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學國學教案範文

中學國學教案範文

論語是第壹教案

第壹類

教學內容:1.1——1.4。

教學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學;

2.把握《論語》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

學習要點:

1,孔子的思想;

2.《論語》的思想內涵;

3.學習孔子在語言、文字、修辭方面的藝術特色。

課時:1

教學過程:

壹、孔子簡介

第二,經典閱讀

1.顯示原始內容:

1.1孔子說(1):“學(2),學(3)的(4),難道(5)也說(6)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們不知道(10),但也不在乎(11)。不就是君子(12)嗎?”

1.2遊子(1)說:“他對弟弟也是孝順的(2),而易得罪的人(3)是新鮮的(4);不容易犯錯誤,但是容易搞得壹塌糊塗,不在那裏(5)。君子商書(6)以道(7)為基礎。孝也是仁之本也(8)?”

1.3孔子說:巧言令色(1),清新(2)任意。"

1.4曾子(1)說:“我的三省吾身:我對別人不忠(3)?交友無信(4)?學不會嗎?”

2.教識字。

3.聽和讀視聽材料。

4.三種最方法讀原文。

第三,經典故事

第四,古典哲學

1.老師簡單描述壹下孔子這壹章的思想內涵。

2.先弄個大概。

1.1

翻譯

子曰:“用功讀書,守時修行,何樂而不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如果我的才華不被別人知道,我也不生氣。我不也是壹位賢惠的紳士嗎?"

評論和分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對這壹章評價甚高,說它是“開悟之門,積德之基”。總之,這壹章提出了學習是壹種樂趣,使人不知,也不為之煩惱,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註重修養,嚴於律己的思想。這些思想在《論語》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助於理解第壹章的內容。

1.2

翻譯

壹個兒子說:“如果壹個人能踐行孝敬父母、服從兄弟的美德,又喜歡得罪上級,這樣的人不多見。”從來沒有不願意得罪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領導者治國就是抓根子,治國、做人的原則已經確立。孝順父母,順從兄弟的美德,才是仁的根本!"

評論和分析

有人認為,人在家裏能孝順父母,服從兄弟,那麽在外面就能精忠報國,以孝為前提,以孝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行孝,統治者內部就不會有“犯上作亂”;如果把孝道擴展到勞動人民身上,人民就會絕對服從,而不是造反,從而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孝是仁的根源,對於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和倫理思想至關重要。春秋時,周天子采用長子繼承制,其余嬪妃分封為諸侯,其後諸侯亦如此。整個社會的政治結構,從皇帝到諸侯再到大夫,都是建立在封建宗法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孝與孝的理論反映了當時宗法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道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自春秋戰國以來,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論,主張“以孝治天下”。漢朝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他們把道德教育作為實施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儒家道統和倫理道德的枷鎖中,對老百姓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中國整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3

翻譯

孔子說:“妳說得好聽,裝得討人喜歡,這種人就沒什麽善心。”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形式之壹是孝和慈悲。這是對什麽是仁的正面解釋。在這壹章中,孔子仁學的對立面是修辭和修辭。儒家崇尚樸素,反對浮誇;我們提倡妳說話要小心,說話要先做好。我們反對說做就做,只說不做,停留在文字上。說明孔子和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要言行壹致,切忌空談和表裏不壹。這種腳踏實地的態度和樸素的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

1.4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檢查和反思自己很多次,為別人做事,給別人建議。我盡力了嗎?和朋友交往是誠實守信的嗎?老師教我的知識有沒有及時復習?”

5.評論

儒家非常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塑造理想人格。本章所說的內省,是修身養性的基本方法。

春秋時期社會變化非常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就是人們的思想和信仰開始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在人們的思想中出現了危機。因此,曾參提出了“自省內追”的修養方法,不斷檢點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為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多次談到自省,要求孔子弟子自覺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糾正個人言行中的各種錯誤。今天仍然值得借鑒,因為它特別強調修身的自覺性。

在這壹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範疇。忠誠的特點就是壹個字“盡力而為”,盡力而為,至死不渝。“盡己所能,以忠報國”。“為他人不忠是指所有人,不是指君主。意思是幫助所有人,包括君主。”“忠”在先秦時期是壹個普遍的道德範疇,不僅用於君臣關系。漢代以後,“忠”逐漸演變為“忠君”,這與儒家的忠有著重要的區別。“信任”有兩層含義,壹是信任,二是信用。它的內容是誠信,用來處理上下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字母尤其與言語有關,意思是說真話,守信用。這是壹個人壹生的基石。

五、經典背誦

學生背誦,小組檢查,老師拉回。

第六,經典應用

談談學習心得,老師總結壹下。

  • 上一篇:中國的民俗是供不應求的。
  • 下一篇:為什麽福建人喝茶怎麽哪麽講究?起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