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響深遠,其根源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編纂修訂的“六經”為其文化基礎,這種文化總的表現為:註重個人修養,註重道德力量,反對武力,註重與他人、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精神的超脫,以“仁”和“孝”為社會核心。同時更註重於自給自足的內向型文化,清朝時的閉關鎖國正是其體現。
而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礎都是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源頭則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受基督教影響深遠,看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註重實踐和探索,跟中國人喜歡對生命本源的哲學思考不同,他們更註重於對自然的探索和求證,從物質層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愛”為社會核心。同時具有開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開辟時對新大陸的侵略為代表。
二、中西方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異同
①科學觀
在科學方面,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新和探索精神,所以,盡管人類歷史上四大發明都是出自中國人之手,鄭和下西洋時,中國的造船技術是世界壹流的,但幾千人的船隊七下西洋,不過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與強大”,但是當麥哲倫的船隊環遊世界時, 當西方人使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藥入侵我們時,我們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邊再造壹處萬裏長城,思維的保守與守舊,缺乏創新和探險精神由此可見壹斑。
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於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發展。
②法制觀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禮,已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可見,在中國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補充,所以,中國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對法律的重視不是很夠。在對欲望的約束方面,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主張,即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控制和壓抑壹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講究克己復禮,這種結果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統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認為人的欲望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於社會和個人的規範,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於從屬的地位。
③民主觀
中國人註重精神的自由,雖然整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的歷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斷加強,是民主政治的徹底喪失,但從壹開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們就把民主政治放到壹個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認識和看待, 要求統治者愛民、親民,重視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著“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權神授,維護等級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於民,壹切的權利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壹種權力,所以,西方人對不能為民服務的政府,通過選票的方式可以給予否決或者改選。當然這中間可能也有許多問題,但無論認識水平上還是制度設計上,無疑都比我們要先進的多。
④人際交往
中國人看重人情方面的情誼,思考問題不會單純從壹個方面去考慮,而是喜歡整體、長遠去考慮,往往使壹件原本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而西方人可能相對想的比較簡單些,壹就是壹,二就是二,壹碼歸壹碼,處理問題爽快而有效率,也有利於形成正直的社會風氣。
⑤個人與集體的利益關系
相對於個人權益,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認為沒有國那有家,沒有家那有個人,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壹起,富於愛國和獻身精神,但也容易忽視個體利益,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經常委曲求全,犧牲自我,甚至付出慘重代價。
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三、關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感想
西方文化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 由於歷史淵源,風俗習慣,生存環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導致了中西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是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隨著全球壹體化的推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探討中西文化的總體差異,目的是促進中西經濟與文化交流,加強“地球村”的聯系,謀求***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