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說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論文1500

為什麽說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論文1500

以下是關於為什麽說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的論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我修養的重要源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它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蘊含著治國理政的重要啟示,為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提供了智慧。

縱覽世界史,壹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壹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關系,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巨大,回鶻人坎曼爾曾作詩說:"古來漢人為我師;而漢族則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現象。

從戰國時代就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後來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習織錦技術。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終貫穿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不僅給漢族帶來了胡琴、胡瓜、大宛馬等看的見的物質成果。

更主要的,他們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加了壹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兼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得到豐富與升華。

正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鮮註入,中華文化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每壹次民族大融合之後,便會迎來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為的"康乾盛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中華各民族***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文化就在中國大地上呈現出多元區域性發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趨勢。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

長江下遊的河姆渡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西北的馬家窯文化,以黃河中下遊為中心,輻射、匯聚***同點燃了中華文明之火。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實際上是華夏與周邊眾多民族***同組成的部落聯盟。

歷史典籍和考古資料都可以證明,華夏民族是由炎黃部族集團為主源,以周邊不同部族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同體,從壹開始就具有極大的多源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多元性的統壹,既是多民族國家的構成方式,也是中華文化的內在特征。

上世紀80年代,壹首"龍的傳人"唱響了大江南北,華夏兒女無論身在何方,都自認是龍的傳人。而龍作為華夏民族***同的圖騰正是在早期多個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圖騰融合而成的。龍,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從壹個側面反映了華夏民族形成的特點。

因此,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必然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總的來說是壹種人文精神豐富的文化。在處理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時,它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體現了中國文化獨特的價值觀。

比如仁者愛人,修德;自強不息,道德承諾;道德為政,親民重民;而求同存異;“服務大眾和全世界”的理念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有壹個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之在新時代發揮積極作用。

像珍惜自己的生命壹樣保護傳統文化;加強挖掘和闡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與世界各種文明的對話與交流,積極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在思想方面,中國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沿襲著中國的傳統思維,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在做人做事上恪守著中國的傳統準則,

在得意失意時回歸中國傳統文化,追尋本我,探究人生的終極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人乃至中國政客的精神支柱,是中國古代維護國家政權的精神紐帶。

  • 上一篇:秦代河套地區的邊防建設為中國邊疆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下一篇:大班幼兒禮儀教案6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