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老物件中的“舊時光”
走進南京醫科大學江寧校區圖書館二樓,上個世紀的目錄櫃、打字機、書桌的木椅、燈和電話、茶壺映入眼簾。這些承載著南醫大求學記憶的老物件,再現了80年代圖書館的借閱場景,無聲訴說著圖書館的歷史變遷。
現在當我們從圖書館借書時,我們會通過電腦進行搜索,而在過去,人們必須通過目錄櫃進行搜索。
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讀者服務部副主任陳靜告訴教務老師:“南京醫科大學建校以來,醫學類的專業書籍書目比較齊全,書目檢索方便。讀者或圖書管理員可以通過書目和書號快速找到那本書的位置。”
在20世紀40年代以後的記錄中,印刷逐漸取代了手寫。這臺英文打字機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當時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從“第壹”來看,南藝的敢為人先。
遇到這些老物件,重逢舊時光。我們接下來要看到的這些寶藏級的醫學文獻,道出了老壹輩南醫家的初心。
南京醫科大學建校初期的先行者邵祥義,突破了忽視防疫的傳統習慣的束縛,從1937到1939赴德國柏林大學衛生學院學習,毅然從醫學專業轉到公共衛生專業。回國後,邵香溢在江蘇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任教並任首任院長,積極籌備成立衛生系。
20世紀60年代初,邵香溢主編了我國高等院校第壹本衛生學通用教材,為我國公共衛生教學體系和預防醫學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館長陳勇告訴教務老師:“像大規模突發公共事件、傳染病,他建議分三種方式解決。第壹是控制傳染源,第二是切斷傳播途徑,第三是保護易感人群。這三個主要觀點是當年確立的,壹直指導著我們今天的防控思路。”
在圖書館五樓的藏書室裏,有很多南方醫生創造的第壹。
第壹部醫學史《中國醫學史》
第壹部《中國健康教育劇本集》描述了當時的健康教育現狀,制作了中國第壹部健康教育宣傳片。
中國人的第壹張“色盲地圖”
中國最早的細菌學專著《醫學細菌學》。
朱思明教授編寫了第壹代國產起搏器《心臟起搏技術》操作指南,他帶領組織攻關,研制了第三代起搏器。
第壹代國產心臟起搏器從65438到0978獲得首屆全國科學大會獎。
南京醫科大學校史館工作人員金迪告訴我們:“1964,南京醫科大學第壹附屬醫院心內科收治了壹名男性患者。由於心臟問題多次暈厥,在南京勝利電器廠工人的支持下,我院王以屯、馬等教授研制出第壹臺心臟起搏器。我們為病人安裝了起搏器後,隨訪了33個月,病人仍然存活。
從“手繪”看地圖集中的情感
1953年初出版的《寄生蟲學圖譜》是當時寄生蟲學教學和研究的第壹本有益參考。我們的祖先壹個個繪制的地圖集也體現了我們深厚的藝術功底。
陳勇說:“比如以蚊子為例,把各種各樣的蚊子做成標本,然後繪制成地圖,做成講義,再變成教材...幾百張圖片說明當時工作量很大,細致嚴謹,也是我們後輩學習的地方。”
這些經典著作代代更新,見證了醫學知識的傳承與發展。那麽,圖書館對於歷代南醫人來說,是壹種怎樣的存在呢?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吳冠靈說:“我們那時沒有教科書。後來有了課本,圖書館的利用率提高了,所以圖書館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王說:“我有經濟困難。圖書館裏有這麽多書,我可以看夠。我不需要買它們。”
千年醫學的脈搏代代相傳。張偉峰作為我國醫學史家陳邦憲的弟子,也專註於醫學史的研究。他從小就開始藏書,知識面很廣。他不僅精通中西醫學史,而且對自然科學史也非常熟悉。張老的家和圖書館幾十年來壹直無私地向全校師生開放,甚至南大、南醫大、北大的同道學者都來這裏尋找圖書資料。他教研究生的時候,經常留兩個班請學生到家裏讀書評書,走的時候每人帶幾本他需要借的書做參考。今年年初,南醫大在圖書館開辟了專門的地方,把他的壹些書原封不動地搬了過來。
陳靜說,“我們不壹定有特別老版本的書,它們也不夠完整。我們還對他的書進行了分類。除了醫學史,他還有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對我們學校的藏書是壹個很大的補充。”
更多精彩節目,請關註江蘇教育頻道周壹至周五每天21: 30播出的《江蘇教育報》欄目。
(
如果妳對自考/成考有任何疑問,不了解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了解自考/成考地方政策,點擊最下方咨詢先生官網,免費獲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