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舞蹈的秦漢時期

中國舞蹈的秦漢時期

百戲紛呈

出身下層的漢高祖劉邦,推翻了秦朝暴政,建立漢朝,國家統壹,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發達,包括舞蹈在的文化藝術也發展到壹個新的水平。秦漢時代建立的“樂府”制度,大量整理民間樂舞,壹方面可供統治者作施政參考,另外亦可供宮廷欣賞享樂,客觀上推動了舞蹈的發展。

漢代盛行《百戲》,是多種民間技藝的串演,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音樂演奏、舞蹈等,深受人民的喜愛。著名的節目有《東海黃公》、《總會仙倡》等。從漢墓出土的大量畫像石、畫像磚及陶俑等,我們今天仍可壹窺2,000多年前豐富多彩的漢代《百戲》和舞蹈。

漢代舞蹈的特點是博采眾長,技藝向高難度發展,結合舞蹈與雜技的《盤鼓舞》就是壹個典型例子。此外,以長袖為特征的《袖舞》,雙手執長巾而舞的《巾舞》,也是漢代著名的舞蹈。

豐富多彩的漢代舞蹈,都是各種樂舞藝人的辛勤成果,但由於他們被社會賤視,史籍中很少留下他(她)們的名字和事跡。我們較熟悉的漢代著名舞人趙飛燕和戚夫人,雖然能靠出色的舞藝爬到統治階層中,但最後都落得悲慘下場,從中我們亦可了解到壹般歌舞伎人的辛酸。 《盤鼓舞》

漢代《盤鼓舞》,又稱《盤舞》、《七盤舞》。舞時將盤、鼓覆置於地上。盤、鼓數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藝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盤、鼓上高縱輕躡,浮騰累跪,踏舞出有節奏的音響。

漢畫像磚石有十分豐富的《盤鼓舞》形象,或飛舞長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觸及鼓面拍擊,或單腿立鼓上,或正從鼓上縱身跳下。舞姿各異,優美矯健。

山東沂南漢畫像石中的《百戲圖》,場面浩蕩,氣勢雄偉,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包括雜技、馬術、鳥獸舞,當中更有漢代著名的《七盤舞》。畫面中有壹男舞者,前面有七盤分兩行排列地上,還有壹鼓放在盤前,舞者似正從盤上縱身飛躍而下,右腿“登弓”,左腿伸直貼地,足近鼓邊,挺身回頭,他的長袖舞衣和帽帶隨勢飄起,顯出壹個健美的形象。

《盤鼓舞》將舞蹈與雜技巧妙地結合,體現了中國傳統舞蹈的特殊風格。此舞傳至後世,表演形式有所變化。 源遠流長

“長袖善舞”歷史久遠。公元前11世紀立國的西周時代,用以教育“國子”的《六小舞》之壹的《人舞》,“以舞袖為容”。在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青銅器及漆器,出現了許多十分優美生動的舞袖形象。例如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壹對玉雕舞女,二人肩並肩、身靠身作對舞狀。外側手作“托掌姿”揚袖,內側手作“按掌姿”拂袖而舞,舞姿溫婉嫵媚。

漢代繼承楚舞嫋嫋長袖、細腰欲折的傳統。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多才多藝,“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山東出土的壹塊漢畫像石,翹袖與折腰同在壹個畫面上。舞姿各異,感情相互呼應,既協調,又有對比。漢代文物中,有極豐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異。既有矯捷昂揚之姿,也有柔曼溫婉之態。甘肅武威磨子嘴漢墓出土壹著窄長袖舞衣的木俑,壹臂下垂,壹臂直舉沖天。舞姿雄健,氣度不凡。

漢畫像磚石中的袖舞圖像,更是豐富多彩。或飛揚長袖,或長袖垂拂,或卷繞長袖,或長袖翹起。千變萬化,美不勝收。

唐代多姿多彩的舞蹈壁畫和舞俑,都身著掩手長袖舞衣。

漢唐以後,描述舞袖的文字,史不絕書,各代出土文物中的舞袖形象,更是層出不窮。時至今日,戲曲舞與民間舞中,還保存了十分豐富且富於表情的舞袖技法。 ──戚夫人

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本山東定陶人,是西漢初年擅長歌舞的名姬。

戚夫人多才多藝,會鼓琴、歌唱,精於舞蹈。既會跳當時流行、劉邦又極喜愛的“楚舞”,又擅長“翹袖折腰之舞”。所謂“翹袖折腰之舞”,看來不是某個舞蹈的專名,而是壹種以舞袖、折腰為主要動作的舞蹈,是註重腰功與袖式變化的舞蹈形式。從漢畫像磚石所見,多為舞袖、折腰,這是當時常用的舞蹈動作。到了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愛。”這很像民間迎神賽會時群眾性的娛樂歌舞活動,“相與連臂踏地為節”是人們手臂相連,壹面唱歌,壹面腳踏著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紅極壹時,極得漢高祖寵愛。但漢高祖死後,勢單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慘遭漢高祖之妻呂後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趙王劉如意,後斬斷戚夫人手腳,挖去眼睛,熏聾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啞藥,丟入窟室,叫作“人彘”。

後人贊美戚夫人的技藝,並深切同情她悲慘的遭遇。在不少反映這壹歷史故事的文藝作品中,都表現了上述感情。 漢代有壹位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的著名舞人──趙飛燕(原名宜主)。由於家藏有“彭祖分脈”之書,因此她“善行氣術”。宜主長大成人,容貌絕麗,體態輕盈。後來父死家敗,宜主與妹妹合德流落首都長安(西安),後輾轉到陽阿公主家當婢女。宜主暗下功夫,刻苦鉆研歌舞技術,由於她舞姿特別輕盈,故改名為趙飛燕。

壹次,漢成帝微服出宮,到陽阿公主家,見趙飛燕舞藝超群,極為贊賞。於是召她入宮,封為婕妤(宮中女官),後又封為皇後。壹次,趙飛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歸風》、《送遠》之曲,舞興正酣,忽然大風驟起,趙飛燕揚袖縱身飄舞,好似將乘風飛去。成帝急呼左右拉住趙飛燕。風停舞罷,飛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皺褶,此後宮中流行壹種有皺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成帝為趙飛燕特制了壹個水晶盤,命宮人托盤,讓飛燕在盤上起舞,倍增飄逸輕盈之美。

趙飛燕還擅走壹種特別的舞步──踽步,走起來“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由於這是壹種很難掌握的舞步,故此流傳不廣。

趙飛燕天生麗質,舞藝超群,因而得到皇帝的寵愛,以至被封為皇後,但由於出身微賤,在統治集團中,勢單力薄。成帝壹死,哀帝即位,不久哀帝死,平帝即位,即廢趙飛燕為庶人,逼其自殺身死。

趙飛燕的舞蹈技藝久久被人傳頌,後世有許多以趙飛燕為題材的小說、戲曲等,這並非因為她曾當過皇後,而是因為她是個傑出的古代舞蹈家。 歌舞升平-人神協奏的漢代音樂

1976年2月,在秦始皇陵出土了壹枚帶有錯金銘文的秦代“樂府”編鐘,由此推翻了通常所認為的“樂府”成形於漢代之說。這枚秦代“樂府”編鐘也印證了“漢襲秦制”的說法。秦漢時期的“樂府”不僅涉及面寬,其機構也很龐大。有文獻表明,漢代“樂府”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對民間音樂的采集和整理;同時,為了滿足宮廷音樂生活的需要,又須創作或編寫歌辭、曲調,以及演唱或演奏。

漢代“樂府”的領導人是李延年,他是河北中山(今定縣)人,因具有音樂才能被召入宮,後又因觸犯了律法而受“腐刑”(在宮中負責養狗的事情)。由於其妹被納為嬪妃並封為“李夫人”,深得漢武帝寵愛,李延年也承寵而被封為“協律都尉”。他曾為漢武帝祭祀天地而作了《祭祀歌》19章,還根據從西域傳入的《摩訶兜勒》,改編成28首新曲。因其妹早逝,加之其弟與宮女私通、其兄兵敗投敵等原因,故使得漢武帝在壹怒之下殺了李延年全家。

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在繼承了孔孟精神的同時,又將“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觀念匯入其中並加以發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者)受命應天治禮作樂”。更有《白虎通義.禮樂篇》對這種神化的美學觀加以附會,以為“八音”乃是效法“八卦”而來。加上漢武帝崇仙尚神,因而使“天人感應”的神化儒學得以“罷黜百家”,入主“獨尊”的正統地位。在班固的《漢書.禮樂誌.郊祀歌》中,就記錄了壹些反映“天人感應”以及漢武帝崇仙尚神的音樂作品。

=小知識

在音律方面,京房(李君明)附會《易》學,在“三分損益”的基礎上,繼續相生到第六十律,後人稱之為“京房六十律”。盡管他是用“六十律”套用於“六十卦”,充滿迷信色彩,但是對“黃鐘不能還原”的理論探索,仍然有積極的意義。

銅鼓,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具特點的金屬體奏鳴樂器,因鼓體全部用銅鑄造,故得此名。銅鼓的鼓面圓平,鼓身略凸並有兩耳,細腰以下連接鼓足。銅鼓的音色因器型大小而各異。 古代的銅鼓不僅象征著權利和富貴,而且也經常用於祭祀、戰爭中。有時候,還會因為行軍作戰的需要被當成鍋來做飯;遇到敵情或其他緊急情況時,又可作為報信的工具。它不僅可在戰鬥中擊鼓助威,而且也能夠在擊敗敵人以後擂鼓歡慶。在晉寧石山寨曾經出土過十多具銅鼓,當時還同時出土了壹枚“滇王金印”(經考古確定是西漢時期的文物),證明銅鼓在古滇國十分流行。

  • 上一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56句名言。
  • 下一篇:中班中秋節教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