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是指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也是壹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征之壹。
在心理學中,“人格”這個詞經常被用來表達人格的概念。在中國的心理學百科全書中,有壹個提法,人格就是個性。在心理學中,人格是探索個體之間差異的領域。
2.性格包括性格和氣質兩部分。
人格是壹個人穩定人格的心理特征,表現為他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性格本質上表現了人的特質,而氣質似乎賦予了性格壹種色彩,壹種印記。人格可以分為人與生俱來的* * *人性和個體在後天環境和學習的影響下形成的獨特人格。
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的特征,賦予人以光彩。他們也是熱愛勞動的人,但不同氣質的人表現不同:
有的人反應快,但粗暴,可能是膽汁質的人;有的人很細致,但是慢熱,可能是黏液人。氣質和性格就是這樣構成人格的。
二、特點
1,唯壹性
壹個人的性格是在遺傳、環境、教育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點。人們沒有完全相同的性格特征。所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臉”,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但是,性格的獨特並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沒有相似之處。
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中,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社會因素。人格作為壹個人的整體特征,既包括每個人與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相同的心理和外貌方面。比如每個民族,每個階級,每個群體的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點。人格是同性和差異性的統壹,是生物性和社會性的統壹。
2.穩定性
性格有穩定性。個體在行為中偶爾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特征並不能代表他的個性。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裏的“性情”指的是性格。
當然,強調人格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它在人的壹生中是不可改變的。隨著生理的成熟,環境的變化,性格可能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這就是性格的可塑性。正是因為人格的可塑性,人格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人格是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統壹。
3.綜合
人格是由各種成分組成的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的統壹性和壹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節。人格整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壹個人的人格結構各方面都很和諧時,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則可能會出現適應困難,甚至人格分裂。
4.功能
性格決定了壹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壹個人的命運,所以是人生成敗的根本原因之壹。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強者能努力,弱者會壹蹶不振。這是人格功能的表現。
第三,精神分析人格分類
人格的組成部分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精神分析人格理論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意識只占心理生活的壹小部分,是經驗的淺薄部分;無意識是更深層、更重要的部分,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
1.Id: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與生俱來的本能和欲望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求。Id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遵循快樂原則。
2.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與本我相區別,其作用是調節本我與超我的矛盾。遵循現實的原則。
3.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這是壹個道德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沖動;監控自己;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則。
這三點本身沒有好壞,只看妳怎麽用,有沒有違反法律和道德。比如我餓了就要吃飯,這是我的需要。如果妳偷竊和搶劫,這是不好的。如果是用錢買的,那是正確的。
四、大五人格表
隨著統計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在數據處理中的應用,研究人員在分析人格因素時取得了驚人且相當壹致的發現。壹些不同的研究小組不斷從許多不同的人格數據中找到關於五個人格維度的證據。
這五個因素在大量不同方法的研究中非常突出,研究者稱之為“大五”,即: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和開放性。
外向:壹端極度外向,另壹端極度內向。外向的人善於交際,表現出精力充沛、樂觀、友善和自信;內向者的這些表現並不突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活力。他們傾向於保守、獨立和穩重。
宜人性:得高分的人樂於助人,可靠,富有同情心;分數低的人更有敵意,更多疑。前者註重合作而非競爭;後者喜歡為自己的利益和信仰而戰。
自覺性:指我們如何自律和控制自己。維度高端的人是有計劃、有組織、有毅力的;低端的人粗心,善變,不可靠。
情緒穩定性:高分者比低分者更容易被日常生活的壓力搞得心煩意亂。得分低的人大多表現出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容易出現極端反應。
開放性:指的是對經驗的開放和探索的態度,而不僅僅是人際間的開放。高分者不墨守成規,獨立思考;分數低的人大多比較傳統,喜歡熟悉的東西多於喜歡新鮮的東西。
大五人格的建構基礎包括性格的詞匯或行為表達,大五人格量表測試的結果有好有壞。從對其各種因素的描述也很明顯。
大五人格量表在測試中要檢測的是人的人格水平,這是壹個更深層次的心理場,難以測量,容易受測試者的偽裝和反應傾向的影響。
如果測試者在測試中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誠實地回答,那麽測試結果就可以作為人格的量化結果,為職業規劃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以上專業定義及相關介紹來自書籍。
性格不是單方面的“高人壹等”或者“低人壹等”,需要多角度考慮。
壹個心理本質回應者@高
心理參與者
首先拋開題主所說的“標準”。在心理學研究中,人格是壹個事實性的概念,而不是評價性的概念。沒有道德判斷,就沒有好壞之分~
目前,有壹種被廣泛使用的人格分類——大五人格;
公開
盡責
外翻
愉悅度
情緒穩定
(這裏就不壹壹解釋了~)
如果加上“標準”呢?性格不同的個體在社會適應上是否會有所不同?
壹些研究者探討了大學生人格對社會適應的影響,發現:
外向性水平越高,社會適應能力越好;情緒穩定水平越低,社會適應能力越差。外向的人活潑開朗,喜歡交朋友,所以很容易適應社會;情緒不穩定的人,有時焦慮,有時沖動,難免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響社會適應~)
但是性格對我們的影響不僅僅是社會適應,還有其他,比如賺錢。
壹些研究發現(Denissen等人,2017):
1)除了宜人性,無論是個人性格還是工作需要的性格,都是高層次的壹致(工作很需要這種性格特質,妳也很有這種性格特質),收入高於兩者低層次的壹致(工作不需要多少,妳也不太有);
2)如果人的宜人性、責任感、開放性超過了工作所要求的理想水平,就不會像那些與工作所要求的理想水平壹致的人掙得多。而且,對於宜人性和開放性來說,如果低於工作需要的理想水平,賺的錢就少;
3)壹般來說,外向性、宜人性、開放性這三個特征,當個人所具備的水平與工作所需的水平相匹配(不多也不少)時,收入較高。
我之所以介紹這壹點,是想說性格作為壹個相對穩定的特征,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性格可能對A不利,但對B特別有幫助...而且還要考慮性格的匹配度~
所以,對於這樣壹個特別復雜的特性,似乎不應該單方面說哪個更好哪個更差,而應該總是從多個角度去考慮(當然,這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