正地開始對汲取日本藝術的手法,視點,技法等更深層次的精華。由是歐洲對於日本的藝術的認識從“趣味”的層面脫退,撕掉了民族性的標簽後,轉入對現代美學***通規律的探索。"日本趣味"最終演變成了“日本主義”(Japonisme)
而這才為什麽是日本,而不是中國影響了Arts and crafts movement,Art nouveau,Art deco的根本原因。至於為什麽?留待下回詳解。
三.從"日本趣味" "(Japonaiserie) 到“日本主義”Japonisme)
對於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壹個從淺入深的過程。由獵奇到認真,由簡單模仿,到掌握規律,從趣味到主義的轉變,無不反映出19世紀的歐洲對於日本美術認識演進的過程。其實同時代的歐洲全世界的美術風格都隨著帝國主義的擴張與博物學的流行進入歐洲,然而最另人好奇的是,為何是日本而不是別的文明吸引著歐洲人壹步壹步走向了更深的層次呢?這就要具體來看當時歐洲的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與日本文化中固有的部分發生了***鳴了。
1.日本趣味的取向
關鍵詞:女性,都市題材,自然
所謂日本趣味的湧現與浮世繪的熱潮有著直接的聯系,透過日本版畫綺瑰的色彩與誇張的造型,把歐洲人帶入了壹個抽離了現實的世界。然而浮世繪所描繪的壹切,卻又無不和當時的歐洲生活有著相似的特點。透過浮世繪這扇窗口,歐洲對於日本的興趣逐漸擴展到了美術工藝的方方面面,繼而成為了壹場風潮。
在這場日本風潮當中,引起歐洲人好奇心的內容多集中在女性,城市生活,自然,以及日本風景等幾個方面,這些主題與風情無不迎合了變革期歐洲社會出現的新變化,繼而被壹壹拔擢出來,在時代的***鳴之中,成為了歐洲創作者們的靈感與素材。
---女性---
對於十九世紀福起來的歐洲上流女性來說,浮世繪中描繪的歌舞伎與其華麗的服飾無疑成了她們的心頭好,日本服飾艷麗的色彩與自然主義的清新格調的對於向往奢華而又不願矯飾的資產階級新女性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由是浮世繪的熱潮還帶動了和服的銷售,這些日本要素也自然地進入了歐洲畫家的視野。
圖版:莫奈 le japonise (1876)
Alfred Stevens La Parisienne japonaise 1872
此外,日本浮世繪中對女性的描寫手法亦可能對歐洲畫家產生了壹定的影響。19世紀是個女性地位相對提高的歷史時期,有關女性個體的生活關註與描寫成為了壹個新的創作角度。當時有關女性的題材中,出現了壹種強調女性內省性的傾向,流行以讀書或憂郁的形態來刻畫女性的“頹廢美“。浮世繪中有關女性美的描寫方式可能為歐洲畫家所借鑒。
Alfred Stevens Meditation 1872
菊川英山 《風流近江八景 石山 》 1809-13?
---都市題材---
產業革命同時帶來都市生活的巨大變化,庶民的娛樂大量出現,新的公***設施的設立打破了過去歐洲都市封閉的社交空間。劇院,動物園,咖啡館等等題材的湧現都是這種變化的結果。由是從日本舶來的版畫中,描寫公***場所的作品亦在歐洲人中產生了***鳴。
歌
川國貞 勸進大相撲輿行之圖 1841川國貞 勸進大相撲輿行之圖 1841
歌川國政 《東京新富町守田座大入之図》 1872年
---自然---
“自然”壹直都是遠東美術為歐洲留下的壹大印象,從中國的陶瓷器到日本的工藝品也都不斷地為歐洲提供著素材與靈感。19世紀中後期,自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以後,歐洲的自然觀念發生了壹系列變化,自然逐漸從人類對抗與征服的對象,變成了人類自身起源的母體,有關人與自然的關系得以重新定義。同時,隨著唯美主義思想的發展,植物的純粹的造型美成為了新的造型與紋樣創造的源泉,日本美術中有關自然的描寫與色彩的追求亦成為了歐洲工藝美術學習的對象。
<梅に鶴> 18世紀
Plateelbakkerij Rozenburg , CHARGER 1897年
Gisbert combaz 四大元素 版畫 1898年
這其中最有名的美術作品無疑是莫奈的《睡蓮》系列。有關莫奈以及印象派受到日本趣味影響的話題由於不是本文的重點,故而不再贅述。然而這幅作品最指的註意的壹點在於其風格的“裝飾性”,打破了傳統歐洲美術的構圖,無天無地,無焦點,近乎平鋪地把壹池蓮花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這種脫寫實性的傾向無疑和裝飾藝術的隆興有著同樣的內裏邏輯,既藝術的功能性的消退以及唯美主義思想的出現。
睡蓮 1905
隨著這股風潮席卷歐洲,為歐洲人更深入地理解與研究日本美術打下了基礎。日本美術中構圖的非對稱性,平面化,符號化的美術風格,都成為了歐洲裝飾藝術風格發展道路上壹個重要的參考對象,以致於在現代設計誕生之後,依然對後世產生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