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把道德修養作為人生的終極追求。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鬥、幸福和自由比道德更重要。現在的孩子有許多其他的事情要做。
四書五經
曾幾何時,作為壹個15歲之前的讀書人,他要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幾乎都是“崇經”。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 65438+10月19國民政府第壹任教育部長下令“小學應廢除讀經”時,是解放思想的壯舉;結果近壹個世紀過去了,沒有多少人能回答四書五經是什麽。孩子感興趣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的支柱性思想體系,正處於迷茫之中。現在,亦舒在北京建立了壹所現代私塾,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論傳統文化的缺失
我認為今天中國人素質低或者說傳統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至少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第壹,也許大多數人會提到,中國經濟條件落後,國民教育投入明顯遠遠不夠,這大大拉大了中國公民與其他文明國家公民的差距。這種差距不是自然決定的,而是我們跟著西方文明走。我們在很多方面趕上他們,適應他們的文明規則,自然就表現出了差距。
第二,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毫無疑問,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財富,包括傳統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精華。但為什麽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隨著現代中國人的壹代代變得越來越模糊?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開放文明的國家,尤其是唐宋以前。真正的固步自封,是在朱成理學被統治者瘋狂推廣和馴化之後才開始的。整個國家對世界的無知自然跟不上文明的步伐。此後,在上世紀初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中,抨擊封建愚昧的理學和落後的倫理道德是正確的,但在這壹過程中徹底否定和拋棄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並不明智。從那時起,壹直到現在,近百年過去了,生活在現代的人們才發現,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這些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的血脈,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無知,沒有對傳統的理解和認識,我們會變得淺薄無知。這個時候,我們確實已經很快失去了祖先所有的好東西,這是危險的!
第三,民族缺乏信仰。其實這個問題是由第二點引起的。唐宋以前,中國是壹個兼收並蓄的國家,各種宗教信仰都有。佛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演變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其中當然包括中國自己的宗教:道教。無論哪種宗教,事實上,都不可避免地會被政權所利用。除此之外,這些宗教無壹例外都要求信徒的教導中有善。但隨著明清以來時代的動蕩變遷,宗教在中國政治權力中心的作用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數百年來,中國的統治者和領導人並沒有過多強調宗教的作用。應該說他們對宗教壹直是比較謹慎的。今天,中華民族缺乏類似西方基督教的民族信仰,培養人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的重任落在了本已不堪重負的政府肩上,無形中給政權造成了巨大壓力。宗教是對人的精神和靈魂的洗禮。宗教總是與政治權力相結合或被政治權力所利用,或者它本身就是政治權力的壹部分。其實沒有宗教來教育人民也是可以理解的。國家權力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改善社會,倡導新風尚,但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我是壹個不折不扣的知識分子家庭的女孩。父親在部隊做了8年文書工作,轉正後到地方做了相當於秘書的工作。我媽媽壹直是初中英語老師,也就是說她已經教了25年了。父親品味高雅,喜歡種花,下棋,釣魚。他寫得壹手漂亮的隸書和楷書,文筆也相當不錯。小學三年級之前,家裏經濟困難。父親用稿費保證我們壹家四口(包括弟弟)每天有肉吃。我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裏,用我淳樸的心感受著中國傳統文化帶給我的榮耀和恥辱。大概是因為父親那壹代人受到了十年“文革”的洗禮,我渴望讀書卻又不能停下腳步的遺憾讓我的到來投下了希望之星,父親對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記憶中,父親因為我沒有背出“99乘法表”這樣的小錯,就扒了我的衣服,用皮帶抽打我。疼痛就像冰雪覆蓋的山背後的太陽。壹摸就覺得像,讓我顫抖,不寒而栗。日本小鬼的大刀在中國人眼裏刻下了恥辱,於是我就成了“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落後就要挨打”、“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各種教條追隨者的工具。雖然我在文藝方面頗有天賦,但我的寫作、唱歌、演講等愛好都被父母壓制了。語文名列前茅,聲樂比賽拿壹等獎,演講比賽拿冠軍,數學遠遠落後第20名,物理從沒得過60分(滿分70分),化學從沒得過45分(滿分50分),這種鮮明的對比成了家長心中的恥辱,也成了他們同事和壹群自命不凡的小醜冷嘲熱諷的話題。我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今天我就以壹個旁觀者的身份,用我的筆來審視壹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奶和酒渣。第壹,關於飲食,“民以食為天。”我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麽時候誕生的,但是它很能概括中國人的飲食心理。“民以食為天”,吃是最根本的。“人是鐵,飯是鋼,不吃壹頓就餓。”“丟什麽都丟不了肚子。”吃飽了才能談別的。所以中國文化是靠吃吃飯的。中國人講究飲食,於是產生了壹堆美食來滿足食欲,於是演繹了壹堆關於民間小吃的“感人傳說”,於是產生了壹堆與吃有關的詞匯。吃飽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夠了。中國的讀書人要搞很多“吃”字成語,形成壹種“雜食主義”,蔚為壯觀:思考是咀嚼,體驗是品嘗,嫉妒是嫉妒,快樂是陶醉,平常是平常,說起來容易,浮躁的學風是淺嘗輒止。改變現狀更痛苦。還有什麽會吃虧,吃不好,在外面吃,吃活的,吃好吃的,吃老東西,吃小竈,打官司,吃回扣,吃啞巴虧關門,不管吃不吃?中國的政治,說白了就是吃飯。無論是原始人還是中央領導人,無論是“那蠻”還是“貴族”漢人,無論是經過幾道工序檢驗安全無害的鹿肉還是瘦豬肉,無論是奶酒還是“統壹”的鮮橙,中國所有的政治問題都在飯桌上討論,“政治就是吃飯”已經成為中國人遵守的準則。我想大概是我們的祖先好不容易找到了吃的東西,才讓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才導致父母問“妳最近吃得怎麽樣?”這樣孜孜不倦的提問,造就了“要想拴住老公的心,就要先拴住他的胃”的廚櫃。二、關於“家族化”我們的祖先過於孤獨,於是大家聚集在壹起,形成了宗族、部落,並由此形成了“內外有別”、“老少貴人”、“異國官民”的民族心理。所以,在泛濫的古裝劇、歷史劇裏,往往是因為“以下犯上”、“卑微犯上受尊重”、“內接外接”所以,當我反駁長輩的觀點,反抗父母的無理鞭笞時,就會被激怒。所以我爸媽打我最合理的理由就是“妳敢跟我頂嘴,跟妳翻臉!”中國文化崇尚家庭本位,內外有別,導致部落戰爭、民族紛爭,“下面犯罪”的群眾鬥爭由來已久。三、關於婚姻“婚姻是人壹生中的大事,尤其是對女性來說。”祖先的婚姻很好說,無非是“親骨肉”。發展到奴隸社會,婚姻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婚姻變成了壹種手段。在封建社會,婚姻不僅是由於愛情發展的成熟。皇帝的老兒喜歡結婚,女人也喜歡用身體換取權力和地位。結婚也可以讓漢匈和解,讓中國與國際接軌。婚姻的作用不可低估。婚姻不是雙方的事,而是家庭、責任、民族大義、國家未來的事。於是,婚姻陷入了“無愛的婚姻,無性的愛情”的怪圈。到了現代,“婚姻是否是愛情的墳墓”成為辯論賽中的常青樹,無數辯手樂此不疲。我真的不明白我爸媽是怎麽在壹起的。吵架十幾年,不得不形影不離,水火不容,孩子成了維系婚姻的紐帶。不離婚最明目張膽的理由就是他們的孩子。久別之後,他們經常保持聯系。看來他們又想到對方的好了。都是年紀大的人了,不知道什麽是愛。父母婚姻失敗最大的影響就是我不輕易把心交給男人。這恐怕也是很多人壹輩子單身,“寧願沒有愛情,也不願在愛情裏受到傷害”的原因。然而奇怪的是,隨著單身的力量越來越大,醫院婦科中心的年輕女孩想要墮胎的越來越多,中國的婚姻文化似乎陷入了“性是不必要的”的境地。四、關於信仰“妳有信仰嗎?”“信仰?信仰是什麽?”“我信耶穌,妳呢?妳信什麽?”“我什麽都不信。”“妳怎麽能不相信什麽?怎麽會沒有信仰呢?沒有信仰怎麽活?”“妳為什麽有信仰?妳看,沒有信仰我活得不好?”
“難以置信,難以置信……”
這是壹個西方人和壹個中國人之間的對話。我想說的是,中國人真的沒有信仰嗎?不要!中國人民有信仰!中國文化有信仰!問題是中國人的信仰太多,太亂,太容易改變。所以,其實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中國文化還是沒有信仰!中國人相信天地鬼神,但沒有宗教虔誠;相信誠信,但盡量滿足雙方的需求;信奉禮儀,卻缺乏社會公德;相信節儉,但過分奢侈;信奉團結互助,但“窩裏打”就好;我相信“各人掃自己的雪,別管別人瓦上霜”,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是好的;信奉“愛黨愛國愛人民”卻竭盡全力盤剝腐敗資產;信奉“老人老了,老人老了,年輕人年輕了,年輕人年輕了”的思想,使每個城市都散落著無家可歸、無家可歸、無家可歸的孩子;信奉“男女平等”卻公然開出“女性45歲以下”的招聘條件;我相信“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但少管所的數量與日俱增;信:溫柔敦厚,但實行“不戰而屈人之兵”;“孔融讓梨”這封信是在叫囂“我得不到的,別人也拿不到!" ;信奉“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讓無數學子心甘情願地崇拜“人海戰術”;堅信“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迫使數百名教師聯名上書,索要壹年的工資;信奉“和諧社會”卻愛勾心鬥角;信奉“淡泊名利”,看過無數文人的筆刺,抒發人生的失意;我相信尊重自然,但我看到餐館裏的遊戲很受歡迎,動物園裏的珍稀動物隊伍日益壯大...中國的文化信仰太多,談不完。即使信奉“堅持真理”,在權威面前還是要“英明”,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中國人有信仰嗎?是的。等於沒有。中國文化有信仰嗎?是的。等於沒有。最好不要!這是另壹個關於女性的敏感話題。在今天的中國,如果有誰站在大街上大喊:“女人他媽的不是衣服嗎?"?!"保證他會被罵死。說實話,我個人對“紅顏禍水”很有怨言。男人無德,為什麽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女人身上,尤其是美女!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有了外遇就被指責道德敗壞。男人不可恥嗎?不是女人成不了大事,而是男人不喜歡也不允許更害怕女人的成就。但是,我發言的重點是“但是”。因為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壹定要“三男四男”嗎?女人願意討好男人,堅守廚房,是因為男人不喜歡也不允許更害怕女人的大成就嗎?
中國的女性從歷史中走出來,走到今天的“男女平等”。可悲的是,肉已經出來了,精神還在徘徊。大多數女人靠依附男人生活。女人需要獨立,因為女人也是人!女人可以獨立,因為女人也是人!為什麽無數遭受家暴的女性對男性恨之入骨卻依然“斷交”?因為“有個男人,至少我有吃有穿有個男人,心裏踏實。”無知!女人不是衣服,不是貢品,不是工具。女人是壹個完整的人。不要自怨自艾,不要指望愛情能給妳壹切,中國的女人們,該醒醒了!6.中國的教育很成問題。最著名的科舉制度的弊端我就不說了。我更關心當今中國的教育。〈1〉眾所周知,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學校教育)在大多數省市都是壹句空話,學校打著素質教育的招牌搞應試教育是公開的秘密。作為壹個在中國應試教育著名地區黃岡的邪惡魔爪下走出來的大學生,我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初中高中畢業能賣的試卷就不用說了,壹米多高,更不用說能收集起來壹起開書店的學習資料了!其實“海戰”並不是應試教育的劣勢。應試教育的弊端在於,學生以模塊化、機械化的方式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在固定的“標準答案”的制約下,思維趨於僵化,使學生逐漸失去提問的沖動和思考的能力。為什麽今天的中國有那麽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而對人類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科技文學藝術成就卻很少?為什麽中國人的創新能力連中國人自己都鄙視?中國人應該想壹想原因嗎?再說說各個階段的學校教育。我個人認為,當今中國的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學教育中,初中教育是最失敗的壹個。小學階段,雖然在“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為輔”的方針指導下,家長和老師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但畢竟壹不小心讓孩子德、智、體、美、工均衡發展了;到了高中,老師們深深明白進入更高壹級的學校對壹個孩子的人生意味著什麽,所以他們會盡壹切努力不放棄任何壹個學生,努力幫助每個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在大學裏,雖然很多大學生被充分的自由所迷失,但畢竟還是年紀大了。大學生總是有自己的判斷,大部分還是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的。初中階段,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變化期,最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潛移默化的關愛。而大部分老師急功近利,追求重點高中升學率,對大部分學生不重視,或者幹脆對他們漠不關心。更有甚者,他們歧視非尖子生,導致兩個班級學生嚴重兩極分化,學生之間“年級矛盾”尖銳。這些傷害在學習中也能看到,反映在孩子的心裏,就像太陽擋不住烏雲的遮擋,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孩子心裏慢慢生長。不經意間,曾經聽話的孩子仿佛中了邪,突然變成了完全不同的人,沈迷於網絡遊戲,賭博,打架,殺人,到色情場所尋找刺激。祖國的花朵自虐自殘自毀!當我們的老師不停的告訴孩子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應該反思壹下自己的錯誤嗎?!〈2〉關於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我覺得這句話在國內大部分家長看來都是扯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業優秀,“學業優秀”這個詞很重。不幸的是,很少有父母意識到自己在命令孩子做該做的事或責罵孩子不該做的事時,已經多次犯下這樣的錯誤。難怪中國的孩子普遍內心有壓抑的逆反心理,也難怪孩子被罵被打的流行理由是“妳敢跟我頂嘴,跟妳翻臉!”< 3 >事實上,單獨列出社會教育的這壹方面是不夠的。當今中國社會問題很多,教育存在缺陷當然不足為奇。在我看來,社會對人的影響往往是微觀的,但卻滲透到每個個體的方方面面,所以上述問題在學生身上的表現也可想而知。讓我難過的是,有很多人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和嚴重性,但那些有能力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的人,即使削弱了,也很少會有大動作。其實這也不完全是他們的錯。不就是所謂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嗎?生在中國,長在中國,誰能逃脫環境的影響?
央視的公益廣告創意滿滿,但我還是不知道效果如何。我只是希望我們的社會給那些需要愛卻不知道愛的花朵更多的理解、尊重和關愛,不要讓那些含苞待放的花朵失去擁有春天的機會。畢竟他們只是孩子。我洋洋灑灑寫了13頁,大多是批判時代的弊端,但這並不代表我是壹個“憤青”。只是因為中國人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聽得太多了,才擔心我們的民族自取滅亡,才會不厭其煩地把這些陳詞濫調拿出來。不滿導致不滿,悲傷導致悲傷。我們的民族需要的不僅僅是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後的行動。作為壹名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我要做的就是傳播中華文明。為此,我壹直在默默努力。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世界證明:中國人能行!中國文化,了不起!我要用我微弱的聲音,喚醒每壹個中國人真實、真摯、真摯的愛國之心,為祖國的崛起、世界的和諧、人類的進步而奮鬥!如果人人都強,中國為什麽要擔心不富不強?如果人人都強大,人類文明為什麽要停滯不前?自強不息,生生不息,別忘了,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神!選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