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文化的發源地——老、莊故裏都在河南。河南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道教創始人老莊的故鄉都在河南。《史記·老子列傳》說:“老子生於楚庫縣李湘曲仁裏。他姓李,名兒。”《吉傑》引用《地理》說:“Ku縣屬陳國。”苦縣歸陳,這是正確的。太史公記載的“楚Ku郡”是根據西漢人的地理觀念寫成的,正如他在《貨殖傳》中記載“東楚”、“西楚”、“南楚”壹樣。春秋時期,陳國壹度被楚國所滅,隨即回歸中國,仍然是壹個獨立的諸侯國。老子應該是陳果古縣人。陳地區在今天河南省淮陽縣。陳的縣在元朝以後並入,所以老子是河南人。老子的故鄉春秋時叫項,漢晉時叫庫縣。北魏至隋朝,古縣改名為固陽。到了唐代,固陽改名為鎮遠和原憲。到了宋代,鎮遠改名為衛鎮,與鹿邑縣相鄰。元初北方水災,衛鎮戶少,並入陸毅。如今鹿邑縣城東有老子廟,又稱太清宮。歷代建有紫極、廣陵、太清宮三宮供奉老子。紫極宮在元末被韓林兒摧毀,裏面有壹尊老子的石像。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鹿邑縣誌》中說:“太清宮,縣城東十裏,是老子出生之地。”
與老子齊名的另壹位道家創始人莊子也是河南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莊子是蒙古人,名周。周嘗是漆園官,與梁、同時代。他什麽都學嗎?不過應該歸功於老子的話。”《史記》引用《史記》說:“孟縣屬梁國”。劉向《別錄》雲:“宋亦愚也。”《正義》還引用郭的《旁白》說:“孟縣也是莊周之鄉。”孟在哪裏?《國名記》中“孟”說:“孟,澤也,生於莊子,曾在漆園為官,今入城。”《水經註》也說:“莊子生於蒙古,亦考城人。”1954年,考城、蘭豐兩縣合並為蘭考縣。1956年,考城東南部的順河、老延吉、北關、初廟等鄉劃為民權縣,而蒙正位於考城東南部,與順河等鄉劃為民權縣。所以莊周的老家在河南省民權縣順河鄉青蓮寺村。青蓮寺村有莊周胡同和莊子井。井深數十尺,井壁堅如磐石,輕如墨玉,井水清澈甘甜。傳說這裏是莊周煉丹打水的地方。在莊周的家鄉李楠唐莊村有壹座古墓。墓前立有碑,碑文寫道,“莊周墓”是乾隆五十四年彜族人所立。總之,莊子和老子壹樣,都是河南人。
老子和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西漢初期,黃老思想是漢朝的統治思想,黃老道教由此而來。後來,老子也被尊為道教的創始人——泰山老先生。唐朝皇帝,姓李,嫁給了老子,老子被尊為軒轅聖人。宋真宗提倡道教,到鹿邑縣朝拜,並將鹿邑縣改為歸真縣。
老子和莊子都主張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堅決反對戰爭和禮儀,要求貧富平等,人人平等。老莊要求平等的社會理想在民間影響很大。自東漢末年,張玲、張魯以“五米豆刀”、張角以“太平刀”發動農民起義以來,歷代農民戰爭往往打出“主持公道,替天行道”的旗號,號召民眾以道教反抗。道家的平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利益。
道教在中國歷史上影響之大、範圍之廣,僅次於儒家。每當壹場大戰剛結束,統治階級總是把黃老思想的“無為”政策作為國策,讓民生休養生息。比如戰國時期激烈的兼並戰爭,秦末的農民戰爭,楚漢戰爭之後,人民極度貧困。西漢初年的統治者為了恢復生產,采用黃老之術進行統治。再比如南北朝以後的唐朝統治者,五代戰爭以後的北宋統治者,都是用黃老的思想治國。
(2)河南道教是世外桃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神仙方術和道家思想的結合,以《道德經》和《太平經》為主經。它的理想是修仙。他們選擇風景秀麗的名山作為修行的地方,被稱為洞天之地。據《道藏》記載,道教有“十洞”、“三十六洞”、“七十二福地”。今天,吳王、嵩山、桐柏和北邙是河南主要的道教洞穴。
吳王山道教訓練場,位於河南省濟源縣西北四十五公裏處,是“十大石窟”之首。據說是上天派神仙來統治的地方。主峰天壇海拔1700多米,有軒轅帝祈天祈雨的祭壇。天壇山北有壹座山峰,靈山山腰有壹個天然洞穴,稱為“吳王山”。山洞高大寬敞,洞內壹孔,四面通光,七孔。傳說此洞與天目洞相連。陽臺宮建於明代,也是壹座道觀,現存建築有三清殿、黃愚亭等。離宮二陽臺五公裏處有應恩宮,是初唐時魏紫宮道士為迎接皇帝而建。靈山還有很多道教遺跡,如軒轅廟、虛皇廟、真君廟、八仙臺、八仙寺、天門、南北天門等。相傳,司馬成鎮、於震公主、孫思邈、呂洞賓、賀蘭岐鎮、晉代丘處機、馬丹陽、郝大通、劉處玄等都曾在此修行。
嵩山道教訓練場,位於河南省登封縣西北部,是道教“三十六小窟”之六。“雲起的七個標誌”說:“三十六洞在名山之中,...第六中嶽嵩山洞,長三千裏,名曰司馬東田。”北魏著名道士寇在廬山出家七年,創立了北道,與廬山道士陸的南道相對。潘,唐代道士,出家二十余年。
桐柏山道教訓練場,位於河南省桐柏縣西南15公裏處,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四十四處。桐柏山,古稱拓跋山,有玉女峰、臥龍峰、翠微峰、蓮花峰,淮水發源於此。相傳西漢時張亮曾在此行醫。
北邙山道教訓練場,位於洛陽城北五公裏處,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七十處。相傳老子曾在此山煉丹。
(3)道觀和中嶽觀。道觀是道士供養祖先、修行、傳道的地方。河南有四五百座道觀。著名的有陸毅的太清宮、洛陽的上清宮、濟源的陽臺宮、南陽的玄妙寺和開封的延慶寺。此外,登封中嶽寺、濟源濟都寺、桐柏懷都寺等祭祀山川的寺廟也是道觀。這些道觀是嵩山中嶽寺中最古老最有名的。嵩山古稱中嶽。它由太師山和少師山組成,位於登封縣北部。先秦時期,嵩山上建有神龕供奉祭品。《山海經·中山經》雲:“小室、祠堂為獄具,嬰兒幸。”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登上嵩山,在太師建祠堂,建萬歲宮。東漢皇帝安帝在太史廟前建了壹座石亭。北魏時,太史廟稱“宋越天王廟”,太史山供奉的廟改為道觀,移至山頂。唐代,武則天登上嵩山,將“中嶽”改名為“沈約”。嵩山所在的縣叫登封縣,天上的王叫“天上的黃帝”,天上的公主叫“天上的黃皇後”唐玄宗年間,中嶽殿遷至山下。北宋時,改“沈約”為“中嶽”。
現在的中嶽殿南北長650米,東西寬166米,總面積10多萬平方米。中嶽廟往南500米,有壹座漢代修建的皇宮。在嵩山,漢代三大墓葬(太史閣、少師闕門和齊木塔)中,太史閣是最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中嶽廟的大門也叫天中閣。天中閣有壹個帶天的鎮坊,因嶽神是土神,土配天而得名。還有壹個小亭子叫董超亭。經過天中亭、崇聖門、華門,可以看到四個土梯田。土臺上原有的廟宇分別象征著東嶽殿、南嶽殿、西嶽殿、北嶽殿,稱為四嶽殿。四嶽加中嶽,* * *就是五嶽,意思是“五行皆有”。四嶽的廟臺建制在五嶽中獨樹壹幟。四月寺的平臺朝北,穿過季峻門,就是中嶽殿,中嶽殿的主殿,供奉著天上的君王雕像。大殿後面是天帝和他的配偶田休息的寢殿。裏面有壹尊睡在裏面的天王泥塑像,還有壹位穿著便服坐在長沙發旁的天庭公主。人們稱之為“睡爺爺坐奶奶”。中嶽寺內種植有漢代至清代的古柏200余株,是全國五嶽中保存最完好、古柏數量最多的寺廟。中嶽殿附近還有神州宮、蕭樓宮、乾隆宮、祖師宮、火神宮等。
中嶽廟是壹座以崇山峻嶺為主的道觀。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道教廟會。廟會,又稱廟會。河南的小廟會逐漸消失,只剩下幾個大廟會。
淮陽太昊陵廟會位於淮陽縣城以北四公裏處。相傳淮陽是“太昊之市”。太昊是原始社會東夷部落的首領,死後葬於此。同時,淮陽被認為是傅的都城,傅是中國傳說中的“黃三”之壹。淮陽廟會的意義是祭祀祖先傅,在太昊陵周圍舉行。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持續壹個月。廟會是什麽時候開始的,無從考證。每年廟會期間,都有壹些人自動聯合起來,幾十個人結婚壹段時間,推壹個人當會頭,剩下的叫齋公,然後帶著供品和香火壹起到會祭祖。根據傳統,進入香火的人都想買壹個名為“泥狗”的泥娃娃,娃娃的樣式是古拙,反映了人類繁衍的情況。廟會上還有唱戲、打龍燈、踩高蹺、劃旱船等活動,非常熱鬧。太昊陵廟會占地很大。江蘇曹縣、山東和縣,安徽界首、臨泉、太和,河南信陽、洛陽、開封等地的人都來這裏參加廟會,進行農貿。近年來,北京等地的文史藝術專家學者紛紛來此采風。
丘福山廟會位於浚縣東南壹公裏處的丘福。這裏有許多佛教和道教的建築。丘福每年有兩次廟會。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至三十,稱為正月廟會;七月十五日至三十日稱為七月廟會。正月廟會始於明朝萬歷八年(1580),七月廟會始於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每年在廟會上,朝聖者從四面八方來到丘福畢夏宮朝聖。每個人胸前佩戴紅繩,手持棗包子,焚香祭品。他們在大樹和落基山上系上紅繩,祈求保佑,消除災難。道士列隊行進表演飛鈸。此外,還有打龍燈、旱船等活動,同時進行民間貿易。丘福山的廟會規模也很大,最多時有30萬人,最少時也有10多萬人。
登封中嶽廟會登封中嶽廟會始於宋代以前,每年三月、十月舉行,為期十天。廟會期間,香客進香祈福,道士做道場。(見河南省誌和宗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