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和主要教育思想:
國內:
(1)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記載在《論語》中。孔子從對人性的論述出發,認為人性差異不大,人格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性相近,學遠”),所以他重視後天的教育,主張“教而不分”,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標準,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忠孝仁愛。孔子的“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不要不高興,不要生氣”顯示了鼓舞人心的教學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與行的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2)孟子,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人把他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稱為“孔孟之道”。孟子開創了中國教育史上的“性善論”。他把人性歸於自然,把道德歸於人性,把人性歸於天賦,這構成了他的先驗人性論。他是《孟子》的作者。
(3)墨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創始人。他創立了墨學,寫了《墨子》。墨子是壹位實踐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很大貢獻。首先,指出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統壹體。他把教和學比作和聲和歌唱。“唱而不和,謂之不教,智而不教,利而享之”。第二,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第三,提出“量力而行”的自然原則。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自然發展來安排教學程序,做到“深而不深,淺而不淺”,讓學生“求淺”“求深”。
④戰國末期,世界上第壹部教育文獻《薛稷》出現在中國。《學記》提出“學是化人為俗的必由之路”和“治國安民,教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5)王充,中國古代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教育家,著有《論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非常重視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雖然他認為人性有善有惡,但他確信善惡是可以改變的。重要的是教育。比如妳還練絲綢,染藍就是藍,染丹就是紅。再比如“帳篷長麻,不助己直,白紗入之,不練己黑”。“人的善可以化為惡,惡可以化為善,以此類推。”
(6)朱,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重視家庭教育和小學教育是他教育主張的壹大特色。他認為,只有通過嚴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學生“改變性情”,他制定了對孩子的指示,學習程孟和《訓孟詩》作為父親和兄弟在家裏教育孩子的規則。
(7)蘇格拉底提出“德性是否可教”,以助產術聞名。
(8)昆體良的著作包括《演講術原理》,這是第壹部系統論述古代西方國家教學方法的著作。他認為教育者應該看到孩子有無限的潛力和發展的可能性。
(9)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代表“人民的教育”。在《人的教育》中,福祿貝爾將“統壹”或上帝的精神視為萬物的本質和原因,教育的本質和任務是幫助人們自由而自覺地表達他的上帝的本質,理解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統壹。他肯定人性本善,要求教育順應自然。他從辯證的角度把人的教育描述為壹個階段性的、持續的、不完善的發展過程。
(10)盧梭的《愛彌兒》主張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165438+
(12)布魯納是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創始人。代表作有《教育過程》(1959)、《教學論》(1966)、《教育過程再探索》(1971)等。其基本思想是:強調在科學革命和知識激增的條件下,必須按照結構主義原理進行課程改革,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基本結構,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體系,強調獲得的概念越基本,概念對新問題的應用就越廣泛;主張在結構主義課程的前提下,任何學科都可以有效地教授給任何發展階段的兒童;強調我們不僅要教成績好的學生,而且要幫助他們在智力上發展。因此,應摒棄傳統的再現法,代之以有利於開發智力的發現法。
(13)教育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誇美紐斯的大教學理論,強調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普及教育,最早提出班級授課制。
2.教育的意義和要素
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傳承文化、傳遞經驗的壹種方式。
廣義的教育是指增強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的活動。廣義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是其典型代表。
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壹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向預期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手段)。
(1)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承擔教學責任並施加教育影響的人。特點:目的性和專業性。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教”的主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育者是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傳播者;是科學知識和社會文明的傳播者;它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對教育活動的發展起主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發展的指導者;是壹個有自我提升能力的學習者。
(2)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責任,並以壹定方式受教育影響的人。特征:發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主動性和主體性。受過教育的人是教育實踐的對象。
(3)教育內容:基於壹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學校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的總和,是教育實踐中師生相互認識的對象。
(4)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將教育內容運用於教育對象的媒介,或者是教育者實現對對象認識的媒介。教育手段是教育實踐的基本條件。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的社會屬性:永恒性、歷史性和相對獨立性。
3.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觀:神話起源論、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勞動起源論。
(1)生物起源理論
代表人物:法國社會學家利特爾·諾(1831-1902)、英國教育家裴希能(1870-1944)。
評價:教育的生物學鼻祖們把教育的起源歸結為像動物本能壹樣與生俱來的生物行為,把教育過程看成是壹個按照生物規律的本能過程,完全否認人與動物的區別和教育的社會性。否認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2)心理起源理論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路萌(1869-1947)
評價:教育的心理學創始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論的錯誤,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理論,有其合理的壹面。模仿作為壹種心理現象和學習方式,可以看作是各種教育方式中的壹種。但是,路萌把所有的教育都歸結為在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不明白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意識的本性,人的壹切活動都是在意識的支配下產生的有目的的行為。因此,他的觀點仍然是錯誤的。
(3)勞動起源理論
代表人物:馬克思和恩格斯
基本觀點: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中提出:“勞動創造了人自己”。勞動工具的制造標誌著從猿到人的轉變,標誌著人類和人類社會的誕生;勞動標誌著人類從自然向社會的進化;勞動使人和社會產生了對教育的需求,並為教育創造了條件。
教育的勞動起源理論形成於20世紀40-50年代,當時前蘇聯的教育理論家根據恩格斯勞動創造人的基本思想,對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進行了批判。這種關於教育起源的理論,曾被視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教育起源的正確結論,在社會主義國家廣為流傳。
4.教育的基本形式及其歷史發展。
教育發展的歷史、形式和特征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有以下特點:第壹,教育是無階級的、公平的;第二,教育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密切相關;第三,教育內容簡單;四是教育手段和方法單壹。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的特點是階級性、正統性、專制性、僵化性和象征性。
進入奴隸社會後,人類出現了壹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即學校。
人類最早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中國的學校誕生於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朝。
中國古代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教育的目的是“好學就做官”。比如中國唐代的官學體系中,有“六校兩堂”,即弘文堂、崇文堂、郭子學堂、國子監、四校、書法、數學、法律,體現了教育的等級性很強。
雅典教育和斯巴達教育是歐洲奴隸社會兩種著名的教育制度。
西歐進入封建社會後,形成了兩大著名的封建教育體系,即教會教育和騎士教育。
教會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牧師和僧侶,教育的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語法、修辭、辯證法)和“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騎士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封建騎士,教育的內容是“騎士七技”:騎馬、遊泳、擊劍、打獵、擲槍、下棋、吟詩。
(3)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
A.資本主義教育的特點
第壹,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培養和選拔資產階級的統治人才,而且在於給予廣大勞動人民壹定的文化科學知識。
第二,建立了現代學校制度。
再次,課程結構和內容不斷調整,尊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不斷湧現。
第四,師生關系應該民主化。
第五,獨立教育學產生並得到了很大發展。
B.社會主義教育的特點
第壹,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的公民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人才。
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第三,教育科學研究具有科學方法論基礎。
5.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
A.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人口數量決定教育的可能規模,人口增長率決定教育發展的適當速度。性別差異對教育差異影響很大。人口的年齡結構決定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結構。人口的社會結構,如職業結構,對教育也有很大影響。
B.教育和社會生產力
生產力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制約教育結構的變化,制約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C.教育與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之間的關系
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權利和目的。
教育是壹種影響政治經濟並能促進民主的輿論力量。
D.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文化模式影響教育的價值選擇;文化模式影響教育目標的選擇;文化模式影響教育內容和方法;文化模式影響教育改革的政策。相反,教育傳承文化;教育對文化的改造:壹是教育對文化的選擇;第二,教育對文化的安排;第三,教育對文化的創新。
6.教育和人類發展
人類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其對教育的制約
A.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特點:
發展的順序:人類的發展是壹個有序而持續的過程。
發展階段:人的成長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發展不平衡:個體在生理和心理發展上都具有非恒速、非線性的特點。
發展的個體差異:人類發展的速度和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存在差異。
B.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教育的制約
發展的順序決定了教育活動必須循序漸進地進行。
發展的階段決定了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
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教育活動要善於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最佳時期給予適當的教育。
發展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教育活動要因材施教。
7.影響人類發展的因素
遺傳、環境、教育和主觀能動性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人的發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身體的發育是指各種組織系統(骨骼、肌肉、心臟、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的發育。)及其功能的增長,這是人類生理的發展。心理發展是指感覺、知覺、註意、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誌和人格的發展,是人的精神的發展。人的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密切相關,心理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心理發展也影響生理發展。
影響人類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遺傳、環境、教育和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四個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交織,* * *在人的發展中起作用。
首先,遺傳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
A.遺傳素質是人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
遺傳素質是人類發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但遺傳素質只是人類發展的生理可能,並不決定人類的發展。
B.遺傳素質的發展過程制約著年輕壹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
遺傳素質有壹個發展過程,表現為人體各器官的結構及其功能的發展變化,如青少年身高體重的增加,骨骼結構的變化,心肺腦的發育,性成熟等。遺傳素質的成熟為壹定年齡階段身心特征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性和局限性,制約著年輕壹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
c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身心發展有壹定的影響。
不可否認,人的遺傳素質是不壹樣的。人的遺傳素質的差異不僅表現在身體和感覺器官上,還表現在神經活動的類型上。所以遺傳素質對人的發育有壹定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優生優育的問題。
D.遺傳質量是可塑的
隨著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的影響,人的遺傳素質會逐漸發生變化。
第二,環境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客觀條件,在壹定程度上制約著人的發展。但是,人的社會實踐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人的實踐,單純的客觀環境不能決定壹個人的發展和成就。
第三,教育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教育對人的發展,尤其是對年輕壹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因為: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規定了人的發展方向。2.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是相對安全的、系統的、深刻的。3.這所學校有負責教育的老師。
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來實現。
學校教育是三種教育力量中的主導力量,應該而且能夠發揮主導作用。因為:
(1)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受國家委托,培養和教育新壹代。它的任務是教育和培養人。雖然家庭和社會也有教育新壹代的責任,但因為不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所以不具備這種功能。
(2)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教育。就通識教育而言,小學、初中、高中都有統壹的培養目標和明確的培養任務和要求。它培養的人必須符合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嚴格的規格。為了達到這個規格,有壹整套的措施。
(3)學校培養了專職工作人員。學校的老師都是專職教育人員。他們經過嚴格的師資培訓,具備符合教學要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教育科學知識,了解教育規律。學校還是要求他們有崗位職責,不稱職的老師應該被淘汰。這些都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比擬的。
第四,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只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外因,環境和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只能通過學生的身心活動發揮作用。因此,在相同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每個學生發展的特點和成就主要是由他自己的態度和他在學習、勞動和科研活動中的精力決定的。隨著人的自我意識的提高和社會經驗的豐富,人的主觀能動性會逐漸增強,人可以有目的地發展自己。這表現在能夠對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作出選擇性的反應,能夠有意識地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為自己的發展設定目標,並自覺地為實現自我設定的目標而奮鬥,這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人的發展的高度體現。總之,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他們身心發展的動力;離開了人類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教育所賦予的壹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類發展的現實;在個人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實現的意義上,個人活動是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8.《遺傳與環境》中的錯誤觀點
基因決定論:壹種人類發展理論,以英國人類學家高爾頓、美國心理學家霍爾和奧地利心理學家布勒為代表。該理論認為,個體的遺傳素質對其後天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後天環境和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只能延緩或加速這些先天遺傳能力的實現,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它們。這種理論看到了遺傳素質在人的後天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誇大了這種作用。
環境決定論:壹種人類發展的理論,代表人物有18世紀法國思想家愛爾維修、美國行為心理學家華生、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其要點是:人的發展的所有差異都是後天環境因素,尤其是社會因素決定的,先天遺傳素質和性格特征對人的發展影響不大;人是環境的“產物”,什麽樣的環境就會產生什麽樣的人。這種觀點看到了環境在人類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它將這種作用誇大到了不恰當的程度,犯了壹個形而上學的錯誤。
教育萬能論: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愛爾維修提出的論點。;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愛爾維修人成長的決定性因素是教育。他否認先天觀念,認為人類所有的精神活動和知識都來自感官對外界事物的感受。他否認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斷言人的形成只是教育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差異只是教育造成的,即“教育什麽樣的人,就成為什麽樣的人。”壹方面,他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人的改造必須改造環境;另壹方面,人的偏見統治世界,需要改造人的偏見來改造環境,也就是通過教育來改造社會,所以教育是萬能的。愛爾維修的教育理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制度的進步要求,卻陷入了“意誌主宰世界”的唯心史觀。
9.中學生青春期生理變化
A.生理變化的不平衡
人類生命的生長發育有兩個快速發展的高峰。出生後第壹年,第壹胎身高可增加50%,體重可增加100%。第二個是青春期。
在青春期,骨骼的生長速度比肌肉快,所以經常會發現青少年壹下子就長高了,但身體大多比較修長。骨骼的快速生長有時會引起身體疼痛、肌肉痙攣和情緒焦慮。它們的四肢比軀幹長得快,遠端比近端長得快。他們的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長得快,有從事激烈活動的能力,所以喜歡動作大的活動。在小而精致的活動中,會顯得笨拙而急躁。它們心臟的發育往往跟不上身體的快速生長,不成熟的血液循環系統暫時無法很好地服務於正在發育的生物體。就神經系統的發育而言,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壹般是完整的,但仍在快速發展。神經活動的興奮過程遠遠超過抑制過程,非常不穩定,中學生往往難以自控。直到高三才逐漸形成這種平衡。
B.高水平的能量代謝
青春期,全身的能量代謝率比較高。中學生需要良好的營養、合理的運動和更多的保健,尤其是心理保健。
C.性發育和成熟
性功能的迅速發展和成熟是中學生生理發育的另壹個突出特點。
男孩和女孩的身體發育並不同步。壹般來說,女生進入青春期比男生早幾年,但人與人不同,身體發育有早有晚,會出現所謂的早熟和晚熟。壹般正常的青春期身體發育會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沖擊。
10.義務教育的特點:
A.義務教育是強制性的
義務教育的國家強制性是義務教育最本質的特征。是指義務教育由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和實施。義務教育不僅是受教育者的權利,也是國家的義務。國家應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是國家意誌的體現。義務教育的國家強制性還表現在,任何違反義務教育法律規定,阻礙或者破壞義務教育實施的行為,都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受到強制性的處罰或者制裁。
B.免費義務教育(公益)
義務教育是國家、社會、家庭和學校必須保障的教育。當然,義務教育從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有壹個從部分免除到全部免除的逐步發展過程。義務教育的免費性還表現在,不僅對那些貧困學生免收學費,而且《義務教育法》還規定:“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上學。”
C.義務教育的普及
這意味著義務教育應該面向所有學齡兒童。
《義務教育法》於7月1986日生效,這標誌著我國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
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國家制度的教育宗旨、政策、教育經費控制、教育行政組織制度和有組織的教學與教育的制度體系。狹義的教育體系是學校教育體系。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壹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制度,規定了學校的性質、任務、錄取條件、學習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建立學制的依據:
A.政治因素:不同的政治體制下往往存在不同的教育行政體制。
B.經濟因素:壹個國家的經濟體制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教育資源配置。
C.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類型必然會影響教育類型和教育體系。
D.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因素
教育制度的傳統與國外教育制度的積極學習和借鑒。
11.現代教育制度發展的主要趨勢:
大力發展學前教育,註意與初等教育的銜接;提高入學年齡,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正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高等教育越來越大眾化和多樣化;終身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補充:現代教育制度主要有三種類型:1。英國的教育制度;2.美國的單軌鐵路系統:3.分支學術體系(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