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壹個大國,正在壹步步實現自己的飛天夢想,但航天事業需要接班人。太空教學就是讓孩子熱愛太空。首先,讓他們親近和了解空間。進壹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空間的向往和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通過天地對話,將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漸滲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中,讓民眾對航天與生命的關系和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航天事業。
太空講座還將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很難獲得,在地面上無法完成的東西搬到太空中,實驗現象會更直接直觀,不需要使用推斷等方法。直播等科學探究值得期待。
身處太空,面向地球,為地球人民授課,王亞平是中國第壹位航天教師,展現了壹個航天大國的風範和風範。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期待著能夠和廣大青年朋友壹起感知和探索神奇而奇妙的太空,收獲知識和快樂。”宇宙浩瀚,宇宙神奇,復雜多變,宇宙中的許多奧秘都值得探索。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2.2021天宮課堂第壹課體驗
“天宮課堂”第壹堂課定於2月9日15:40開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誌剛、王亞平、葉廣福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全程直播。
本次太空教學活動將以天地互動的方式進行,地面主教室在中國科技館,地面分教室在南寧、廣西、汶川、四川、香港、澳門。屆時,3名航天員將介紹和展示中國空間站在軌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的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此次航天教學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央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全程直播。
教學活動將以天地互動的方式進行。地面主教室將設在中國科技館,地面分教室設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屆時,3名航天員將介紹和展示中國空間站在軌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的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8年前,在距離地球300公裏的天宮壹號,航天員王亞平為xx“太空課堂”帶來了壹場別開生面的太空授課活動。現在,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將迎來第壹次太空授課。首先,“課程”全面升級!三名宇航員將在微重力條件下演示更多的物理和化學現象。
3.2021天宮課堂第壹課體驗
壹場“太空講座”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如果說我們更多的是為過去和過去載人飛船發射和回收的成功而自豪的話,那麽我們現在所自豪的是對航天技術和實驗細節的生動而美好的展示。太空課給我們帶來了什麽?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可以強國,可以重振國威,可以帶來民族凝聚力,這在以前可能有些抽象。但面對天宮課堂上壹次次、壹個個、壹次次的科學演示,人們會由衷感嘆航天科技的強大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向青少年展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跡,也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機會。
二是對全體公民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壹些枯燥的物理公式活了起來,看得見,摸得著。壹滴水包含許多科學原理。壹個宇航員的稱重,包含了簡單的科技應用,不僅讓年輕人感興趣,也讓成年觀眾更喜歡科學。航天科技不是空洞的、難以解決的,最終是服務於科學生活的,這對於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空間科技對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有很多民用技術。航天科技的每壹次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地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體溫計、掛面、尿布、心臟泵、液體補充劑,都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被廣泛種植服務於人類生活,太空科技功不可沒。
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在太空看完這個講座,即使是不願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同學,也會覺得科學可以如此有趣、生動、實用,從水滴到失重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壹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不僅可以把科學知識從枯燥學到有趣。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中的許多人認為宇航員壹定認為天空是藍色的。通過這次“太空講座”,我們知道宇航員看到的太空是壹片非常明亮的黑色天空,科技永遠是壹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空間技術不僅強大,而且關系到我們壹家人的科學幸福生活。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4.2021天宮課堂第壹課體驗
星海未停,航天英雄再出。北京時間10年6月6日0時23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翟誌剛、王亞平、葉廣福三名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他們成為空間站第二批“居民”,也是中國的核心艙。天宮課堂的直播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1999年神舟壹號的發射,到2021年6月中國空間站首批航天員的升空,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的願望正在壹步步實現。22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從弱到強的歷史,社交媒體上的網友也紛紛為中國航天點贊:“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偉大的中國,偉大的中國人”!
世事變遷,歲月如詩。中國航天的每壹次發射、飛行和超越,都向世界展示了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地球到太空的太空之旅。這個過程看似輕描淡寫,但真實的旅程卻令人難忘。國慶期間,講述父母祖輩為新中國建設默默犧牲奉獻的電影《我的父親》在熒屏上炸開了鍋。其中壹章,詩歌,是對中國太空飛行的贊頌。在戈壁灘早期研究的多事之秋,身為煙火雕塑家和太空工程師的年輕夫婦告訴他們的孩子:“爸爸媽媽是在天上寫詩的人。”丈夫犧牲後,妻子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事業和家庭。這感人的壹幕讓觀眾突破了防線。如果說愛國是最深的情感,那麽奮鬥就是最長的告白。獻身民族復興和航天事業的身影,合在壹起,就是壹首壯麗的人間詩篇。
“身在中國,仰望星空。心中有詩,遠方有家。”說起詩詞,中國航天這個名字就有中國人的浪漫內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統叫“北鬥”,空間站叫“天宮”,火星探測器叫“田文”...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中不間斷的文明,中華文明有著數不清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與中國尖端的高科技擦出火花,讓中國的航天既“傳統”又“現代”。將載人飛船命名為“神舟”,充滿了美好的寓意。
今年是中國* * *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航天事業成立65周年。中國人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的時候,從“遊客”變成了“房客”——“身份”的改變代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這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應該銘記在每壹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這次太空授課不僅充滿創意,也意味著中國航天的傳奇將延伸到更深遠、更未知的領域。中國的航天正在向更高的目標邁進,那是對無垠太空的“心向往之”。我相信,這份以國家名義的詩意告白,終將凝聚成壹份“奮鬥吧,中華兒女”的* * *共同心聲!
5.2021天宮課堂第壹課體驗
“飛天夢永不減肥,科學夢有無限張力。”8年前,“太空老師”王亞平給中國6000多萬學生上了壹堂課。如今她再次踏上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第壹位女航天員,也是中國第壹位女航天員。望著聲音,神秘而遙遠的深空離我們越來越近,美好的“飛天夢”正在成為現實。
16淩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距離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壹個月。由翟誌剛、王亞平和葉廣福組成的新“太空旅行三人組”乘載人飛船前往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從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項“首次”,並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基礎上開展更多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實驗。
“席地而坐,日行八萬裏,遙望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楊利偉發射升空,用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實現了中華民族首次飛天的夢想。從18開始,已經有7次載人飛行,間隔從年到月。“出差”的頻率更快,聯系更順暢,準備更從容,顯示了中國在科技上自立的能力。從“壹日遊”到“季節遊”,再到長達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商務之旅”用的時間更長,邁出的步子更大、更遠、更堅定,展現了大國自信的驕傲。
6.201天宮課堂第壹課體驗
我從小就對太空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浩瀚的宇宙充滿好奇。我爸爸經常給我買壹些科普書籍。在書中,我看到了很多科普知識。同時,父親也告訴我,宇宙中還有很多奧秘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聽了父親的話,我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我能成為壹名宇航員,去太空探索和解決這些謎團。
曾經有人說我是傻逼,有人嘲笑我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如果人類沒有飛行的夢想,萊特兄弟就不會制造和發明飛機。現在,我們祖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如此迅速。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的夢想壹定會實現。
當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想時,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劉洋成為第壹個飛天的中國女性,我很激動,很佩服,也很羨慕。我知道要成為壹名女宇航員,我必須有強壯的身體,科學的頭腦和超人的毅力,但我認為努力實現我的太空夢是值得的。因為我知道:“古人做大事,不僅有過人的才能,更有堅忍不拔的毅力。”這時,我看了《放飛夢想》這本書後,夢想之火越燒越猛。劉洋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精神,更加堅定了我成為壹名航天員的決心。
那天晚上,我做了壹個夢,夢見自己像劉洋大姐壹樣開著飛船去太空參觀。我第壹次來月球,嫦娥阿姨熱情的接待了我,讓我繞月參觀,詳細的給我介紹了月球上的情況。然後,我去了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其他許多星球。雖然這些星球離地球很遠,每個星球上的生存環境也不壹樣,但是外星人對地球人來說是很不壹樣的。
我把夢裏的情景告訴了父親。父親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妳做了壹個偉大而美好的夢。要實現這個夢想,不僅需要強大的意誌力,還需要廣博的知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只有為之奮鬥的人才會成功,實現夢想。
“青年強,則中國強”。我們承載著祖國的希望和未來。為了我們自己的太空夢和祖國的繁榮,我必須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實現我的美好夢想,讓我們的祖國為我們這壹代人感到驕傲!
7.2021天宮課堂第壹課體驗
這個太空講座向年輕人演示了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在地面上很難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精彩而奇妙的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現場多次聽到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靠近大銀幕,我也被這些奇妙的現象深深震撼了。當王亞平老師表演壹個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在水膜上粘壹個中國結,我感覺現場的觀眾都屏住了呼吸。小圖標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當它牢牢地粘在水膜上時,那種喜悅和感動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突出天地差異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航天甚至科學的興趣。這次教學活動在青少年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也必將伴隨著學生們壹生的尋找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老師,與學生親切對話,拉近了代表中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之間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了解和關註,這是對青少年的中國情懷的潛移默化的傳遞。航天員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準確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非凡的智慧、出色的技術和近乎完美的身體素質,這當然能體現他們勤奮、優秀、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的老師樹立了榜樣,值得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科普、教育等領域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縫合作,對物理老師來說是極大的鼓舞,我和歷史藝術老師都感受到了壹種團結的溫暖。這也促使我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系與合作,聽取其他領域的教學意見,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理解,從而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
8.2021天宮課堂第壹課體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無論是長遠還是不遠的將來。我的理想是成為壹名優秀的宇航員。為什麽不呢,因為我在電視上看過宇宙中那顆巨大而神秘的星球,我也知道了宇宙中的長度單位——光年,壹年可以飛行94605萬公裏!銀河系的直徑是654.38+百萬光年,但宇宙中有數千億個這樣的星系。太傳奇了,太誘人了。因此,我必須去廣闊無垠的太空世界看壹看。
我也從報紙和雜誌上看到過壹些真實星雲和行星的彩色有趣的照片,但我壹直看不夠。比如直徑約25光年的獵戶座星雲;膨脹的蟹狀星雲“肚子”裏有壹顆直徑不到20公裏的中子星。所以,我壹定要去奇妙有趣的太空世界看看發生了什麽。
我記得在電視上看到楊利偉、費龍軍和聶海勝三位宇宙英雄成功遨遊太空的新聞,並了解到科學家們的新發現。他們發現,類似“太陽系”的另壹個“地球”很可能存在生命;我們還在太陽系小行星帶的壹些行星上發現了大量的金、銀、銅、固體石油和稀土礦物等珍貴資源。就像壹顆金星,壹顆銀星。這激起了我對太空探索的無限向往和激情。
我想和那些外星生物交流,開發那些寶貴的礦產資源,為祖國做貢獻。現在我要好好學習,考壹個好的中學,高中或者大學。我準備考上航空航天系,接受模擬火箭發射、失重、太空旅行等專業訓練,為成為壹名優秀的航天員做好充分準備。
9.201天宮課堂第壹課體驗
“太空教學”開辟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教學的新途徑。這是壹次全新的教育改革,必然會啟發學生在社會領域面臨更多的教學方法。比如作家和學生面對面授課,比如企業家和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辦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全社會各領域的責任。我們都知道這壹責任,但這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教學已經邁出了壹大步。我堅信,這壹偉大的步伐必將導致更多領域的社會教學,這必將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全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將得到很好的落實。
“空間教學”由壹個演講者和兩個人合作完成了壹次成功的教學。這是壹個創舉,打破了教室裏壹個人授課的傳統。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應該在實地進行嘗試和推廣。壹方面,我們班學生多,老師很累。壹方面,多人授課更加生動、立體、多樣,必然會為學生營造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創舉。
“空間教學”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行教學,獨具特色。教師與知識和環境融為壹體。教師沈浸在教學中,學生沈浸在學習中,真正做到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作為地面教學的課堂,我們應該借鑒它,根據現場環境、當前教學內容和教師個性來創建課堂。只有好的教室才是最美的教室。
“太空教學”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成果,必將激勵我們的教育中國夢更加燦爛。
希望在我們的中國夢教育中能有更多這樣的太空講座,比如在工廠、商場、軍艦、飛機上的講座。中國夢是教育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樣化、網絡化的具體夢想。
10.2438+0天宮課堂第壹課體驗
幾代航天人,壹個強國夢。老壹輩航天人的豐功偉績已經牢牢地銘刻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大洋彼岸的錢學森,到以發射中國第壹顆人造衛星“東方紅壹號”、無線電播發歌曲《東方紅》的孫家棟為代表的中國第二代航天員,再到逐步完全自主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五代航天員。“嫦娥”、“田文”、“祝融”轟鳴,“中國印記”如今已閃耀天際,在載人航天、探月、深海工程、超級計算、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壹批重要科技成果。中國的航天是壹代又壹代航天人用青春和生命換回來的。無論是“兩彈壹星精神”,還是“載人航天精神”,都會代代相傳。
天高地廣,宇宙無限。回國不是終點。我們從未停止探索宇宙。新的“太空旅行三人組”即將搭乘神舟十三號飛船,起航進行為期6個月的太空旅行。持續的載人航天精神,必將使中國人探索太空走得更穩更遠,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