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德男女生價值觀區別

中德男女生價值觀區別

壹、中德兩國青少年價值觀的比較

1、兩國青少年基本人生態度之比較

(1)金錢觀

德國青少年重視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對財富和權力態度淡然。1992年,《德國青年》進行的調查中,當問及人生什麽最重要時。答案集中在“世界和平”、“個人和諧”和“真摯的友誼”上。而“社會權力”、“權威”、“遵循傳統”和“財富”被認為是最不重要的。

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裴娣娜教授為首的課題組最近對我國青少年價值觀的發展特點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調查樣本取自北京市城、郊區不同類型學校和多樣化家庭背景的3728名中學生。結果表明,在中國中學生的心目中,金錢雖重要但並沒有占據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誼。84.9%的中學生完全或比較同意“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81.4%的中學生完全或比較同意“金錢是對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應有的回報”;但同時,他們並沒有以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大小的指標。約3/4的學生不同意“錢越多,人生價值就越大”的觀點。該課題組還專門設計了壹道這樣的問題:妳認為在人的壹生中,以下什麽最重要?(選擇三項並按重要程度排序)金錢、社會地位、名譽、友誼、愛情、知識、健康、權力、家庭、事業、其他。結果排第壹位比例最高的是健康,為34.4%。排第二、三位比例最高的都是友誼,分別為20-3%和18.2%。金錢在三個排位中的位置都處在中後。

由此看來,中德兩國青少年都不認為金錢是人生最重要的。德國青少年甚至認為金錢是人生最不重要的,而中國青少年認為金錢的重要程度高於德國青少年。

(2)政治觀

德國青少年對政治的傾向性和參與性不高。1984年,《德國青年》的調查中,45%的青少年表示“對政治沒有興趣”。1992年,同樣的調查中,67%的青少年對政府不滿,認為“政府沒有為青年人做足夠的事”,政府應當保證有更多的學徒和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的教育資金和文化投資,建立更完善的學校系統。

在對中國青少年的調查中.半數中學生表示不願從政,對社會上編織關系網表現很無奈。在回答“如果將來有可能,您是否願意從政?”這個問題時。46.8%的中學生表示願意,5313%的中學生表示不願意。不願意的比例高於願意的。對社會上講人情、拉關系的現象,49.5%的中學生認為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和必然現象”.40.0%的中學生認為“雖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編織關系網”,只有10.4%的中學生認為是“不正常的人際關系”。

很顯然.中德兩國青少年都不熱衷於從政,但是中國青少年又因受到社會大環境的不良影響,表現出適應、順從不良社會環境的傾向。

(3)獨立自主的要求

在人生期待的問題上,1992年《德國青年》的調查顯示.30%的被調查者希望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62%的人希望自己的人生能獨立自主。54%的人表示他們明確自己的人生需要什麽。23%的人認為他們未來的人生會比現在有所提高。而1993年在壹次對1000名14~27歲的德國青少年的調查中,95%的西德青少年和83%的東德青少年都表示“我對自己的人生是滿意的”,70%以上的人則對社會的未來充滿信心。總體說來。德國青少年對自己的人生持有己見,追求獨立自主,並對人生充滿信心。

中國青少年在順從與獨立、統壹與個性上,獨立自主的願望非常強烈。以裴娣娜教授為首的課題組的調查表明,在有關自己的問題的決策上,渴望“父母做主”的學生僅占1.0%,高達71.4%的學生希望在“向父母征求意見後自己做主”;在處理自己的問題時,如果與父母意見不壹致,只有4.2%的學生會“直接聽從父母的意見”。可見,在中學生的觀念上,獨立自主的願望非常強烈。在統壹和個性的關系上,現在的中學生比較認同個性。90.2%的中學生認為個性觀念非常或比較重要,75.2%的中學生贊同“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在乎別人怎麽議論”的觀點。但是,中國青少年對人生的滿意程度並沒有德國青少年表現得那樣樂觀。

由此可見,中德兩國青少年對獨立自主的願望都很強烈,並且都認同個性,這也是當今全球青少年價值觀呈現的趨勢。中國青少年在這方面的要求尤其強烈,可能正因缺乏使然。德國青少年似乎已經超越了這壹層面,他們對現狀表示滿意,並希望憑著自己的主宰能有壹個更美好的人生。

2.兩國青少年的學習動機和對學校學習的態度之比較

(1)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激發個人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有的學習活動,並導致行為朝向壹定的學習目標的壹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學習動機雖然是內在的,它的產生卻是以外在的誘因和內在的內驅力為條件的。由內部心理因素轉化而來的學習動機稱為內部學習動機,而由外部客觀條件激發而來的稱為外部學習動機。學生個人的人生目標、價值觀、好奇心、興趣、好勝心等屬於內部學習動機,而學校、家長、老師、同伴和社會等對學生的期待屬於外部學習動機。外部學習動機短暫、影響小,而內部學習動機長久、影響大。

1992年《德國青年》的調查中,50%的青少年表示不會因困難和阻礙而影響自己的學業,壹半以上的青少年表示他們會竭盡全力爭取最好的成績。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整體水平較高。

在我國,以孫雲曉為首的“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課題組曾對中國青少年的學習動機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孩子們對自己“為什麽努力學習”做出解釋時.選擇“將來為社會造福”的占46.5%;“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的占19.8%;“為將來有個好工作”的占12.6%;“喜歡讀書”的僅占7.8%。這個結果表明,相當多的中國少年兒童把個人的學習同為社會服務,實現個人理想聯系起來,外部學習動機整體水平比較高,但是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1996年,“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結果表明,60%以上的獨生子女缺乏認知需要。這兩組數據表明了壹個***同的結果:相當多的中國青少年沒有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到讀書的樂趣,許多孩子是在苦學狀態下完成自己的學業的,他們缺乏學習的內驅力。在這壹點上,德國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更占優勢。

(2)對學校學習的態度之比較

大多數德國青少年都喜歡並滿意學校裏的學習,樂於在學校學習。他們認為,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對未來的職業是至關重要的。而據孫雲曉課題組的研究結果,51.4%的中國初中生和72.5%的高中生認為在學校學習的有些知識沒用,他們對在校學到的知識的有用性提出了質疑。在這壹問題上,學生與家長具有壹致性,17%的初中生家長和26.6%的高中生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不是很有用。顯然,中德兩國青少年對學校學習的態度存在較大差異,中國青少年不像德國青少年那樣喜歡學校學習。德國青少年無論男孩還是女孩最喜歡的學科都是體育。其次,德國男生喜歡數學和地理,而女孩偏愛語文和生物。中國初中生喜歡數學、外語和體育,高中生最喜歡的科目是外語、計算機和數學。看來,數學和體育都是兩國學生喜歡的科目。

3.兩國青少年職業生涯規劃之比較

教育和職業之間的關系可用兩個維度來表征:透明度和滲透度。透明度指的是學生為獲取某種職業的資格而有針對性地選擇學校課程的容易程度。換句話說,職業資格認定的要求越正規越具體,則透明度越高。滲透度指的是壹旦為獲得某種職業的認證而有計劃接受某類學校課程後再改行的容易程度。改行越容易,則滲透度越高。這兩個維度通常是呈反比的。職業的要求越具體,學生也就越容易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即透明度越高,但若想獲得所有的職業認證資格也越難,即滲透度越低。

德國的教育/職業系統以高透明度低滲透度而著稱,它的學徒制和職業培訓系統相當完善和嚴密。舉例來說,壹個德國學生想成為電子工程師,他在學校接受相應的教育培訓後獲取電子工程師的職業資格並不難,但若他再想從事電子工程師以外的職業就很難,因為這意味著他要再接受另壹種職業所需要的系統培訓。相比之下,我國的教育/職業系統卻有低透明度高滲透度的傾向。學生所受教育與將來的職業種類關聯並不是很大,接受同類教育的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可能會千差萬別。另外,改行在中國也是很尋常的事。

不同的教育/職業系統決定了中德兩國不同的學制,由此也決定了兩國青少年在職業抉擇上的態度的差異。德國的孩子在接受完基礎教育(四年制)後,學校會在尊重孩子及家長的選擇的前提下,根據他們的稟賦和能力將他們分軌至各類中學。德國的中學有四類:主體中學、實科中學、完全中學和綜合中學。學生被納入到某類中學後,就會得到該類教育系統的保護,被鼓勵在該類中發展。由於德國教育/職業系統高度的結構化和認證化,德國青少年很早就會有強烈的職業抉擇意識並能堅守信念。大多數德國青少年都有具體的職業意向和計劃。他們會依據自己的決定來選擇不同類別的中等教育。

而在我國,考入高等學府幾乎成為每個青少年的學習目標。盡管我國近年來也大力提倡職業教育,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職業教育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事實上也是如此。這樣的結果就是,中國青少年不願或許也不敢去正視並發掘自身的潛質,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也就沒有明確的意識,都是擠在通往大學的壹條路上。即使進入高等學校後,很多學生還是不能明確地計劃未來的職業。

二、在比較中反思

青少年的價值觀的形成與壹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有著直接的關系。比較兩國青少年的價值觀是為了更好地來了解、反思和改善中國的教育制度。

1.中國的學校制度基於“擇優錄取”,學生評價標準過於單壹。這樣的體制下,中國青少年的成就感往往只依賴於考試的好壞,導致中國學生的人生觀不夠積極。而德國教育的“保護式流動”,鼓勵每個孩子發揮所長,他們的生活態度也因此而積極樂觀。打破“高考言成敗”的傳統,創造多元的社會評價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塑造能勝任工作並且身心健康快樂的公民,這應當是中國教育改革的目標。

2.中國的教育強調集體和***性,其負面影響就是學生的潛質得不到發揮以致喪失個性。在求同的氛圍中,中國青少年不了解自己,不善於表達自己,難以把握自己的未來。在這壹點上,中德兩國青少年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了解自己是人生的關鍵,也是難題。了解自己需要具有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計劃自己的人生更是要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具有選擇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中國青少年在這方面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歸咎於我國的教育制度。尊重每個孩子的特點,發展每個孩子的優勢.培養具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是我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3.相當多的中國青少年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也就是說,許多中國學生可以把書讀得非常好,考試成績也十分優秀,但卻不壹定喜歡讀書。他們並沒有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到讀書的樂趣。學校的學習生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教育制度、教師、學校管理者,等等。改革現有的教育制度是根本,但是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從微觀層面上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身在其中的孩子樂學好學.也是解決中國學生學校學習狀態的關鍵。

4.中國青少年普遍對學校傳授的知識的有用性懷有質疑,這就反映了我國在課程設置和教科書編定上的不足。課程和教材過分強調學術性,偏離實際生活,使得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具有生命力,往往表現為呆滯的知識,造就了壹批“高分低能兒”。學生在校感覺枯燥,步入社會後又發現難以運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這不僅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導致青少年缺乏生存能力,更是對國家的發展不利。目前,我國在課程改革方面已付諸了大量的努力,但如何制定可操作的有效的方案應是我們的關切之重。

三、結語

通過比較我們明確了,為使我國青少年能有更加健康和積極的價值觀,在教育層面上付諸努力至關重要。但我們更要意識到:價值觀念是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因此,中德兩國青少年價值觀的差異根本在於各自的傳統文化和社會背景,而決不僅僅是不同的教育使然。這意味著改善青少年的價值觀更需要社會的改進和完善。

  • 上一篇:中國足球與歐美(南美)傳統強隊的歷史
  • 下一篇:中科朱槿的發明主要依靠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