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五德”論

五德”論

五德?論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人類壹直靠?軸心文化?生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軸心文化即母德就是儒家創立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把握其積極內涵,推陳出新,有利於構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有利於人自身的身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關鍵詞: 軸心文化;?五德?;價值觀

 李漢秋先生提出,?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五種基本的?母德?、?基德?。筆者深以為然,中華文化的精髓正在於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動力源頭正在於此。

 壹、?軸心時代?的精神傳統作用辨析

 ?軸心時代?話語,源出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他認為,世界的文明國家(如古希臘、印度、中國、以色列),都是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到公元前2世紀進入了所謂的?軸心時代?。這意味著各個文明在這期間都以?突破?其原始文明為前提,並且開創了各個文明後來的發展方向,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因此,這個時期是人類文明的轉折期,是各個文化的軸心和樞紐。人類思想文化至今尚未走出幾千年前?軸心時代?確立的基本思維範式。雅斯貝爾斯認為:?人類壹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壹切而生存,每壹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壹時期,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1]因此可以確證,不同的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文明有不同的源頭活水、不同的精神資源、不同的創新能力和不同的發展軌跡。進行歷史時空比照,?軸心時代?正是對應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正是軸心時代的文化結晶。諸子百家學說成為了中國軸心文化的橫坐標,孔子、孟子以及儒家學說則成為其縱坐標。

 從物我兩分到天人合壹,現代化並不是當代儒學的壹曲挽歌,而是救治西方現代性病癥的壹劑良方。在全球化的文化交融中,我們沒有理由不積極地去發掘、闡述、轉化、繼承和發揚我們軸心時代以來倫理文化的精粹,為構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所用。?在各種文明的沖突和對話中,人們必定要對自己的原有的價值體系作出反思和變革,從而追求某種更具有普遍意義和更為健全的文明價值。?[2]西方近代文化是抽象理智主義的文化,是壓抑感性的文化生命的,是異化的文化,是缺失人類心靈的最高部分即性靈之力量的文化。它所實現的個人原理,是抽象個人之原理。它所實現的先進的社會制度,是以抽象個人之間的?契約理性?為原則的制度。從這個方面來看,西方近代文化的確不如中國傳統文化。

 性靈是感性生命精神的原動力,它所開啟的是感性真理的境界。西方文化向來缺失這種境界。所以,把中、西文化置於壹個單壹的標尺上來比較其落後與先進,是壹個錯誤,是缺乏思想的知識論態度。當然,這個錯誤不能單純說成是出自觀念的原因。衡量各民族文化之先進性的統壹標尺是由西方資本征服世界的力量所造成的。所以,這個錯誤來自客觀事實。即使在今天,有了壹部近代史的教訓,我們已經看到把西方精神移植過來並不能解決中國問題,卻仍然很少有人確信?西化?是壹個錯誤。談論中國文化精神的優越性和高明之處,仍被許多人視為反動的浪漫主義。這種情況由來已久,當初熊十力先生在給張東蓀先生的書信中就曾這樣說道:?唯自海通以來,中國受西洋勢力的震撼,中學精意隨其末流之弊,已俱被摧殘。如蒜精之美,不幸隨其臭氣而為人唾棄。?[3]

 作為後發的現代化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全球化文化的交融與沖撞中,西方理論價值觀的滲入和中西文化與價值的沖突與碰撞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生長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中西倫理觀念在成長基點、人文環境和基本準則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西方價值觀強調個人中心、獨立人格、民主法制、功利主義、技術主義、創新精神;而中國傳統倫理強調天人合壹、整體和諧、族群至上、重義輕利、倫理為先。鴉片戰爭以來,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價值觀的嚴重影響導致我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倫理價值觀失序局面,甚至出現嚴重的道德淪喪現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GDP以近10%的速度增長。2006年增速達10。7%,GDP總量已過2。6萬億美元。短缺經濟不復存在,各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鱗次櫛比,消費品琳瑯滿目、檔次齊全。但是我們的文化價值觀遭遇了極大的尷尬:傳統的文化價值在不知不覺中流失,而西方的文化價值精髓我們並沒有真正掌握。中華民族的道德基準如?五德?仁義禮智信?在逐步失傳,西方自由、平等和人權的信念尚未普遍建立起來;傳統的中庸和諧、效法自然、公勤忠勇、性靈神妙等價值內涵,在我們的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已很難發現,而西方的科學、技術、管理、質量等方面求精益求精我們對比下還有很大差距。

 解決全球人類發展前途問題,解決人自身身心和諧發展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問題,東西方負責任的思想家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華文化倫理必將大放異彩。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4]人類歷史的發展證明了馬克思這壹論斷的科學性。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按照我們人類經驗和歷史,壹切本質的和偉大的東西都只有從人有個家並且在壹個傳統中生了根中產生出來。?[5]著名歷史學家龐卓恒在對所有古代文明和古代帝國的興衰作了比較後發現:在這些古代文明和帝國中,惟有中華帝國在2000多年間在經濟、政治、文化體系方面保持了綿延不絕、不斷發展的態勢。

 有鑒於此,我們應該在全球化背景下,自覺堅守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道德家園?及其精神價值,自覺地與世界不同的文明傳統對話,使民族的道德傳統更加理性地融入人類文明寶庫中,並再次獲得新生。這既是對時代的自覺訴求,也是為了在人類文化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軸心時代***創人類文化輝煌的使命所然。返本開新、推陳出新。沒有文化的騰飛,我們就不會有德性和創造性,不會有生命的理想,我們的幸福就只會停留在物欲的滿足裏面。因此,可以相信,在當代情勢下復興中國文化,重新尋找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構建中華民族***同認可的核心價值體系,必將成為壹個普遍的訴求。

 二、對中華民族母德五德?的認識

 源遠流長、典籍浩繁的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就是?仁義禮智信?。

 壹曰仁。仁,指品德,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範疇。孔子在《論語》中述?仁?有三層含義:其壹是?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其二是?忠恕?、寬容,亦即和諧。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近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其三是劃定道德底線,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其中,?愛人?是?仁?的本質內涵。?愛人?以?親親?為基礎,以?忠恕?為核心,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仁?的最高境界。孔子認為統治者實施仁政的途徑就是足食、足兵、取信於民。孟子進壹步探索了實施仁政的途徑,他設想了壹系列?仁政措施?:壹是恢復井田,劃正經界,分田制祿,使老百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論語?雍也》)。二是制民恒產,安定恒心。讓老百姓都有壹定的產業,?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歷史論文 )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孟子?梁惠王下》)。三是老百姓生活狀況能達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11]的溫飽境界。四是發政施仁,必先窮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主張施仁政首先應該關懷最弱的弱勢群體,如鰥、寡、孤、獨等,因為他們遊離於井田制之外,既貧窮又無依無靠。關懷弱勢群體,既解決了弱勢群體的生存危機,也為社會和諧消除了最突出的矛盾,構築了和諧的社會基礎。五是?不嗜殺人?,這樣的國度天下百姓會?引領而望之?,就像大水流往低處壹樣,誰也阻擋不住。

 二曰義。義,主要針對個人修養的層面,其核心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禮的要求。段玉裁在《說文解字註》說:?義之本訓禮容各得其宜。禮容得宜則善矣。故文王,我將毛傳皆曰:義,善也。引申之訓也。?[6]《中庸》解釋道:?義者,宜也。?[7]?宜?就是應當做的事,做正義之事,是作為壹個社會成員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論語?裏仁》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義?在傳統文化中還有克己、愛人、忠孝、誠信、信義、平等之義。

 三曰禮。禮,就是制度、規範。禮,在《故訓匯纂》中***列舉了252種釋文,究其要義就是人與人之間最適宜的行為規範。?禮也者,理也。?[8]?禮?作為這樣壹個規章制度和人們行事的規則,具有克服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的功能,如果社會成員之間遵守禮制,互相尊重,互相謙讓,各安其位,各守其責,社會就有可能走向安定有序,也就是實現了社會和諧。反之,就會造成社會混亂局面。正如荀子所說:?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則履蹷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荀子?大略》)。

 四曰智。在求學、求知方面,孔子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是知也。?他還指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中庸章句》)。由此可知,智通知,即智慧,聰明;機智,謀略;知識;知道。又可釋為了解自己和他人,知人善任、善治。

 五曰信。即誠實守信,信守諾言,行動中兌現諾言。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其意是說,說話做事誠實守信,可以行萬裏而無難;說話做事不誠實守信,則寸步難行。當子貢問孔子統治者應該如何治理政事時,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之,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之,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孔子認為,取信於民是處理好政事、治理國家的基本條件,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三、?五德?與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對接

 對?五德?的認識和解說,對傳統中華文化有深入研究、深切關心本民族命運的知識分子,有責任推陳出新,對傳統文化賦予當今時代的、全新的積極意義。傳統的?五德?與當代中國倡導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能否構成對話關系?答曰:完全可以。

 從內容上看,仁?即以人民利益為核心,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古往今來,愛國愛民者榮,禍國殃民者恥。諸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這類哲言警句,充溢著愛國主義、人本主義的情懷,是促成民族團結、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增強人民愛國精神和興國責任的有效途徑。義?以公平正義為準則,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勞興國,逸豫亡身?、?艱難困苦,玉汝而成?、?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通過艱苦奮鬥爭取和維護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就是這些哲言蘊涵的大義所在,而且亙古不變。在今日中國,艱苦奮鬥既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保證,也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禮?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當然,今天的禮治不是封建時代的陳規陋習,而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前提下的德治與法治的相輔相存、相互促進。智?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當今我國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就是要開啟民智,在全球競爭中變巨大的人口壓力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信?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現在不乏見到官場的?權錢交易?、市場的?缺德交易?和生活領域中的?缺德交往?等,究其實際,就是以破壞道德誠信為代價而獲取不當利益,就是損害社會利益而獲取個人不當利益。?壹諾千金?、?壹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成語昭示著從古到今誠實守信是每個人都應遵守的生活道德準則,是個人內在的心理素質與強大的自控力,也是人們對事物的正當選擇並按照正確的方向去履行自己的諾言和遵守既定的社會公***規則。

 海德格爾曾這樣設想道:?是不是有朝壹日壹種?思想?的壹些古老的傳統將在俄國和中國醒來,幫助人能夠對技術世界有壹種自由的關系呢?我們之中有誰竟可對此作出斷言嗎??[9]筆者認為,中國***產黨開創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理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取得的成果,正是對海德格爾預言的有說服力的回答。為人類的思想靈魂找到壹個安身立命之家,家園就在?五德?;開啟人自身的身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之門的智能鑰匙,就是?五德?。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第94頁。

 [2]樊浩:《倫理精神的價值生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頁。

 [3]熊十力:《十力語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頁。

 [5][9]《海德格爾選集》,書店1996年版,第 1305、1312頁。

 [6]許慎:《說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33頁。

?

 [7][8]阮元:《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14、1614頁。

  • 上一篇:二十四節氣之立夏祝福 夏七夕語錄祝福
  • 下一篇:人文知識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