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北京奧運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北京奧運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北京奧運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2008年奧運會會徽的正式名稱是“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有以下特點:

1.會徽的設計巧妙地結合了中國、北京的特點和奧林匹克運動的元素。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以印章為主要表現形式,將印章、書法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與體育特色相結合。經過藝術誇張和變形,巧妙地變成了壹個向前奔跑、舞動著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同時人的造型看起來很像現代詞“京”的神韻,蘊含著濃濃的中國韻味。這件作品傳達並表現了四層信息和意義:

(1)中國文化。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印章(小篆)作為象征主體圖案的表現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在中國出現了。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至今仍是社會誠信廣泛使用的表現形式,寓意北京將實現“舉辦壹屆歷史上最好的奧運會”的莊嚴承諾。

(2)紅色。紅色是中國傳統的節日顏色,被選為主要圖案的基準色。紅色壹直被認為是中國的代表色,是我們國旗的顏色,代表著偉大的中國人民和國家。因此,標誌的主色調為紅色,具有代表國家、慶祝和傳統文化的特點。

(3)歡迎世界各國朋友到中國來。作品代表了北京正以改革開放的姿態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人民齊聚北京,生動地表達了北京迎接八方來客的熱情和誠意,傳遞了奧林匹克理念和精神。作品內涵豐富,體現了中國張開雙臂歡迎世界各國人民。

(4)沖刺極限,創造輝煌,弘揚“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壹直強調以運動員為核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體現了這壹原則。印章中的運動員形象剛柔並濟,形象友好,蘊含中國文化,動感十足。

2.會徽字體設計采用中國漢簡風格,設計獨特。

會徽作品《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字體采用漢簡(漢代簡牘)風格,將漢簡的筆畫、神韻有機融入“北京2008”字體,自然、簡潔、流暢,與會徽圖形、奧運五環融為壹體。字體既符合市場發展目的,又與主logo的圖案風格相協調,避免日後在整體logo註冊和標準字體註冊中使用。3.會徽的整體結構與獨立結構成比例。

經過專家的反復推敲和修改,《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三個部分,即中國印、簡體中文版、“北京2008”和奧運五環的布局和比例幾近完美,尤其是中國印部分。同時,各部分獨立使用時,比例依然合理,不失協調性。

4.有利於未來影像景觀的應用和市場發展。

從“中國印·舞動的北京”的延伸設計中可以看出,它在城市景觀布局和場館環境布局中蘊含著良好而巨大的潛力。

中國印——這是2008年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奧運會的會徽。她好像是印出來的,像“北京”而不是“北京”,瀟灑飄逸,充滿張力,意為舞動的北京;她是中國漢文化的象征,具有中國精神、中國風格和中國魅力,象征著中國開放、充滿活力和充滿希望的形象。她體現了新北京、新奧運的理念和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內涵,再現了和平進步、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友誼精神。

中國印——這是13億中國人民對全世界的承諾。有了這個印章,意味著我們以中國最莊嚴神聖的禮儀再壹次向世界鄭重承諾,把北京2008年奧運會辦成歷史上最好的壹屆,這是中國人民的氣節和尊嚴。從這壹刻開始,舞動的北京張開雙臂,呈現開放的姿態;從這壹刻起,舞動的北京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從這壹刻起,舞動的北京張開雙臂,與世界共舞。

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采用了典型的中國藝術表現形式。它融合了中國特有的文字、篆刻、書法,以印章的形式設計,傳遞著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化底蘊。在設計中,“京”字的造型經過了藝術化的處理,巧妙地轉化為壹個向前奔跑、舞動、歡呼勝利的人形。仔細閱讀妳的問題,我會根據妳問題的特點為妳解答。希望我的回答對妳有幫助!

中國(人文)奧運與中國傳統文化

人文奧運,如何在奧運中體現“人文”,報紙上發表了很多文章,談了很多很好的意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現在有壹部分人,包括壹些知識分子、大學生、碩士博士,甚至教授、專家學者,對中國文化的壹些方面的基礎知識不了解,存在需要清除的盲點。當壹些中國學生來到歐洲時,他們說他們來自中國。人們很高興地告訴他,他們喜歡老子和莊子。他不解地問:“老子和莊子是誰?”不久前,德國立了壹座孔子雕像。為什麽?有人說因為他是名人。孔子因什麽而出名?有人說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保守。德國人就那麽喜歡保守嗎?如果這種現象發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那麽人性何在?

20世紀,從五四到文革,幾乎都在批判孔子和儒家思想。50年代上小學的人,現在都60歲左右了。這些人接受的啟蒙教育就是批判孔子和儒家,然後在大批判之後,很多人的腦海裏還保留著那個時代的深深烙印。雖然在過去的20年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壹些人仍然很難改變他們先入為主的觀念。1966“文革”期間上小學的人,現在都40多歲了。他們是社會的主力軍,是老師,是父親,是社會中教育者的角色。如果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基礎知識還有很多盲點,影響可想而知。有些人,因為特殊原因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獲得了基本的常識,而大多數人沒有這個機會,只是被生活驅使,追求生存和享受。至於文化,只是愛好的壹個方面。如果沒有這個愛好,妳就當個旁觀者吧。總之,很多人,包括壹些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的基礎知識有壹些盲點,急需清除。這不是個人原因,而是特殊的歷史時代。

目前,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傳統文化的活動形式多樣,地域廣闊,發展迅速,方興未艾。兒童閱讀活動主要在幼兒園和小學開展,也有專門的民族學校和私立學校。近年來遍布全國,發展迅速,參與活動的兒童超過10萬人。閱讀的主要內容是《弟子規》、《三字經》等啟蒙書籍。由中央倡導的中國美德教育在中小學廣泛開展,出版了大量傳統美德課外讀物,其中有壹本書《中國傳統美德箴言》壹年就出版了600多萬冊。壹些私立學校在執行公立學校規定的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增加傳統文化課程,全面傳授中國文化基礎知識。

目前,世界上有150多所孔子學院,壹些國家(如日本)的小學生正在認真閱讀《論語》。中國大學生如何不讀中國傳統經典?有大學生感慨:經典的“沈寂”是民族的悲哀,對經典的無知是個人的悲哀。目前,許多學生渴望學習傳統的民族經典。在許多中學和大學,學生們組織自己的全國性社團,並邀請老師來講課,指導,研究和討論《論語》和其他經典,表達人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願望。

商界和壹些文化部門舉辦許多講座和論壇,其中許多都是關於傳統文化的。以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中國文化基礎知識為主的課程和研討會在著名大學應運而生。國家圖書館分館舉辦的金文論壇講授壹系列傳統文化,已舉辦300多期,深受讀者歡迎。2007年,團中央舉辦的講座增加了國學系列。中央黨校和國防大學也舉辦了國學講座。許多省市縣都設立了“國學大講堂”,例如福建省長樂市就設立了十幾個“國學大講堂”。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也以講座、訪談等形式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邀請於丹教授等人暢談中國文史知識和讀經心得,受到觀眾熱烈歡迎,顯示了大眾傳媒的巨大影響力和人民群眾對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高度熱情和需求。

在建設文化社區的活動中,北京安定門街道與中國孔子學院合作,邀請專家向社區居民宣講儒學。通州區還邀請專家講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大;上海、福建都有退休教授為小區做《論語》講座,或組織業主誦讀《論語》,對改善小區氛圍、促進和諧、增強凝聚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人文奧運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壹些障礙,必須清除。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是在思想理論界,從理論上糾正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對立的觀念。應該看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是壹致的、同步的、不可分割的。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借口抵制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是錯誤的。鼓吹中國傳統文化,反對馬克思主義,也是不對的。

第二,在學術界,要理順中西學術的關系。除了教授漢語,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學院也應該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很多外國人都在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中國人了解不多,甚至認為根本不需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們應該感到羞恥和尷尬嗎?

第三,在學校和家庭中,老師和校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沒有學生多,家長也沒有孩子多。很多中小學生需要老師講解儒家經典,但很多老師對儒家經典還相當陌生,無法引導學生學習,更談不上“學為人師,行天下”,更不知道如何在做事上給學生做榜樣。因此,建議各師範大學加強國學教育,使國學成為必修課,以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

第四,在各級領導幹部中,有許多政策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優秀傳統。壹些幹部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夠,對中央的方針政策理解不深,妨礙了落實政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提高幹部的認識成為落實中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政策的重要關鍵。對全國的黨政幹部進行適當的培訓,讓他們更多地了解國學,是非常必要的。

  • 上一篇:涼皮怎麽做?
  • 下一篇:歷史上有哪些有意思的切口,黑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