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的早餐,人們要吃“臘八粥”。粥是用小米、柿子塊等做成的。吃起來又甜又香。農婦要在太陽出來前做好粥,放在南墻上,說:“臘八粥要早做,放在南墻上,雞不推我家谷。”現在民間還流傳著“吃臘八粥來年會有好收成”的說法。北方也有釀臘八蒜的說法。方法是臘八那天用米醋泡蒜瓣,加壹點蜂蜜或糖,等到正月吃扁食的時候。
臘月二十三。
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竈神上天”,這壹天人們稱之為“竈祭日”。每年,人們都會“請”回壹個新的竈王形象(不能說“買”),以取代壹年365天煙熏火燎的竈王舊形象。竈神的雕像大多還印有這壹年的歷法,上面寫著“東方廚師當家”、“人間監督之神”、“壹家之主”等字樣,以示竈神的地位。兩邊有“天道說好,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祝福全家平安。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說,即政府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祀,壹般百姓在二十四日舉行,府船在二十五日舉行。送竈壹般在黃昏舉行。壹家人先去廚房,擺好桌子,在廚房墻上的神龕裏給竈王爺上香,獻上用焦糖和面粉做成的蜜瓜。竈神騎的神馬(竹竿做的紙馬)也配有香噴噴的炒豆、清水和動物的飼料。稍微精致壹點的家庭,壹碗糯米蒸的蓮子八寶飯會更滿足。用焦糖祭祀竈神,是為了讓他老人家嘴甜。有的地方,每個家長都要先在竈前烤蜜瓜,然後放到竈神和奶奶的嘴邊。壹邊畫壹邊說:“多說好話,不說壞話。”這是用糖堵住竈神的嘴,讓他不要說壞話。人們用糖塗上竈王爺的嘴後,摘下神像,帶著紙和煙升天了。有的地方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稈和松枝,然後把供奉了壹年的竈王爺雕像從神社裏拿出來,和紙馬、草料壹起放在火上燒。院子裏燈火通明,此時壹家人圍著火堆磕頭,邊燒邊祈禱:今年二十三了,我要送竈尺去西天。有壯馬,有草料,妳會平安到達。蜜瓜又甜又甜。請對玉皇大帝好言相勸。到了最後關頭,家家立竿,掛燈籠,在院子裏放鞭炮,家家男人都跪拜,希望用抑惡揚善的話把竈神送上天,給玉帝開導壹年秦朝的善惡,而女人不能祭奠,只能在裏屋打掃竈臺,點上燈默默祭拜。
臘月二十四
打掃房子二十四。據民間傳說,竈王爺是天帝的統帥,負責視察家人的功過。凡是這樣做的人,都要在墻上做記號,並在年底的臘月二十三向天界報到。盧頤武接到天帝的命令後,會根據墻上的記號,用天兵懲罰回民。為了消除隱患,人們在送竈神的第二天就立即開始打掃屋子,形成了“二十四掃屋”的習俗
臘月二十五
二十五磨豆腐。那壹天,人們把泡好的大豆磨碎,通過籃子搓去殘渣,煮熟成塊,撈出放入篩子,形成積壓。之後,豆腐被切成小塊,保存在鹽水中,供春節期間食用。
臘月
26塊切肉。那壹天,市場上有許多肉架子,村民們用大鍋宰殺豬和羊。割肉的,量財的,富戶預備,直到正月十五;窮人準備到正月初五。
十二月二十七日
二十七蒸著吃。是窮人家和富人家都要做的事,也是過年的特色之壹。根據人口大小和客人數量,每家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吃到“破五”的數量。剃頭應在二十七,“二十七,精剃;二十八、剃傻子”。
臘月二十八
28日請人寫對聯。壹些農民用家裏的花來表達他們的願望。另外,6號請門神。門神多為秦瓊、景德、大高關公、五子鄧柯等。,而且大部分都是鋼印的。貼副講究“窮簽(橫縫)富副”,即過梁紙要小,副紙要肥。在鉆石紙上寫壹桶方子,上面寫著“福”字,再寫壹行豎線“出門看幸福”、“迎幸福”或“過春節”,貼在門上或墻上。院子裏的樹上貼著“院中春色”,石磨上貼著“白虎吉祥”,石磨上貼著“龍吉祥”,汽車上貼著“日行千裏”,谷倉上貼著“米麥滿倉”,桌子上貼著“日進鬥金”,衣櫃上貼著“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著“身體健康”。與此同時,各種神牌也以新的方式書寫,除了廚房是用綠紙寫的(意在避免火災),其余都是用紅紙寫的。裏裏外外,都是紅燈,都是好運。
臘月二十九
二十九撒蠟就走。那天晚上,幾十個人在鄰村的帶領下,提著燈籠,敲著鼓,拍著鈸,舉著香軸。他們到各村的寺廟裏點蠟燭,燒香箔,為的是敬神驅邪,送福音。村子裏的人們聚集在聖地,等待福音傳道者隊伍的到來。送壹村接壹村,田野燈火通明。
十二月三十日
迎神的儀式叫“接神”,對竈神叫“接竈”。壹般是除夕夜拾竈,儀式簡單很多。那時候只要換上新的竈燈,在竈龕前燒香就行了。接神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家中最年長的人主持。因為神仙住在天庭的不同方位,下界自然來的方向也不同。至於和誰見面,從哪裏來,就要提前查“憲書”,然後帶領全家人在院子裏捧香,按照他們的指引去見神靈。比如辛未年的《憲法書》中註明“財神正東,財神正南,汝神東北,西神西南,太歲神西南”。朝方向磕頭後,站好,直到香火耗盡,再磕頭。最後,把香根、神像、元寶取下來,放進院子裏早已準備好的錢、糧盆裏焚燒。燃燒時,松枝和芝麻稈壹起燃燒。收神時鞭炮齊鳴,氣氛異常濃厚。接神後,芝麻稈從街門鋪到家門口,人在上面走,發出響聲,稱為“踏舊”或“踏寶”。家庭崇拜是接神後的第壹件大事。先給祖先的偶像磕頭拜年,再按年齡磕頭。此後,長輩照例會給晚輩“壓歲錢”。
門栓。在第三十天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的門檻上放壹根桃枝。如果沒有桃子,就用其他棍子防止“野鬼”進屋。30捏仁出鍋。捏仁捏扁菜,出鍋就炒菜。這兩項工作是臘月三十最緊張最艱巨的工作。那壹天,從早上開始,家裏所有的女人開始壹起幹活,做餡,和面。餡料和面後,他們圍在炕上揉面。打包的扁食應該夠30個晚上和初壹第壹天吃。30日晚上,家家戶戶都會送來紙做的燈籠,連在柱子上,送到墳前通宵照明,讓先人和別人壹起過年。捏扁菜壹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後,要先煮壹鍋,撈成小碟子,每盤兩個。主婦會在家燒香點紙,為先人祈福:“有話就先吃,這樣才能保佑家庭,人丁興旺。”“另由家裏的男人端著托盤到墳前祭祖,每個墳前放壹個小碟子,點著大炮磕頭。這些事情做完之後,就開始炒。該上油的都要炸。酥肉、丸子、刀頭肉(排骨用)和菜類食物都要在鍋裏炒,但妳要從第壹口鍋裏取壹點,盛在爐子裏,讓竈王爺在五月初壹回來吃。當然,如果臘月小,這壹天的活動就在29號。
忍了壹年。又稱“守歲”。據民間傳說,三十夜,只要妳有毅力,壹定會等到神的女兒打開更壞的大門保佑人間。如果妳早睡,就不會有快樂。人們都有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聊個沒完,借此機會享受天倫之樂。家庭主婦也要設香案祭祀,通宵捧燭,焚香五次。晚上禁止大聲喧嘩,以免驚擾神靈;禁止拆櫃,以免卷款潛逃;禁止照鏡子拿木梳,以免看見“鬼”;禁止見刀剪,以免破屋;禁止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止倒便池,以免褻瀆神靈。30晚妳要把剩菜扔了,那叫明年的晚飯。大年初壹早起要把剩飯剩菜扔掉,不止是個好兆頭。
天地設桌:這是臨時的桌子,是專門為年夜飯設計的。壹般沒有大佛寺的房子,特別註重天地表,因為平時很少祭祀佛祖,年底獎勵佛祖壹次。另外,這張桌子主要是用來接神的。天地表的內容與常年佛寺的內容不同。它的偶像除了掛錢、香燭、五祭、大祭,大部分都是臨時性的,比如《百分》,是木刻版的偶像專輯;《天地三界十八佛神》是彩色印刷的完整典本,配以黃色大流蘇紙木刻。福祿壽三星寫真等。上面的壹些圖像是收神後燒盡的,比如“百分比”。其他的要到初五甚至元宵節才燒。
桌子的位置不統壹。如果房間寬敞,可以放在屋內。如果家裏沒有地,可以放在院子裏。傳說這壹夜是天上的神在下界的時候,所以民間有這種接神的習俗。
祭祖也是年夜飯的內容之壹。如果家裏有祠堂,儀式會隆重很多。如果沒有祠堂,也要拿出神像(或牌位)和遺物,在屋內西墻設壇祭祖。大多數漢族人做魚缸是為了祭祖,而生活在北京的南方人更註重祭祖。用八碗大菜,中間放火鍋,根據靈位放杯子筷子。滿族先民用桃糕、芙蓉糕、蘋果、菜蠟、檀香等。蒙古旗手用黃油炒黃麥,撤供品時用香炒,用糖分食。不忘祖先是傳統美德,所以似乎不應該屬於迷信。郊區的農民也有在這壹天晚上邀請他們的祖先回家在墓地過年的習俗。直到第六天,他們燒錢錠,送走祖先。
佛寺供奉:老北京幾乎家家都有佛寺,供奉的神有觀音、關勝、財神等等。但是,佛教寺廟的規模差別很大。有地位的家庭可能是小樓或者正殿,貧窮的家庭可能只有壹個小小的佛龕。佛寺無論大小,除夕必供。獻桌也叫收桌。桌子上供品的質量和數量自然隨著佛寺的大小而變化。最豐富的供品是“唐久”,即九種供品,分別是:饅頭、蜂蜜、套餅、鮮面條、水果、百果、花糕、年飯、素餃子、素菜等等。此外,獻桌前還要有通常的“五供”,即壹個香爐、壹對燭臺、壹對花瓶(筒)。燭臺插素蠟,香爐插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在午前放在壹起,中午點蠟上香,俗稱“起香”。從此香火不可中斷,直到“破五”。
吃團圓飯是除夕必不可少的壹部分。購買的年貨大部分是食品。準備工作包括烹飪新年菜肴。
正月初壹的雞日
三十晚上送燈,初壹早上拿回來。
除夕夜,大家壹年四季不睡覺,等待黎明,這就是所謂的“守歲”。守歲時點的蠟燭叫“守歲燭”,是壹種特別粗的蠟燭。其實,守歲是壹項消磨時間的綜合性活動。大家吃飽喝足之後,還沒到拜神的時候。俗稱守歲。意思比較文雅,說守歲就是珍惜時間或者祈求長輩長壽。
正月初壹早餐吃素。都說大年初壹吃壹天素食,等於壹年到頭都吃素。但大年初壹,經常有親戚朋友來訪,不方便以素菜待人。後來簡化為只吃早餐。拜年是男人的事。女人五歲生日前不準出門送問候。即使是近鄰,也只能在院子裏說話,不準進屋,這就是所謂的“禁忌”習俗。每到除夕,在院子裏撒芝麻稈,就相當於宣布“禁忌”的開始。在第壹個月的第六天,婦女們開始互相祝賀。
第壹天磕頭。天亮前人們停止吃扁食後,晚輩先給家裏的長輩磕頭,然後三五成群地給其他家庭(通常是自己家)磕頭拜年。除了壹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裏其他人都去了鄰居家,就連三裏五村也給親戚和新朋友拜年。如果晚輩是小孩或者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壹些壓歲錢。
拜訪親戚。探親順序是:侄子去奶奶家,女兒隨丈夫去娘家,然後去姑姑、姑母、姐姐家。除了特殊情況,我們都應該回去祭拜。民間有“初壹初二美,初三初四好祭拜節”的說法。
禁忌:更忌諱在床上打噴嚏。如果妳在床上打噴嚏,主今年會生病。如果妳想打噴嚏,妳必須趕快起床。除夕夜,外面有人叫妳的名字,不要答應,說是鬼叫妳。新年伊始,洗漱後的第壹件事就是在街口偷聽行人的第壹句話來預測來年的黴運,這叫“聽告白”在餃子裏放壹個小錢包,誰吃了誰就有好年景。在院子裏連續扔三次門閂或木頭被稱為“墜千美元”有些習俗歷史悠久,如壹旦容器破裂就說“歲(破)平安”。除夕夜,我們不掃地,不倒泔水和垃圾,怕掃出或倒出財神。刀剪不動就打打殺殺或者吵架。還有就是不吃藥的習俗,不然會病壹年。
出嫁的女兒這個時候不要回娘家,不然會窮的。不要和別人吵架,不然壹年都不會有好運氣;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要罵大街,否則妳今年會倒黴的...只是小孩子不懂事,再怎麽忌諱,出了事也難免說“臟話”。如何應對這種“小孩子的話”,人們也想出了絕妙的解決辦法,用紙莎草紙(現在的衛生紙)擦嘴。就是把孩子的嘴當屁股,說話像放屁,不算數。
正月初壹兩個狗日。
祭祀財神:是正月初二的主要內容。在這壹天,無論是商店還是普通家庭,都會舉行祭祀財神的活動。各家各戶向在除夕夜到來的財神獻祭。事實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被焚化了。這天中午想吃餛飩,俗稱“元寶湯”。魚和羊肉被用作祭品。祭祀要用“五祭”,即全豬、全羊、全雞、全鴨、紅活鯉等。,希望今年能發大財。
在正月的第三天
正月初三,俗稱“紅狗日”,認為這壹天不適合外出待客。如果妳違反了這個禁忌,妳將終生貧困。所以第壹天和第二天忙了兩天,第三天大家都會睡到日上三竿。正月初三,據說“老鼠結婚”。夜幕降臨後,家家戶戶都要早早關燈就寢,把鹽和米飯撒得滿屋都是,這就是所謂的“老鼠分錢”。
在正月的第四天
農歷四月初四,去年臘月二十四升天的神都在第四天回到人間。所以要準備祭品,香燭,紙馬,迎接神仙下凡。俗話說“早送神,晚接神”,所以接神壹般在下午舉行。根據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正月初壹過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迎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壹天晚上,各家都要舉行宴會慶祝財神。因為要準備供品接待神,所以食物特別豐富,所以說“開學第四天就吃飽了”。
正月初五。
解開五個結。農歷正月初五是農歷五月初五,是迷信的說法。人們認為第五、第十四和第二十三天是不吉利的日子。正月初五是年後第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非常忌諱“走親訪友”,積壓下來的都是為了過節改善家裏的生活。印石那天,主婦還從爐子裏拿出壹點灰,送到街的路口,俗稱“送窮灰”。正月初五叫“破五”。初壹到初五禁忌太多,大家不要“輕舉妄動”。壹旦過了初五,除夕就基本結束了,禁忌也就不再禁止了。女性不再忌諱,開始互相拜訪拜年,互相祝賀。新婚女子也在這壹天回娘家,稱之為“省親”。該公司正準備第二天開市。第二天壹大早,掌櫃帶領夥計們燒香、百分比,將紙錢、糧食、甲骨文放在芝麻桿上焚燒,稱為“送神”。隨後“開市”正式開啟。
壹年之計在於春。人們把希望寄托在美麗的春天,希望人們繁榮昌盛,過上美好的生活。
在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送貧”是中國古代壹個很有特色的習俗。意思是祭祀窮鬼(窮神)。據《歲時雜記》記載,送窮俗的儀式是這樣的:“前天人掃糞笤帚,人不做,蓋七餅,棄大道送走。”韓愈《送窮人》提到要為窮人造車,引帆撞墻。“也就是說,送窮人的時候,要給‘窮鬼’準備象征性的車船,給‘窮鬼’帶幹糧。有些地方還有“香蕉船送窮人”的做法。農歷六月初六,意味著舊社會的農民在這壹天開始下地準備春耕。
第壹個月的第壹天是七天
正月初七叫“男人節”,也叫“男勝節”、“七元節”。正月初七,天氣晴朗,人口第壹年平安順利。這壹天,人們會吃春餅卷“盒飯”(熟肉食品),在院子裏攤煎餅“熏天”。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給自己本命年的星主,叫做“祭星”。順興:正月初八是“星辰下界”的日子,人們在這壹天祭祀星辰,稱為順興。祭祀用兩個神聖的符號,第壹個印著興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個是“生命核心紀念碑長壽星王”。兩張床單壹前壹後疊起來,夾在回形針上,放在院子裏的桌子背面中間,以供膜拜。神諭前有壹根用黃白燈籠紙蘸香油撚成的鼻煙,放入直徑壹寸的“燈碗”中,或用49盞或100 o 8盞點燃。然後上熟元宵和綠茶。黃昏後,祭北鬥為靶。祭祀結束後,當殘燈將要熄滅時,聖典和香根將與要祭祀的芝麻莖和松柏枝壹起焚化。祭完星星後,全家人聚在壹起過元宵節。
九月初
農歷正月初九是玉帝的生日。據說農歷正月十九是邱貞仁的生日。18日淩晨,神仙們喬裝來到這裏,有緣人都能遇見。
正月初十
農歷十月初十,“水婆出生”,所以那天她不能洗衣服。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上元節正月十五元宵節是繼大年初壹之後的又壹重要活動。那是晚上,張燈結彩,猜燈謎,看煙花,吃元宵,賞月作詩,彼此習慣。人們把正月十五當作新年假期。壹個是吃扁食,壹個是點燈。那天晚飯後,各家各戶開始點起了花。將事先做好的直徑兩三厘米的薄紙連在壹盞燈上,放入碗中,倒入香油攪拌,用筷子取出點燃,在門上,在石條上,在棚子上,在墻上,在水道眼上,在廚房裏,在門角周圍,在中間,在門外,到處都是。鼻煙在地上翩翩起舞,月亮高掛天空,繁星閃爍,讓人仿佛置身仙境。
十五計劃上的煙火也很壯觀。煙花是由各民間區牽頭的壹個大村組織的,“點老桿”在十五之前就開始了。舊電線桿上的壹切都是用煙火展示的。屆時,男女老少各年齡段的人都將遠離,觀眾就像壹個集合。完成這根舊桿子需要兩個多小時。上元當天,各種民俗文化活動上演了壹系列比賽,熱鬧非凡。上元節是佛道與民俗的結合。早在漢武帝時期,人們就開始祭祀太乙神,又稱太乙,是眾神中最尊貴的,也就是神的位置。漢武帝在東南郊設壇供奉太乙,佛教傳入中國。按照佛教的規矩,上元這壹天,各個寺院都要燒燈籠拜佛。之後,太乙神崇拜與佛教相結合,正月十五放燈籠,在民間流傳,逐漸發展成為壯觀的賞燈活動。上壹個元宵節高潮過後,人們基本上已經疲憊不堪,開始考慮過年的生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