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相關資料,僅供參考。
五臟六腑是藏象理論對人體內臟器官的概括。其中,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具有生化和貯藏精氣的功能,是人體內最重要的系統。五臟六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三焦和膀胱,都具有輸送、消化食物和排泄廢物的功能。五臟功能:心:主血周身,主神誌,為十二官之主,口向舌開,光華於面,液為汗。肝:盛血、止瀉(解情助消化吸收),也盛全身筋膜,開於目中,其液為淚。脾:主水谷精微潤澤之氣的運化,主血,升布清氣,主全身肌肉,張開口腔,其津液為唾液。肺:主芝呼吸,為華蓋。主要是宣降,開導水道,開導鼻子。它的花在毛皮裏,它的液體是眼淚。腎:腎藏精,主生殖發育,氣化水液,主骨髓。開竅耳及二陰,其華在發。腎是先天之本,氣功專家非常重視這個臟。腎精分為袁茵和元陽。六腑的功能: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和三焦,稱為六腑。其中,膽、胃、小腸、大腸屬於消化器官,膀胱屬於泌尿器官,三焦是壹種特殊的腑臟,具有多種功能。膽:外於肝,附於肝。含精汁,又稱精氣之臟腑。勇氣主導決策,勇氣強,懦弱弱。大膽也是壹個奇怪的和不斷的房子。胃:脾在表裏。上口叫上灣,中口叫中灣,下口叫下灣。主體接受並衰減水谷,從而變得平滑。它也被稱為水谷之海。與脾合稱為後天之本,對吸收水谷精微,滋養全身有重要作用。小腸:胃上部,大腸下部。主分泌物不清則濁,清者升至脾,將精微傳至全身,濁者下註大腸,滲入膀胱,成為渣滓。小腸和心臟是表裏關系,心臟病會影響小腸。大腸:表裏與肺相互作用,傳導渣滓。傳導障礙會導致腹瀉,痢疾,神秘和停滯。肺部疾病會影響大腸。膀胱:控制水的代謝,儲存尿液和排尿,與肺、脾、腎和三焦的水氣化,與腎表裏。三交:三交是原始能量和水的通道。它的功能是運行原始能量和水。三焦,水谷之路,氣之終也始。三焦經運行不暢,會導致某些部位氣虛,三焦經運行不利,會導致少尿、水腫等疾病。。
-中醫把人體分為五臟。所謂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六腑是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只要五臟運行正常,身體就會健康,身體就會健康。“五臟”中的腎也是關乎全身的器官。所以,腎除了西醫所說的代謝水、調節水、吸收水、分解尿素和尿酸、排泄鈉、鉀、氯的平衡系統外,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還有非常廣泛的功能。林誌成博士告訴我們,壹個人的全身發育、泌尿系統、生長和衰老、消化和呼吸,甚至腎上腺素和腎髓系統,都與腎臟密切相關。中醫認為,腎是人體儲存精氣的地方,“腎氣”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所以“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水,腎為生長發育之本。因此,我們應該保護腎臟這壹重要器官。
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三交:中醫特有名稱,六腑之壹,為水液運行之路,負責津液氣化功能。目前中醫臨床多采用三焦分離人體器官。
壹、上病竈:橫膈膜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以及頭面部和上肢。
二、中焦:膈下、肚臍以上的腹部,即從胃上口(賁門)到胃下口(幽門),包括脾、胃、肝、膽。
三、下焦:肚臍以下的小腹,包括小腸、大腸、腎、膀胱等。
醫學是壹門綜合性的自然科學,臨床醫學是壹門應用科學,它不僅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生理學等基礎科學,還包括分子生物學、微觀結構、全身生理學和大體解剖學,又分為兒科、外科學、神經科學、外科、心內科、外科等等。西醫總是分學科,單獨處理,等等。
中國的傳統醫學是壹門有趣的學科,因為中醫強調人體是壹個小宇宙,是壹個整體。我們要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雖然也可以分類,分科室,分學科,但最後總會整合成壹個體系。真的就像寫壹個神仙名單或者壹個寓言,把幾百個神仙或者壹千個故事編在壹本書裏。在進壹步討論中醫的可能內涵之前,我們先試著了解壹下中醫現有的壹些理論。
根據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基礎理論》(殷惠和主編,第五版,1988),中醫有兩個基本特征:
第壹,整體概念
中醫重視人體本身的統壹性和完整性。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體是壹個有機的整體,結構上不可分割。從功能上講,它們是協調的,相互有用的。病理上,兩者相互影響。全身的統壹是以五臟為中心,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來實現的,六腑屬於內腑,四肢在外。中醫定義的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六腑是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膽囊。這些內部器官包括器官及其經絡。
第二,辯證治療
這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特點。“證”是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某壹階段的病理總結,而“辨證”是通過四診所收集的數據、癥狀、體證,對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善惡關系進行分析、綜合和鑒別。同壹個病往往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不同的病壹起治療,因為中醫是辨證治療而不是按病治療。
中醫基礎理論的本質是陰陽五行和臟象。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壹開始是手指陽光的背光方向,太陽是晴天,後面壹天是陰天。後來又擴展到冷暖氣候的相對分布、上下方位、運動等等。中醫視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根據組織位置,下為陰,上為陽。中醫在動靜之間達到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陰平陽秘”,而“動極者靜於鎮,亢於陰者勝於陽”,所以“達到和諧”就成了中醫的最高境界。
五行學說是壹切物理性質的基礎,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組成。因為它們的共有性質,所以存在著世代和比例的關系。根據五臟木直、枝葉寬、生發、排水功能等特點,肝屬木;火性溫,其性炎,心有溫煦之功,故心屬火;土誠,具有生化之物的特性;脾有運水、傳神、養五臟六腑、養四肢之功,故脾屬土;金性清澀,肺清澀;肺氣清暢,故肺屬水。水能生火,火能生金,金能生水,水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有了以上基礎,六腑和五臟就是表裏,六腑的屬性與五臟相關,進而引申到氣血津液經絡系統。經絡系統也屬於五臟。
中醫的整個理論體系如上所述,脈絡清晰,體系有序。治療方法相同,可分陰陽;針灸有補瀉之法,藥物也有寒、涼、溫之法。治療方法也分為五臟六腑或十二經脈,穴位屬於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藥物也分五臟六腑,有歸經之說。
從以上理論來看,陰陽五行是中醫的哲學框架,五臟十二經脈是中醫的生理框架。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哲學框架和生理學框架有什麽關系?……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回答這個大問題,我們自然能為這個理論找到壹個實證的科學依據。
近年來,基於血液循環的基本理論,我們發現了* * *振動現象。血管有其特定的* *振動頻率,器官和穴位也是如此。器官或穴位與動脈因耦合振動而產生分頻現象。從這個理論推斷,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 * *振動頻率。身體上有那麽多器官,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 * *振動頻率,所以頻率有上千種。心臟是血壓波動力的來源。在正常狀態下,它重復產生相同的波形,由弗氏變換已知的重復波的頻率組成,只有其自身頻率的諧波。如果我們把同諧振動的臟腑歸為壹類,自然就得到臟腑經絡的關系。五臟及其經脈各屬低頻,故屬陰;六腑及其經脈各屬高頻,故屬陽。
生病的時候首先要順著經絡通。因為這個頻率的能量不夠,整個經絡供血不足,各個器官壹個個發病。嚴重者通過表裏關系或相互牽制,傳導至另壹經絡。從這個理論中,我們可以理解,如果把脈象中的頻率作為經絡的指標,中醫的整體觀,辨證施治,甚至陰陽五行和楊燦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根據* * *振動理論,“氣”是指來自心臟的壓力能量(占循環系統能量的95%,僅占血液動能的5%左右)在各器官和經絡中的分布。如果壹個器官氣虛,則壓力不足。當器官中的小動脈打開時,血液將無法註入微血管來滋養組織。所以,器官會因為氣虛而缺血,自然就會缺乏營養、缺氧和抵抗力,然後代謝廢物就會堆積。久而久之,百病皆可由此而來。
為什麽氣血不足?最大的可能是心臟不夠強,是全身性的“氣”不足,或者肺循環不好,所以血是夠了,但是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夠(吸煙者常有這種問題)。當然也可能是某條經絡受傷了,尤其是筋骨,所以這條經絡的* * *振動受到嚴重阻礙,所以整個* *振動幅度受到抑制,當然。這些變化或其他器官的變化可以通過脈診儀進行定量診斷。
廣義來說,氣功可以是任何改善身體血液分布的運動。其實有氧舞蹈可以看作是壹種膚淺的氣功。機械重復的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而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各種方法,結合五臟十二經脈的生理基礎,當然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