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喜歡吃面條的人,差不多都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即使用同壹品種的面粉,手搟的面條手工面就是比機制面條好吃。這手工面條富有彈性不說,口感也筋道。而機制面條大多口感差。我們來看看手工面與機器面有哪些區別:
手工面彈性好,筯道,口感好
壹、和面(手工面含水量多)
手工搟制面條,和面時用水量較多,大約是面粉量的45%。當面粉中加入水後,經拌和、揉搓、搋(chuāi)動,面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就會最大程度地吸附水分。蛋白質吸水後會生成面筋,澱粉吸水後會產生黏性,二者合壹便形成面團。這種面團,用手工搋搓的時間越長,越有利於形成面筋網絡和增加黏性,這為手搟面條良好的口感提供了條件。
機制面條,和面時用水量較少,大約是面粉量的25%。當水摻入面粉中以後,完全依靠機械上下碾軋而成面餅。這種面餅,很大程度上是靠外力的強行擠壓形成的,並不是壹種自然的結合(或者說不完全是壹種自然的結合)。由於面餅中含水量有限,故其蛋白質不能充分吸水,從而使面筋網絡的強度大打折扣。同時,澱粉也不能充分吸水,顆粒膨脹不足,其黏度也就下降許多。實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手工搟制面條所用的面團,用手抻拉,壹般不容易撕斷,但機制面條所用的面餅(面團)則不然,用手抻拉容易斷裂,這也可以看出:手工搟制的面條所用面團的含水量高,不論是面筋網絡的形成,還是黏性的產生,都優於含水量低的機制面條所用面團。
手工面水量多
二、揉面(手工面用力角度均勻)
當面團(餅)和(軋)好以後,接下來需要成形。 手工搟制面條之前,必須將面團完全揉和好。在具體揉和面團時,雖說只用手掌往前推揉,但面團卻在不斷地變換角度,這樣會使面團各部位受力均勻,絕沒有因用力不勻而產生“死角”。當搟面片時,通常是將面杖置於面團上往前推搟,搟至橢圓時,不光要搟前搟後,而且還要搟左搟右,使整片面皮都厚薄壹致,然後再從兩側卷成卷,或折疊成梯形,用刀切成面條。
手工面用力均勻
機械軋面條的方法與手工搟面不同,在正式軋條前,需要用滾筒反復將面團軋成餅片狀。可是,機械軋面片的用力方法只是上下擠壓,並沒有通過各種角度來受力,所以不利於面團中面筋網絡的形成。當面片軋好後,改用滾動槽形輪軸切成面條。這種做法的效果不理想,原因是電動機械速度快,產生的熱量會使面粉中的蛋白質變性,非但不能對面條的面筋、黏性起壹個完善和補充,反而會給成品不受吃埋下了壹個不易被人察覺的隱患,從而更加削弱面條的彈性。
手工面煮熟快
三、煮面(手工面煮熟快)
我們食用的面條大多是用水煮制成熟,這點大家早就清楚。可還有不清楚的是,在水煮面條的過程中,手搟面條和機制面條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煮面條時,水是良好的傳熱介質。當把水加熱至沸騰後下入面條,水會將溫度傳遞給面條,並促進面條成熟。於是,就出現了手工搟面與機制面的差別,這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問題。
我們先以手搟面條為例,分析壹下水煮的過程。當面條放入沸水鍋後,因手工搟面本身的含水量較多,而水又是良好的傳熱介質,所以外面的水溫通過面條中的水分,很容易傳遞到面條內部,當內部溫度達到100℃時,稍煮數分鐘面條就完全成熟了,撈出便成。但是,機制面條在煮制時,就是另外壹番情形,尤其是經過幹制的掛面條,缺點更為突出。由於機制面條本身所含的水分很少,特別是幹制的掛面幾乎無水分,而面條又不能當理想的傳熱介質,所以,只能靠鍋中水分將面條逐漸浸濕後,才能傳熱並慢慢將面條制熟。據此,機制面條在水鍋中成熟的速度要慢得多。通常,煮機制面條的時間是煮手搟面條時間的2倍以上。實踐證明:機制面條的煮制時間越長,面條的水解程度就越嚴重,最終會造成面條品質較差,也就是說,它絕沒有手搟面條入口後的那種彈性和筋道感覺。
綜上所述,雖然說手工面與機器面的區別,但是已經是哲學物理等方面的知識了,工藝流程決定面條彈性,筋道,耐煮等好吃的因素,機器最主要沒有完全達到手工面的含水量,用力角度,內部結構破壞性等設計,自然就沒有手工面好吃。
楞娃是地道北方人,手工面也是經常制作,工藝流程比較熟悉,也是本人原創的做法和觀點,喜歡的多加關註楞娃,點贊,轉發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馬上行動起來,制作好吃的手工手撖面給家人。不同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給我,我會及時回復***同努力學習,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