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明的形成時期大致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延續了兩千年。這壹時期,中國出現了許多區域性文明,如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長江流域的太湖文明等,其代表性考古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黃河流域有幹青文明、中原文明和海岱文明,其代表性考古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東北有燕山文明,代表性的考古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所有的區域文明都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是學術界所推崇的。但是後來,壹些文明中斷了,壹些文明走向了低潮。只有黃河文明像中流砥柱壹樣,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吸收和融合了地域文明的精華,向更高的層次發展。與上述考古文化相對應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和海岱的太昊、少昊。據文獻記載,他們的族群主要在黃河中下遊繁衍、生活和發展,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早期文明。這個時候的社會,民族林立,有城垛,農業生產社會化,手工業專業化,禮儀規範化。貧富兩極分化,階級出現,文化藝術迅速發展,此時的黃河文明正處於大交融的形成期,可以稱之為民族文明或中華文明的初級階段。
黃河文明的發展時期是其升華階段。從時代上看,主要是夏商周。此時的黃河文明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遊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的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中原河洛地區(以洛陽-登封線為核心)的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區壹般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處的內夾角大陸和外夾角大陸,以及黃河北岸的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河洛文化圈向西可延伸至關中,向東可達豫東。在河洛文化圈,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跡,還有夏商周三代的都城。考古發現,屬於該王朝的城市有河南鄭州市登封王成剛古城(原八路遺址)、鄭州市新密新寨古城、偃師市二裏頭城址、鄭州商城、洛陽市偃師相溝商城、安陽市殷墟商城、安陽市環北商城,以及陜西、洛陽發現的西周、東周都城遺址。夏商周時期的城市都在河洛地區。因此,河洛文化不僅是壹種地域文化,也是壹種延續兩千年左右的王度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載體。在這個歷史階段,出現了政權制度,有比較成熟的國家機構,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比較規範的文字。科技、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劃時代的青銅文化聞名中外。河洛文化周圍出現了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通過交流、吸收和融合,河洛文化被註入了活力,更加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在這壹時期,出現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中國最早的詩集《詩經》和富有哲理的《易經》。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流派也在河洛地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開創了中國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河洛文化豐富了黃河文明的內容,註入了新鮮血液。文明之光照亮了亞洲的東方,不僅遠遠落後於長城南北,而且在當時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黃河文明的鼎盛時期是進入封建帝制文明的歷史階段。從秦漢到北宋,河洛地區處於核心地位壹千多年。帝都文化推動民族科學文化大步前進。秦始皇統壹六國,廢除封建,立郡,同車同書,統壹計量。漢承秦制,進壹步規範、完善和普及了這壹偉大的文明創造。先秦時期的儒道思想,歷代都有繼承和發揚。漢學是漢代學者創立的壹個重要學派,歷史悠久,影響巨大。他們在經學方面的成就,壹直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宋代理學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國子監位於東漢都城洛陽(今河南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多人。曹魏、西晉以後,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出現了許多傑出人物。天文歷法、農學、地學、醫學、水利、機械、建築、冶煉、陶瓷、釀造、紡織、造紙、活字印刷等科技都創造了歷史奇跡;漢賦、唐詩、宋詞、書法、繪畫、雕塑等。都爬到了文化藝術的巔峰;後世流傳下來的各種史書浩如煙海,記錄了從古至今的朝代興亡和社會發展的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始於西漢的Xi,從東漢到隋唐始於洛陽。Xi和洛陽是當時對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國際大都市。因此,中國歷史上的漢唐文明享譽世界。這充分說明黃河文明確實發展到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個高度繁榮的黃河文明的核心,確實在河洛文化的範圍之內。
中華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其中心在中原,核心在河洛文化圈。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國都文化的延續性。黃河文明形成時期的五帝、民族時期,黃帝(今河南新鄭市)有熊,顓頊(今河南濮陽)有都地丘,杜堯有平陽(今山西臨汾),舜都(今山西永濟市)有普班。黃河文明發展時期,夏商周時期,夏都城分別為陽城(今河南省新鄭市)、楊寨(今河南省禹州市)、真贊(今河南省偃師市,即二裏頭)、老丘(今河南省開封市)、商都伯(今河南省商丘市)、伊(今河南省鄭州商城遺址)、殷。在黃河文明鼎盛的帝王時代,Xi安、洛陽和開封是西漢至北宋的都城。以上都城都在河洛文化圈,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影響很大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第二,根深蒂固的文化是河洛文化的另壹個特點,許多文明的源頭都在這壹帶。比如最早的國家就在這裏,近幾年開始的文明溯源工程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固鎮村、辛寨、王成剛也在這裏,被視為傳統文化源頭的河圖、洛書、易經等漢字也在這裏產生,即河南安陽殷墟的甲骨文。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中原地區大量人口向四面八方遷徙,甚至是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百家姓中,祖籍或根在中原的姓氏有70多個。現在的海外華人,尤其是海外華僑,自稱“河洛郎”,前來尋根祭祖。河洛地區成為文化尋根、姓氏尋根的聖地。第三,大壹統思想根深蒂固,形成傳統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容、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得到充分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壹統的民族基因。千百年來,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壹和強大,反對分裂,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壹優秀傳統,如今已經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
黃河的源頭是卡日曲,它發源於青海的巴彥喀拉山脈山麓,流經四川至東部的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從山東北部至渤海,全長5494公裏,是僅次於長江的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分為三段,上遊在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河口至呂蒙,是河南中遊;路萌下面是下遊。
在黃河的源頭,小河的北面有三條支流,稱為紮西,西面的支流稱為古宗列曲,西南面的支流是黃河的鄭源卡裏曲。三部曲合二為壹,向東流入星辰大海。這條從冰雪封山中湧出的河流,清澈見底,汩汩而活潑,像壹個貪玩的孩子,整日整夜地唱著歡快的歌;黃河上遊穿山越谷,起伏湍急,水流依舊清澈;到了中遊,從河口到夢露,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大大增加,水色暗黃。壹望無際的高原上成千上萬的溝壑,就像黃土的巨龍,壹起被河水擁抱,或者像成千上萬的土方被龐大的推土機陣列拱起,同時又要被推進河裏築起無數的堤壩。好像不是河流沖走了黃土,而是黃土會在億萬年裏每天掩埋河流。倔強而無拘無束的河水沖破泥堤和土壩,壹路狂奔,柏楊攜帶著它捕獲的泥沙,從山西壺口飛下來,震撼著古天,卷起馮剛,隆隆隆隆,徹夜不眠。直穿呂蒙,地勢平坦,華北平原舒展胸懷,撫摩洶湧的河流。河水漸漸緩了下來,好像經過壹場搏鬥後正在休息。泥沙從懷中放出,沈入河底,年復壹年堆積,月復壹月下沈。於是在河的兩岸築堤,這些堤壩逐年增加,河底高於地面。黃河的水變成了地上的河,仿佛從天上來,奔向大海。
黃河自古泛濫。早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黃土高原就已經是溝壑縱橫,不可估量的黃土湧入河流。黃河輸入量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密切相關。黃河幾乎周期性地泛濫,壹方面攜帶著泥沙,另壹方面創造了廣闊而肥沃的沖積平原。正是在這片黃色的原野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旱作農業文化。黃河以她靈活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實現了黃巖部落與其他部落文明的大融合。這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與黃土、水、土的關系,在性質上是壹個地球化學過程,有沒有做過,很難說。這壹方水土,孕育了燦爛的文明,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壹個過程。黃河的演變給了我們民族深遠的啟迪和力量,成為我們精神的象征。黃河本身的秘密,比如泛濫的周期性,排沙的峰谷周期性,黃河歷史上幾次突然晴的奧秘,從古至今治理黃河的經驗教訓,都值得我們長期沈思。然而,滔滔黃河激勵著我們的民族,卻是我們應該永遠宣傳的精神旗幟。
黃河是我們的財富。
黃河是我們的象征。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沿著黃河走,在文明的初始階段,有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中心散落在中國各地。多中心的不平衡發展是這壹時期的特征。當時的文化中心大致可以分為北方文化、南方文化、長城沿線文化、西北文化、東北文化五個部分。南北文化過渡帶和東西文化過渡帶的交匯,就像壹個大十字架,形成了中國史前文化最發達的地帶。這就是今天Xi-洛陽-開封的史前文化區,也是黃河流域文明的發祥地。
世界上古代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大多位於江河湖海之畔或河流交匯處。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恒河、美索不達米亞的元葉上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是古代人類文明的脈絡。古老的兩河培育了灌溉農業,也讓文學和數學之樹發芽成長。輪子的發明使交流和貿易成為現實,楔形文字的出現使巴比倫人真正走向文明。所以在公元前3500年之前,世界上第壹批真正的城市就誕生在兩河流域。
然而,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以單壹的灌溉農業為基礎的。壹旦失去了灌溉條件,古代文明也隨之衰落,於是古巴比倫文明被埋沒在永恒的塵埃中。
我們的古代文化不是。當時,東亞季風正席卷中國。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雖然沒有兩河城那麽好用,但卻為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多種多樣的生態因素,為他們發明創造更高更復雜的技術來利用自然條件奠定了客觀基礎。黃河和長江都發源於高山,而不是兩江市的平原原野。從巖石中噴湧而出的河流,必須要有高科技才能使用,而廣大地區的多中心文化,使得中國文化的發展不會因為某個中心的衰落而消亡。因此,中國古代文化的不間斷、持續發展是客觀必然。
我們的黃河自古以來就在華北平原上演著“龍尾”的戲碼。頻繁的改道、過度的洪水和大面積黃土原野的形成,為旱作農業提供了廣闊肥沃松軟的土地。這個地區的氣候相當規律,雨季正好處於農作物的生長期。因此,適合黃壤帶生長、成熟期短、易保存的谷子成為這壹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黃河流域的古文化經歷了自身的長期發展和演變,並充分吸收了周邊地區的文化精華,最終成為中國早期文明的主流。
黃河古文化遺址幾乎覆蓋了整個流域。黃河中下遊廣大地區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地,從陜西關中、山西晉南、河北濟南到河南大部分地區,甚至遠至甘肅、河套、河北北部、河南東部、湖北西北部的邊界。早期的代表是陜西臨潼的姜寨。面對姜寨村的廢墟,妳會有無限的遐想。古代先民群居的地方,把古代帶給妳。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河南的裴李崗文化、關中、隴東的老關臺、大地灣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黃河上遊甘肅的馬家洞文化和齊家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晚期,生產和社會發展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甚至有人判斷齊家文化的外延可能已經屬於奴隸社會。
黃河下遊海岱地區文化自成體系,北新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壹脈相承。有人說它還是仰韶文化的壹個分支,也有人說它受南方良渚文化的影響,因為陶器和玉器的制作都有良渚文化的特點。甚至有人說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是獨立的文化中心之壹。
無論學者們如何指出古代文物,那些沈默的文物都在向我們說明,在遠古時代,浩蕩的黃河流域的河岸、梯田,活躍著我們的祖先。根據對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相關文獻的研究,結合考古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可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存,而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屬於東夷民族。
華夏最強大的兩個氏族是黃帝和顏地,東夷氏族是太尉和蚩尤。
顏地出生在陜西省岐山以東的姜水河畔。部落沿渭河進入河南和東南,到達山東。黃帝生有熊(今河南省新鄭市代),建都於此。他長期從事政治和軍事活動。
東夷民族分布在黃河下遊的海岱地區,山東、豫東、豫南、安徽中部都是他們的活動地。
進入山東的顏地與蚩尤部落作戰,戰敗的顏地投靠黃帝。黃巖兩個部落聯合起來,在涿鹿擺開戰場,與蚩尤作戰。當時蚩尤部落已經掌握了較高的煉銅技術,其文化在黃巖部落之前。這場古史傳奇時期的“涿鹿之戰”被徹底摧毀。黃巖部落最終殺了蚩尤,其部落壹部分並入中國,壹部分南撤成為今天的南方部落,另壹部分渡海。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中華文明初始時期各地區、各分支文化的壹次大碰撞、大融合。在古代沒有信息媒介的情況下,遷徙戰爭都是文化融合的手段。正是這場戰爭,使得黃河中下遊的兩種文化融為壹體,甚至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融入了中原文化,使得這種作為眾多文化精華的中原文化成為中國早期文明的中心。很難說山東龍山文化的煉銅,高於中原龍山文化,甚至早期的符號和文字,沒有對中原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原文化最終成為以夏商青銅文化為代表的早期文明的核心,正是因為它將許多先進的文化因素融於壹爐。因此,黃帝、顏地、蚩尤都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應該受到永遠的崇敬。
公元前2000多年前,炎黃子孫夏後氏崛起。在生產力發展到壹定水平,私有制出現的基礎上,壹場巨大的災難把我們的民族帶入了中原文明時代。壹場仿佛從天而降的洪水傳遍了中原大地,於霞治水成功的故事成為了中華民族永遠不會忘記的傳奇。借助這壹治水成果,由原始社會選舉產生的夏部落最後壹位首領於,開始了建立中國第壹個奴隸社會夏朝的歷史進程。禹的威望和夏族較其他氏族先進的生產力,使禹成為各民族事實上的領袖。對於那些阻礙夏民族發展的勢力,如三苗、共工、吳語等,都紛紛舉兵進攻。沒有什麽能阻止他了。世襲制取代“退位制”。階級文明社會取代原始文明社會的鑰匙就在他手裏。他正在翻開中華文明新的壹頁。
那壹年,據說是公元前21世紀,這壹歷史性的變化發生在4000多年前的河南。
綜上所述,黃河流域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有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