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把握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過程和規律。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國際舞臺上各種力量(主要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在壹定歷史時期相互作用形成的壹種結構和局面。它是壹定歷史時期國際關系的集中和概括的表現,反映了國際關系體系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對國際關系體系的全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壹定歷史時期的世界政治格局是相對穩定的,但在國際舞臺上起主導作用的國際行為體的力量對比會逐漸發生變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也是發展變化的。它的發展變化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制約:(1)世界經濟格局。世界經濟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礎,制約著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2)對比各種力的變化。國際主要力量的興衰和對比形勢的變化決定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1.兩大陣營的形成和對抗使兩極政治格局成為現實。

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後兩極格局的基礎,確立了大國(主要是美蘇)根據政治軍事實力對比重新排列和劃分勢力範圍、控制世界的原則和組織形式。然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試圖依靠其經濟和軍事實力稱霸世界。美國稱霸世界的障礙主要來自日益壯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美國轉向冷戰遏制蘇聯,以遏制社會主義的發展。

冷戰是戰後國際關系中激烈對抗的壹種形式。冷戰期間,世界政治形成了帝國主義陣營和東方集團全面對抗的兩極格局。兩極格局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政治上是兩面旗幟的鬥爭;經濟上,表現為封鎖與反封鎖的鬥爭;軍事上,主要表現為整體的“冷戰”和局部的侵略與反侵略戰爭;意識形態表現為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鬥爭。

雖然這壹時期出現了壹些民族獨立的國家,但它們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是有限的。兩極格局使兩大政治力量保持了相對平衡的狀態,維持了近40年的世界和平,為戰後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然而,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將世界分為兩大陣營,不同陣營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渠道被人為切斷,不利於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接觸、交流與合作。由於兩個集團之間的競爭和對抗不斷引發局部戰爭和沖突,世界和平長期受到戰爭威脅。

2.國際力量的兩極分化和重組動搖了兩極格局。

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兩大陣營動蕩,分化重組,兩極格局動搖。

由於蘇聯追求大國的外交政策遭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反對,東方集團解體了。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在支持歐亞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推動各國革命運動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與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蘇聯的大國傾向日益明顯,幹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侵犯他國主權的事件時有發生。中蘇關系的破裂標誌著東方集團的解體。

資本主義陣營也是因為美日西歐力量對比的變化和各自利益的考慮而分裂的。戰後初期受美國控制的西歐和日本,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在政治上獲得了獨立。法國積極恢復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聯邦德國積極與蘇聯和東歐國家實現關系正常化。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在政治上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這些都在壹定程度上動搖了兩極格局。

此外,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明,世界政治舞臺上出現了壹股獨立於兩大陣營的新生力量。第三世界國家為維護自身權益,逐漸聯合起來,建立了各種區域性國際組織,在緩和世界緊張局勢、支持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加入聯合國、改變聯合國面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三世界的崛起對當時兩大陣營對抗的兩極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世界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發展。

3.美蘇從霸權走向緩和,兩極格局結束。

70年代以後,美蘇對各自陣營的控制力明顯下降,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的鬥爭在世界政治的格局中退居次要地位,兩個大國的對抗和霸權上升到世界政治的核心。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1985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開始放棄與美國對抗的政策,美蘇關系由緊張轉向緩和。

美蘇關系從對抗走向緩和有著深刻的原因。在戰後的幾十年裏,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激烈對抗,尤其是它們之間前所未有的軍備競賽,不僅沒有打敗對方,反而給對方帶來了沈重的負擔,極大地阻礙了各自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隨著日本、西歐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美蘇經濟實力相對下降,超級大國地位開始動搖。因此,美蘇都迫切需要調整戰略,以本國為中心,努力發展本國經濟。此外,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的進壹步加強,特別是各國人民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對制約美蘇霸權發揮了重要作用,客觀上促進了美蘇關系的緩和。

美蘇關系的緩和,緩和了戰後幾十年緊張的國際局勢,緩和了世界上許多熱點問題。80年代末,蘇聯和東歐國家經濟形勢惡化。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各國生產方普遍不知所措。戈爾巴喬夫在蘇聯全面鼓吹人道民主的社會主義,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搞政治多元化,迷惑了蘇聯人民的思想,造成了蘇聯全面的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和民族危機。在外交政策上,主動放棄對東歐國家的監督權,使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攻勢奏效,迷惑了東歐國家,加速了蘇聯的解體。1989年冬天,東歐發生了戰後40多年來前所未有的劇變。199165438 2月26日,曾經是人類歷史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大國的蘇聯解體,存在了40多年的兩極政治格局結束,世界進入重新建立新的政治格局的過渡期。

4.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當前,世界仍處於舊格局已經崩潰、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轉型期。新舊格局的轉換有以下特點:(1)舊格局的瓦解是在和平條件下而非戰爭條件下進行的,和平時期新格局的形成將是壹個漸進而復雜的過程。(2)美國作為世界上唯壹的超級大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與期待建立多極世界的其他勢力發生激烈鬥爭。(3)從力量對比來看,世界上沒有壹個國家有足夠的實力單獨與美國抗衡,世界上各種力量都要經歷壹個漫長的分化組合過程,才能過渡到穩定的新格局。(4)各大國都在爭取有利於自己的世界新格局,鬥爭的結果將取決於歷史的“合力”。

把握冷戰後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和特點。

冷戰結束以來,世界政治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以下基本特征:

1.世界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政治多極化是指在壹定時期內對國際關系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和國家集團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並趨於形成多極化格局的壹種發展趨勢,是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分布的反映。世界政治多極化是以經濟多極化為基礎,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趨勢。

兩極格局解體後,美國成為當今世界唯壹的超級大國,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仍處於優勢地位。但是國力在世界上的比重比戰後時期下降了很多,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不足。目前,美國努力保持和加強其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實現其“領導世界”的霸權野心。這不僅激起了世界各種力量對多極化的強烈要求,也使多極化趨勢曲折發展。

其他國際力量也在增長。雖然日本和歐盟的經濟仍處於困難時期,但無論如何,日本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隨著經濟政治壹體化的深入,歐盟的綜合實力將進壹步增強,未來很可能成為國際社會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壹極。俄羅斯雖然困難重重,但從中長期來看仍是世界強國;中國是壹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力量。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增長和團結合作也是多極化的重要表現。這些都是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障礙。

正在形成的多極世界格局,不僅與剛剛結束的兩極格局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與歷史上大國爭奪勢力範圍的多極均勢格局相比,具有許多進步意義。其進步性表現為: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是美歐日俄中國際力量相互制衡,沒有任何壹種力量可以左右世界,為所欲為;是摒棄強權政治,遏制霸權主義,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自身權益,謀求經濟發展的多極化;是承認世界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多樣性,積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多極化。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壹個長期的過程。這是因為:第壹,美國的霸權主義及其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是多極化發展的最大障礙。第二,世界冷戰思維的延續,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民族分裂和宗教紛爭,也會對多極化趨勢產生各種幹擾和影響。第三,多極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重新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會產生許多不確定因素,世界多極化的過程充滿矛盾和鬥爭。

2.冷戰後,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作用得到了加強,但同時也遇到了挑戰。

冷戰結束後,聯合國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聯合國的作用大大增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聯合國在解決環境保護、消除貧困、保護人權、打擊國際犯罪、打擊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人類面臨的問題中發揮的作用。(2)它在協調世界上不同行動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制定相同的規則、維護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和采取壹致行動方面的作用。(三)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巨大努力。聯合國維和行動在改善沖突地區局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國際社會的稱贊。

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希望聯合國更具代表性,更加民主,在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然而,面對來自各個領域的安全挑戰,聯合國往往是軟弱的。壹些大國將聯合國視為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嚴重損害了聯合國的權威。2003年3月,美英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嚴重沖擊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機制和聯合國的權威。此外,聯合國的運作機制、結構和職能、日常管理和作用發揮都存在許多問題。為了適應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迎接嚴峻的挑戰,聯合國機構面臨著新的調整和改革。絕大多數會員國支持聯合國改革,但各國在改革的方向和原則上存在明顯分歧。西方發達國家希望將重點放在反恐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問題上,而發展中國家希望改革的重點是扭轉聯合國長期以來“重安全輕發展”的傾向,增加聯合國在發展問題上的投入。如果這些原則上的矛盾得不到解決,聯合國的改革將會非常困難。

3.國際形勢總體和平,局部戰爭和熱點和平努力時有發生。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求和平、促合作、促發展成為時代主流。完全有可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戰,長期保持世界和平與穩定。這是因為:(1)世界大戰尤其是核戰爭的主要根源,即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已經不存在了。(2)雖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嚴重的矛盾和競爭,但經濟全球化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依賴,各國之間存在協調與合作。(3)冷戰後,大國關系變得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對穩定。(4)由於局部武裝沖突中的高科技含量明顯增強,大國發動的局部戰爭規模可以控制在壹定範圍內。(5)熱點地區的和平努力從未停止。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仍存在許多動蕩和不確定因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引發的局部沖突此起彼伏。西方大國以某種借口幹涉別國內政的例子不勝枚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了新的發展。總之,在國際形勢總體緩和的同時,世界形勢並不太平,和平問題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壹個戰略性問題。

4.大國關系的深度調整。

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成為推動大國關系的首要和決定性因素。在大國關系的調整中,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軍事為後盾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主要內容,大國努力建立面向21世紀的新型夥伴關系。這種關系的基本特征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異、發展合作;互不敵對,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這種關系是歷史的進步,是對冷戰時期相互對抗的國家間不正常關系的否定。大國關系的調整顯示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目前,主要大國之間已經建立了各層次的對話機制、協調機制和溝通機制。這些機制的建立和運行,反過來又明顯地加強了大國之間的相互關系,增進了大國之間的互動和制衡,促進了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然而,這種大國關系的調整仍然是初步的。大國之間的分歧和矛盾仍然很多,霸權主義和冷戰思維仍然存在,阻礙了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發展和國際新秩序的形成。世界格局轉變歷史時期的大國關系調整,明顯具有新舊歷史階段過渡時期的雙重特征。壹方面,和平、合作、協商和對話已成為改善大國關系的重要內容,適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歷史潮流和各國人民利益日益壹致的現實。另壹方面,通過損害他國利益來獲取自身利益,強化軍事同盟,謀求絕對安全,繼續維護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的舊冷戰思維模式也在發展。美日重新建立安全體系,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繼續東擴並推出北約“新戰略構想”,美國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都是最典型的表現。

5.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

冷戰時期,軍事因素在國際關系中占據突出地位,但現在,經濟和技術因素在國際關系中占據突出地位並發揮顯著作用。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也讓人們認識到,單靠軍事實力不足以壓倒對方。軍事實力強大,必須建立在足夠的經濟技術實力基礎上。否則,如果軍事負擔超過經濟所能承受的極限,就會削弱國力,甚至導致社會動蕩和國家解體。

經濟因素不僅對各國國內政治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國際政治也有重要影響。冷戰結束後,各國都把發展科技和經濟放在首位,優先發展對外經貿關系和科技合作。在國際關系中,政治與經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經濟矛盾與鬥爭、控制與反控制、制裁與反制裁已成為國際鬥爭的重要形式。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原因在於:(1)科技革命和經濟發展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興衰,從而影響國際力量對比態勢。(2)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經濟利益成為國家間關系發展的主導因素,經濟成為外交的主要內容。各國不僅認識到利用外交關系發展和擴大對外經濟關系、開展對外經濟活動的必要性,而且認識到利用經濟實力和經濟手段開展外交、深化經濟關系對改善國家間關系、對世界穩定發展的重大意義。(3)經濟全球化拉近了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距離,制約了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抗。

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日益增加的作用並不排除或取代政治和軍事因素的作用。在壹定時期內,政治、軍事和文化因素將成為國際社會的突出問題,世界政治的發展將變得更加復雜。

6.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

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指國家間的軍事威脅和威脅國際安全的軍事因素。根據威脅的程度和大小,可分為軍事競爭、軍事威脅和戰爭三類。非傳統安全威脅是指除軍事、政治、外交沖突之外,威脅主權國家和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其他因素。非傳統安全問題主要包括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信息安全、資源安全、恐怖主義、武器擴散、疾病傳播、跨國犯罪等。

21世紀初以來,世界上發生了壹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這些事件預示著國際形勢正在發生冷戰結束以來最深刻的變化。經濟安全、恐怖主義、環境惡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日益突出。特別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譴責。這壹事件的發生再次表明,恐怖主義是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嚴重威脅,是國際社會的壹大公害。國際社會應堅定不移地譴責和反對壹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7.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了新的表現。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當今世界依然存在,有時還非常突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把自己的利益置於所有其他國家的利益之上,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控制、幹涉和侵略其他國家,造成世界動蕩,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霸權主義的具體表現是:(1)強迫其他國家接受和復制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2)利用“民主”、“人權”乃至“價值觀”等各種借口,隨意幹涉別國內政。(3)憑借其經濟和軍事實力,到處侵略。

目前國際力量對比明顯向美日歐等西方發達國家傾斜。過去在世界經濟中處於壟斷地位的西方國家,現在在國際政治中獲得了暫時的優勢。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炮制包括“新幹涉主義”在內的各種“理論”,接連發動壹系列侵犯別國主權、幹涉別國內政的重大事件,無視聯合國安理會,公然踐踏國際關系的普遍原則,目的是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新秩序,以武力確立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

當今世界,存在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對立的社會制度,以及多元化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任何國家都無權幹涉壹個國家建立什麽樣的政治制度,信奉什麽樣的價值觀,主張什麽樣的意識形態,更無權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人。各國應該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相互尊重,友好相處。事實上,大國在貿易談判中加入政治條款,或者以經貿為籌碼推行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幹涉別國內政,仍然是壹種冷戰思維。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維護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我們必須反對國際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直接原因:蘇聯解體導致兩極格局瓦解。根本原因:兩極格局的基礎並不穩固,兩極格局的力量對比並不均衡,世界經濟力量格局是多級的。影響:兩極格局的崩潰,對於蘇聯,社會主義探索的失敗,對於美國鞏固其世界霸權,對於世界,多層次加強的趨勢有利於世界的持久和平與發展,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從積極的方面看:這壹體系在原則上倡導和平與民主,對世界各國的和平運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戰後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它把兩個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的和平納入了國際關系體系,這是壹種進步,對戰後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非常重要。

消極的壹面:雅爾塔體系建立在美蘇力量平衡的基礎上。實際上是劃分了美蘇的勢力範圍,深深打上了大國的烙印。因此,它也對戰後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並給未來世界帶來了許多爭端和動蕩。

  • 上一篇:樂器入門哪種好學
  • 下一篇: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