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可真不少:有舞龍耍獅、過年、中國結、對聯……今天,我給大家講元宵節.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節,古代稱為上元,元宵節就是上元的晚上,含有本年第壹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漢朝時,朝廷在這壹天祭祀道家的太乙天神,從黃昏直到天明,所以晚上能夠破例不戒嚴,準許老百姓觀看.張燈慶祝開始於唐朝,這是佛教徒從西方傳來的習俗.本來只是十五這壹夜,以後增加十四、十六兩夜.陳列的燈彩也越來越華巧,花樣也越來越繁多.皇家辦得更是豪華.唐睿宗時曾在長安宮城多架起壹座高20丈得“燈輪”,上面纏著彩色絲綢,裝飾金玉,懸掛5萬盞燈.唐朝詩人蘇味道曾作詩《正月十五夜》,描寫當時燈燭通明的熱鬧場面:
火樹銀花合,
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
明月逐人來.
宋代起人們把謎語寫出來掛在燈上,猜中得獎.
元宵節的應食也叫“元宵”,或稱“湯圓”.各地湯圓風味不同,但作為團員的象征卻是壹致的.正如臺灣民諺所說:“吃了湯圓好團圓.”讓我們期待臺灣回歸、祖國統壹的那壹天早日來到!
話說重陽節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壹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誌,此風俗壹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壹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壹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壹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壹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壹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壹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恒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壹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壹身非凡的武藝.
這壹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妳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壹包茱萸葉,壹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壹座山上,發給每人壹片茱萸葉,壹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壹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壹書裏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我們課本上學過的唐朝的唐詩,還有沒學過的宋朝的宋詞、元朝的元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琴(古箏)棋(圍棋)書(書法)畫(國畫);還有民俗節日(比如中秋、重陽、春節)等等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華成語.
就像我見過的陳漢東伯伯,他用成語接龍的方式把2008個成語圍成五個環,象征著2008北京奧運的五環.
第壹環是:天下第壹、壹脈相承、承前啟後、後繼有人-------意有未盡、盡忠報國、國利民福、福壽齊天.
第二環是:天下為公、公正廉明、明心見性、性烈如火------意在筆先、先入之見、見物思人、人眾勝天.
第三環是:天下壹家、家見戶說、說短論長、長命百歲------食不求甘、甘拜下風、風和日麗、麗日中天.
第四環是:天下大同、同心壹意、意廣財疏、疏財仗義------世代相傳、傳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環是:天長地久、久負盛名、名副其實、實事求是------來去自由、由淺入深、深明大義、義薄雲天.
陳漢東伯伯創作的中華成語龍,從天開始,以天結束形成了五個大圓環.不但很有意義,而且又好記又好玩.我想,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