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構建市場經濟的主體,是解決就業壓力、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中小企業的產品質量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對此,從標準化、質量檢驗、計量檢驗、特種設備使用、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對部分中小企業的質量管理現狀進行調查和探討,探討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下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中小企業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歡迎閱讀。
壹,中小企業質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質量管理能力滯後。
中小企業大多由家庭小作坊改造而成,其管理經歷了壹個從不規範到規範,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質量管理在許多企業中還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對產品質量的控制還處於初級階段。比如壹些中小企業對原材料沒有自檢能力,只能依靠供應商的“質檢單”。至於原材料是否與附件《質檢單》壹致,根本無法核實。對於第三方的公正檢驗,企業認為耗時耗力,增加了成本。導致產品合格率低,不僅增加了成本,也降低了市場競爭力。
2.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
企業為了創造利潤而經營,無可厚非。但有些企業沒有檢驗室和檢驗人員,有檢驗室的企業不開展檢驗工作,不能保證出廠的產品是合格產品。個別企業為了及時供貨,讓客戶滿意,隨意放行有缺陷甚至不合格的產品,說明個別中小企業對質量問題缺乏認識。“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在壹些企業只是壹句空話。企業主受自身思想文化和社會環境影響嚴重,只註重眼前利益。質量管理意識淡薄,直接導致質量降低利潤下降的惡性循環。
3、質量管理意識落後。
從具體情況看,大多數中小企業都有內部檢驗室,配備了必要的檢測設備,但很多設備利用率極低,大部分處於“冬眠”狀態。購買設備是為了滿足認證和考核的需要,壹旦過了關就束之高閣。很多企業都暴露出壹個想法:“每批產品都要自檢,各種記錄都要保存好。這些都是大企業的事情。不如把這些精力投入到生產線上,見效快。”中小企業由於多為個體私營企業,具有決策靈活、市場反應迅速的優勢,但其負面效應是盲目迎合市場卻因缺乏約束而忽視內部質量管理。很多企業形式主義嚴重。例如,個別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的目的是為了招標銷售,提高知名度。然而,在質量管理上並沒有按照ISO9000標準實施,這使其陷入了“青蛙效應”的負面陷阱。質量方針、質量目標、質量策劃、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質量管理的關鍵點沒有控制好,不僅浪費了資金,也失去了企業的誠信和把握市場的機會。
4.質量標準存在誤區。
很多企業認為客戶需求就是標準,再好的產品沒人買,也是廢品。這種觀點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市場的巨大影響力,但是混淆了市場需求和質量標準的概念。片面認為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不能執行產品標準,造成“生產無標準”的局面。壹些中小企業總是跟風,簡單重復模仿,缺乏創新。還有壹些小規模的生產企業,通過買樣拆解來組織生產,技術含量極低,受市場沖擊很大。缺乏標準的自主創新。更有甚者,壹些企業主對什麽是標準壹知半解,對標準的執行更是壹頭霧水,不認同非標準生產。
二,中小企業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品控能力差,無法實施有效管理。
突出的表現就是質量觀念淡薄,認識不全面,以為低成本、快產出就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產量第壹,質量第二,質量管理淺,質量水平低,質量缺陷靠簡單的退換貨解決。此外,部分中小企業員工文化基礎差、素質低,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直接導致質量管理渠道不暢,造成“中梗阻”和管理失靈。
2、未能建立有效的質量管理和保證體系。
所謂質量管理體系,是指在企業內部建立的系統的質量活動,是保證產品質量或質量目標所必需的。它根據企業的特點組合了幾個系統要素,從設計、生產、檢驗、銷售、使用全過程強化質量管理活動,並使之制度化、規範化,成為企業內部質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動程序。它是企業為生產符合合同要求和質量監督認證要求的產品而建立的質量體系。
有些企業的產品比較簡單,直接用設計圖紙來組織生產。技術含量低,沒有質量管理控制記錄,質量控制簡單。此外,企業主對質量體系理解的巨大差異也是體系無法運行的重要原因。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質量培訓和指導迫在眉睫。
3.自檢能力差,硬件投入嚴重不足。
很多企業無法實現自檢是因為沒有檢測或實驗設備,或者設備的量程或精度達不到檢測和實驗的要求,這無疑是質量管理的軟肋。更重要的是,企業采用低標準產品,不能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來提升產品質量。即使是擁有檢驗檢測設備、采用相對較高標準的企業,也非常嚴重地忽視了檢驗檢測對產品質量的影響,使得設備和標準成為“強門面”的“擺設”。即使檢查也多少受限於外觀和尺寸,甚至檢查和測試設備也無法正確操作。再者,我們只重視工廠控制,忽視過程控制。往往壹個工序的缺陷沒有及時發現,導致整個產品報廢,反而大大增加了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的思路和對策
1,提高質量意識,加強指導和培訓。
首先,企業作為產品質量的第壹責任人,必須保證進廠原材料符合標準,生產加工符合法律法規和各項技術規範的要求,進入市場的產品必須100%合格,符合標準,符合安全要求。企業應該對產品生產鏈要求更嚴格的標準和更負責的態度,生產出能讓大家放心的產品。這既是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第二,質量管理需要良好的環境支持。沒有人能相信壹個不註重質量、生產設備落後的企業能生產出好產品。建立強有力的責任管理機制,普遍提高員工素質,是質量管理的堅實基礎。
第三,重視訓練至關重要。對員工進行及時、有針對性的培訓,把培訓當成員工的福利而不是負擔。提高生產技能和質量意識,質量觀念深入人心。制定系統全面的培訓計劃,對不同階段的員工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循序漸進,有的放矢,解決中小企業員工素質不高的問題。
2、加強企業標準化管理。
“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針對目前壹些中小企業對標準化工作的模糊認識,加強指導,真正發揮標準作為規則的作用,通過制定、發布、實施標準的“標準化”過程,提高產品、過程和服務的適用性。
“得標者得天下”,把企業標準化作為企業管理的基礎工作,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只有掌握了標準的話語權,才能占據先機,贏得先機,有利於立於不敗之地。壹是積極制定企業標準化戰略,規劃未來參與國家和國際標準化活動的發展重點,為企業參與國家和國際標準化活動發揮引領作用。二是積極爭奪“話語權”,積極開展參與標準尤其是區域產品標準的制定,掌握該領域地方、行業乃至國家標準制定的主導權。三是積極開展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標準化工作與技術開發的有機結合,培養標準化領軍人才,提高我市標準化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
3、結合實際,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質量管理體系。
企業質量管理的關鍵壹是責任感,二是要有可行的質量管理體系。卓越績效管理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作為壹種科學有效的質量管理方法,在實踐中被證明是先進的,但在實施中卻良莠不齊。甚至流於形式,“兩層皮”。這不僅不能提高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還會成為壹種負擔。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開展質量管理活動,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質量管理體系,而不是盲目模仿別人的管理模式。只有建立符合自身情況的質量管理模式,才能為我所用,從大量的質量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從質量的提高中獲得收益。
鼓勵已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中小企業按照體系要求積極開展工作,嚴格執行各項程序,實現持續改進。對於那些沒有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中小企業,要積極引導他們參照成功的模式建立自己的管理體系。將質量管理融入企業的整體管理中,並與其他管理手段有機結合,以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高效性和有效性。沒有能力通過卓越績效管理和ISO9000認證的不必強求,簡單、實用、實用即可。如:推行“5S管理”,開展“QC小組活動”,引導和鼓勵員工增強責任感,全員參與質量管理。質量管理和質量改進永無止境。這是壹個旅程,而不是目的地。運用PDCA循環(計劃、執行、檢查和處理)改進產品質量和管理方法,形成改進和提高的良性循環。
4、嚴格過程控制,努力提高質量保證能力。
在質量管理中,檢驗是基礎,過程控制是核心,產品標識是窗口。過程控制貫穿於生產和技術的全過程,包括產品設計過程控制、制造過程控制和使用過程控制。其中制造過程是產品形成的直接過程,對於大多數沒有設計能力的中小企業來說非常重要。產品是否合格,直接取決於生產過程的有效控制,必須做到“三不放過”,即造成產品不合格的責任人沒有得到處理;不合格原因分析不明確;未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
此外,原材料和外購件的質量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建立壹套完整的自檢和委托檢驗體系,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憑關系進貨,憑經驗判斷的做法。只有科學的檢驗和判斷,才能避免人為失誤帶來的風險;只有這樣,產品才能通過工廠。同時,要規範產品標識,因為產品標識是企業向社會表達產品信息的基本載體;它是企業公開承諾安全責任的壹種形式;是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是消費者了解產品信息的有效途徑;是消費者知情權的重要體現。
5、成立行業協會,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近年來,各地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產品種類繁多,特色產品形成了區域性、行業性和規模化生產。因此,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具有決定性作用。壹是提前提示,從企業成立之初,就將質量管理相關信息以“提示卡”的形式壹次性告知,讓企業心中有數;二是通過“承諾書”、“質量記錄”等形式督促企業的質量活動;第三,事後監管,通過督察員、協管員、信息員的共同努力,全面控制企業行為。針對小作坊小、散、亂的特點,集中統壹管理,建立質量放心園區,全程管控,發揮部門監管和行業自律的合力。
6.加強宏觀管理,建立靈活便捷的質量控制平臺。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尤其是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很多大企業相繼被掀翻,中小企業面臨的處境可想而知。為了改變中小企業在質量競爭中的被動局面,筆者認為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必須承擔起信息交流、微觀檢測和宏觀監管三大職能。
首先,以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為切入點,搭建資源共享的信息交流平臺。建立生產流通領域的通用信息平臺,包括設計、制造、使用反饋,有專人收集、匯總、匯總、分析質量信息,並分門別類與各行業子平臺對接,讓全國乃至全球的質量信息都能被所有企業共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質量管理整體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加強微觀質量的宏觀管理。發揮質監部門檢驗檢測資源優勢,普及進貨檢驗、環節控制、出廠檢驗和型式試驗,采取靈活形式服務社會和企業。還可以鼓勵企業在質監部門的指導下相互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和回報。
第三,科學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壹是及時發布質量信息和監測預警,提前變回測為技術服務;二是開展質量調查和競爭力指數評價,撰寫質量狀況白皮書,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參考;第三,進壹步推廣實施“3+2”監管模式,即事前、事中、事後“3”監管。“2”的意思是:嚴格控制原輔料;嚴格抽查和處置不合格產品。從而做到兢兢業業:抓“兩頭”,看“兩點”。即:原、輔料進廠檢驗;產品出廠前批檢合格;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各企業潛在風險點應確保“發現率”和“處置率”達到100%。同時加大打擊力度,嚴厲查處人為質量安全事件,維護有法律經驗者的權益。第四,建立和完善政府對質量管理的獎勵機制,對建立比較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取得較大進步和提高的,給予經濟獎勵、政策支持,特別是榮譽鼓勵。“發展是硬道理”我們別無選擇,否則,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改革深化和市場競爭,壹些中小企業將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