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外國芭蕾舞團來華演出,但規模有限。此後,俄羅斯華僑紛紛來華創辦業余私立芭蕾舞學校,在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影響較大——對中國的芭蕾舞啟蒙教育有積極作用。毫無疑問,芭蕾舞在中國的真正興起和發展也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與中國政府積極吸收和支持壹切具有世界意義的優秀文化藝術的基本政策密切相關。
起初,俄羅斯學派對中國的芭蕾舞有影響。從1954年2月第壹位蘇聯專家奧·阿·伊琳娜應邀來北京舉辦第壹期“師資培訓班”,到1958年中國上演第壹部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國芭蕾舞劇在起步階段實現了快速的“三級跳”。在此期間,熟悉芭蕾藝術的戴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壹期“師資培訓班”的學員(大部分都接受過壹些芭蕾舞訓練)奇跡般地在半年時間內完成了蘇聯舞蹈學校65438級+0-6級的教學大綱,並全部通過了嚴格的考試。他們成為同年成立的北京舞蹈學校和芭蕾舞學院的教學骨幹。從那以後,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成長為壹名真正的芭蕾舞教育家——培養了壹批優秀的人才。實現“三級跳”的重要措施是邊訓練邊練表演。這壹時期,蘇聯著名芭蕾舞藝術家經常在中國演出,他們精湛的表演吸引了眾多觀眾。中國人民逐漸熟悉並喜愛這項藝術。
1958 10在古謝夫的指導下,北京舞蹈學校集中力量,成功上演了舉世聞名的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白淑湘飾演)的全劇,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通過嚴格的排練,高速造就了壹支人才濟濟的芭蕾舞團隊。現在,《天鵝湖》已經落戶中國——它已經成為最吸引觀眾的芭蕾舞劇。1959年底,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成立,這是中國第壹個專業芭蕾舞團。次年,上海成立了與北京相同建制的舞蹈學校,也承擔了培養專業芭蕾人才的任務。從此南北呼應,努力開拓芭蕾新局面。《天鵝湖》之後,在59年和60年,在古謝夫的指導下,海霞和吉賽爾相繼演出成功。對於年輕的中國芭蕾舞團來說,承接這兩部風格迥異的著名芭蕾舞劇似乎很容易。
在此期間,中國送蔣祖慧(1934~)和王希賢(1933~)到莫斯科國立戲劇學院編導系深造,成績優異。回國後,蔣祖慧發布了自己的畢業作品——西班牙女兒(改編自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著名作家Lobe Deviga的著名詩劇《陽泉村》,於1961在天津歌舞劇院首演;王希賢在北京執導演出其畢業作品《眼淚的春天》(根據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著名長詩改編,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首演。
1963年,中央歌劇舞劇院成立,學校附屬芭蕾舞團結束實驗階段,歸屬國家話劇院。不久,蔣祖慧執導了著名的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根據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在中央歌劇舞劇院首演)。.....短短10年間,中國的導演和演員已經基本能夠獨立掌控經典芭蕾的創作、排練和舞臺表演。
從1964年開始,中國芭蕾舞的創作實踐開始了。事實上,第壹代芭蕾的導演大多是從學習民族舞蹈轉向芭蕾專業的,他們的民族文化背景無疑有助於芭蕾民族化的探索。大型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演出,嚴格意義上並不是“第壹次記錄”(在此之前,已經有過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效果的芭蕾舞民族化探索),但可以說是第壹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國芭蕾舞劇——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著鮮明的中國風、中國氣派。
《紅色娘子軍》首播1964,導演:李成祥、王希賢、蔣祖慧;作曲家:吳祖強、杜鳴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劇舞劇院,女主角:白淑湘飾演瓊花;吳授勛連長;演員:劉清堂飾演洪常青;李成祥飾演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趙汝恒飾演瓊花的戰友;萬飾演老四。是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講述中國二次革命的故事:受盡折磨的瓊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八天的壓迫,逃出虎口,結識了紅軍代表洪常青。經過他的指導,瓊花參加了《女兵》,經過磨練和考驗,成長為壹名優秀的革命軍人。洪常青死後,她舉著紅旗勇敢前進。這部舞劇,以其震撼的悲劇情節、恢弘的場面、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海南島的地域風情,自誕生以來贏得了眾多好評。首次塑造了壹個穿著尖頭鞋的女兵中國的英雄形象,將芭蕾的精髓與中國的風格融為壹體,為世界芭蕾增添了壹朵奇葩。
(1929~)、傅愛娣(1936~)、程(1932~)、林(1939~)創作的《白毛女》,與《紅色娘子軍》同時期。
《白毛女》1965首演,閻作曲;首演者:上海芭蕾舞團;女主角:蔡國英(a)和茅惠芳(b)飾演Xi;顧霞美(a)和石鐘琴(b)飾演白毛女;男主角:淩桂明飾演大春;主要男配角:董希林飾演楊白勞。根據同名歌劇改編,講述了壹個貧窮農民的女兒Xi的故事,她被迫賣給惡霸地主黃世仁還債。她感到很丟臉,於是逃進了山裏。經過多年的露營,我的頭發變白了,不知道的人稱之為“白發仙女”--(鬼)。最後,她被八路軍所救,並與她年輕的愛人大春重聚,後者已經是八路軍的壹名士兵。歌劇《白毛女》以“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真實故事感動了中國千千的千千萬萬人。
這部芭蕾舞劇沒有走原著的取經捷徑,而是根據芭蕾舞劇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再創作。它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古典和民間舞的素材,通過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將劇情呈現為壹部芭蕾舞劇。對於劇中的主要人物,如:Xi兒的天真甜美和成為“白毛女”後的堅韌剛毅;大春的單純和誠實,他參軍後的勇敢和努力,還有黃世仁的陰險和毒辣...都是呼之欲出。
《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在中國芭蕾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他們是“洋為中用”的更深層次實踐,以獨特的中國特色自立於世界芭蕾藝術之林。集體的智慧彌補了經驗的不足,使得中國芭蕾的探索從更高的起點開始,起步很快。與其他舞蹈和芭蕾作品的命運不同,這兩部作品在文革時期被定為“樣板戲”——當時很少被允許上演的兩部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經受了時間和社會的考驗,仍然具有藝術生命力。這兩部作品都是公認的“20世紀經典”。文藝復興在芭蕾領域的演出,就是恢復西方芭蕾經典劇目的演出,讓長期只看過1“紅”和1“白”的觀眾,在很久之後,掀起壹股看天鵝湖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