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建築基本上是指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歷史時期(1840-1949)建造的建築。
從風格研究的角度來看,中國現代建築主要有三種類型。
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封建社會裏,雖然政治上有二十多個皇帝,文化上有很多對外交流,但中國文化基本上是壹種連續的壹元文化。中國的建築,在中國整個大環境的整體影響下,在不同的時代有自己的特點,但其基本方法和原則始終是壹致的。
歷史進入19世紀後,封建清王朝經歷了“康乾盛世”,日漸衰落。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工業革命發展很快。中西文化交流始於明末清初,並不在同壹起跑線上。鴉片戰爭後,完全是以侵略和侵略的形式進行的。以1840鴉片戰爭為標誌,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會,以此為開端的中國近代建築的歷史進程,是在西方建築文化的沖擊、刺激和推動下被動展開的。其間,壹方面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延續,另壹方面是西方外來建築文化的傳播。這兩種建築活動的相互作用(碰撞、交叉、融合)構成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的主線。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外來文化的大規模入侵,除了中國傳統古建築的延續和演變外,外國的歐洲建築風格逐漸增多,形成了中國近代建築史上以模仿或照搬西方建築為特征的潮流。20世紀20年代以後,出現了另壹種趨勢,其特征是模仿或改造中國的古建築。這兩種趨勢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中時隱時現。再加上20世紀30年代歐美“國際化”新建築思潮的沖擊,中國近代建築史呈現出中西、古今、新舊體系共存、碰撞、交融的復雜狀態。中國的現代建築是這種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
1,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建築:
以模仿或復制西方建築為特征的中國現代建築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發展很不平衡。由於航運業的興起、外敵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沿海和長江沿岸的壹些城市作為商埠開埠較早,因此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這些城市出現了壹些洋氣建築。而內陸地區的大部分城市由於交通不便,仍然與外界隔絕,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濃厚;只有少數城市靠近邊境,或者因為鐵路建設的發展,也有洋氣的建築。
沿海城市的洋房以上海外灘、南京路、天津九國租界、廣州十三行和廈門沙面、鼓浪嶼、青島膠澳租界青島區為代表。
長江沿岸城市的西式建築,以南京下關、武漢漢口租界的建築為代表。
哈爾濱這座內陸地區的邊陲城市的早期建築主要是由中東鐵路修建和開通的。受俄羅斯傳統建築和19世紀末歐洲流行的“新藝術”風格的影響,多表現在中東鐵路系統和東正教教堂的建築上。滇越鐵路(1903-1910)是中國西南第壹條鐵路,它的建成加速了雲南的現代化進程。越南人在參與滇越鐵路建設和昆明商埠開發的過程中,間接將法國建築文化的影響帶到了滇越鐵路沿線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西式建築起源於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建築,以高級顧問和大理學院為代表。
洋房的設計者基本都是外國的建築事務所或者來華的建築師。
2.20世紀20年代-傳統建築:
以模仿或改造中國古代建築為特征的中國現代建築。
本世紀後二十年,中國建築史反映了世界現代建築思潮的影響,也反映了中國建築師面對列強入侵所激發的民族意識。這兩個因素有著激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合。
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是傳說中的第壹代建築師呂彥直(1893?南京中山陵(1925?929).中山陵整體平面呈鐘形,喚起“木鐸警世”的思想,寓意深遠。紀念館後的墓符合中國的理念,風格古樸,建築簡潔紮實,情境和神韻與中山博士的精神和氣魄十分相似。
呂彥直年僅36歲,但他通過設計和主持南京中山陵的建設,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設計了廣州孫中山紀念館,這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會館建築。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後,1929年所做的“首都規劃”,以南京為首都,是我國較早的、規模較大的城市規劃設計。在“首都計劃”的詳細規劃中,所有政府辦公建築均采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大力倡導“中國固有形式”,意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這在20世紀20年代是壹個突破性的想法。
在北京,傳統建築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簡稱PUMC)新校舍、燕京大學校園建築、輔仁大學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典型。
發人深省的是,更早出現的傳統建築的設計者主要是外國建築事務所或來華的建築師。反映了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現代社會多元文化背景下對本土傳統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20世紀30年代-新建築:
歐美“國際化”新建築思潮沖擊下的中國現代建築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建築史進入了壹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其標誌是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建立,並日趨完備;中國建築事務所相繼開業,中國建築師成長起來;中建集團已經成立,學術活動已經開展。
楊廷寶(1901-1983)是中國第壹代建築師中的傑出人物。他的設計作品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築手法,不落俗套,刻意創新,從30年代初開始享譽大江南北。他所在的關楚楊建築事務所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大型建築事務所。中國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天津、上海和南京的許多重要項目都來自吉太。
此外,聯盟建築師尚蓋、莊俊建築師、範建築師、董建築師、興業建築師等都是近代中國極為重要的建築設計力量,分布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慶、成都、無錫、桂林、貴陽、昆明等地。
梁思成(1901-1972)是中國近代建築教育的開創者,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的奠基人。建築設計不是他壹生建築活動的主要部分,但他寫了很多關於建築設計的作品,少數作品顯示了世界現代建築潮流的影響,以他在1932的北京任麗公司路面改造設計為代表。
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壹代中國建築師設計創造的許多重要建築,是當今中國的寶貴財富,成為地方城市的重要景觀,為中國增添了優雅。
中國現代建築是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但不能成為當代中國建築師的典範。
早在本世紀初,就有兩位中國建築師分別在北京和南京做了不同的嘗試:在陸軍部軍需部施工處工作的沈琦,為陸軍部辦公室設計了壹座西式風格但中國裝飾很多的主樓1906;通州師範學校工科畢業生孫誌霞(1882-1975)受兩江總督委派。1909年主持江蘇省咨詢局某大樓設計,基本為西式風格。此後的90年間,中國近現代建築師產生了眾多風格各異的設計作品。然而,經過幾代人的艱苦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仍然是每個中國建築師面臨的難題。
雖然現代西方文化的沖擊不再伴隨著侵略,但中國建築師依然跳不出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環。雖然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壹代建築師設計和創造的許多重要建築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但他們的作品似乎並不是當代中國建築師的典範。我覺得這是我們理解中國現代建築的壹個方面。
中國現代建築作為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應該得到積極的保護。
我們對中國現代建築的另壹個理解是:
中國近代建築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好巍然屹立的歷史建築,作為先輩們辛勤勞動的歷史見證,是我們這壹代人的榮耀,也是對後代的責任。只要努力,前景未必完全灰暗;問題是我們必須正視這個話題,仔細思考我們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珍貴歷史文物的代價。”《活的歷史年代保護香港歷史建築》(1982)這本書裏的這段話寫得多好啊!
關於現代建築的保護,有兩個方面的工作:
1.調查和測量具體的建築,並進行建築歷史研究。
這項工作主要由民間學術團體進行。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的第壹個時期,並取得了壹些初步成果。然而,在六七十年代,它受到了限制和幹涉。除了偶爾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中國大陸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實際上處於停滯狀態。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湧入中國的眾多色彩斑斕的外國建築流派的介紹和評論,中國建築史學術界開始關註它們發生和發展的淵源,並引發了壹場如何理解建築傳統與現代風格關系的討論。這樣,作為承上啟下、中西文化交匯的中介環節,中國建築史上的近代又壹次受到關註。1985年8月,由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王坦發起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拉開了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進入第二個時期的序幕。
第二期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建設部城鄉建設科技基金共同資助。從1985到1995的十年間,召開了5次全國會議,發表論文179篇,發表論文4篇(含92篇)。同時,通過中日合作,到1995年底,* * *對哈爾濱、青島、煙臺、南京、武漢、廣州、北京、廈門、重慶、昆明、廬山16個城市(地區)進行了近代建築調查,填寫了2612份問卷,出版了《中國近代建築概況》。上述工作對中國近代建築史的發展和深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目前,第二時期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正處於深入發展階段。定於9月1996在江西廬山召開的第五屆中國現代建築史研討會將是壹次承上啟下的盛會。
2.保護和再利用有價值的現代建築。這項工作主要由政府機構推動。
6月1988 165438+10月10建設部和文化部聯合發布《關於對優秀近代建築進行重點調查和保護的通知》,體現了新形勢下國家主管部門對近代建築價值的認識和評價,開始重視其保存和再利用。《通知》下發後,在地方的主持下,並配合中日兩國進行的中國近代建築調查,經過多年努力,提出了壹批推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優秀近代建築名單和資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準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56項。其中,27棟是現代建築。
與此同時,保護和再利用有價值的現代建築的具體工作也逐步展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近年來也做了壹些工作:
1993年7月,在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和北京市規劃局的支持下,北京鐵路分局文化宮對1906年6月修建的原京奉鐵路正陽門東站進行恢復重建,為保護北京歷史風貌,1993 10受國家文物局委托,對三峽工程淹沒區四川近代建築進行考察,對重要的進行論證,提出保護再利用方案,保護長江沿岸景觀;1994年6月,受西城區文化局文物管理處委托,對北京水準原點、陸征祥家族墓等西城區近代建築進行測量,進行備案、分級和保護;1995年6月,受宣武區建委委托,對宣武區大柵欄、天橋、白紙坊地區的14座近代建築進行測量,提出保護再利用方案。
隨著我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建築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並逐漸付諸實踐。作為多元文化的歷史見證,保護中國近代建築的現實意義正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其歷史文化價值也逐漸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