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人教版高壹歷史下冊必修2《發達的古代農業》教案

人教版高壹歷史下冊必修2《發達的古代農業》教案

人教版高壹歷史下冊必修2《發達的古代農業》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我國古代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理解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前提,探討它與我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之間的關系。

 (2)理解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認識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從原始向精耕細作發展的歷程。

 (3)理解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征,從小農經濟成長的歷程中,認識到封建政權對小農經濟的雙重作用與影響。

 (4)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中國傳統農業發展的原因和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認識歷史和探究歷史。深入淺出,循循誘導,層層剖析。

 (2)利用歷史短劇表演和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在歷史情景中感受歷史,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歷史。

 (3)鼓勵學生大膽地回答問題,提示學生用壹定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機會和平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中國農業發展的歷程中,使學生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2)通過本節課教學,讓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人民利用勤勞雙手和無窮智慧為中國古代文明創造了巨大財富,是歷史的創造者,但是在階級社會裏,廣大人民的生活卻相當困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

 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導入新課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問題歷來是中國經濟問題之核心,目前,我們還經常提及三農問題。那麽,古代中國是如何解決農業問題的呢?古代中國農業有何特點呢?本文將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是什麽?

 什麽是農業:

 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生產事業

 古代農業生產體系:

 主要農作物的種植及分布、牲畜

 生產工具的改進

 水利事業的發展

 耕作方式的進步

 講述內容

 壹、 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設問:閱讀教材第壹部分, 完成學案第壹部分,思考:

 ①中國古代農業是怎樣完成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演變的?

 ②推動整個發展過程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1、中國原始農業

 (1)起源: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壹,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壹萬年左右。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資料回放同學們知道我國的農業從什麽時候就出現的麽?

 我國的傳說非常多,農耕的出現也與傳說中的壹位人物有關,他就是神農氏。傳說上古時候,有壹只遍體通紅的鳥,嘴裏銜了壹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墜落在地上,神農氏把谷粒撿起來,種在地裏,他把種植的技術教給人民,從此有了農耕。神農氏因此被奉為中國農業的始祖。有人會說,這只是個傳說,不可信。那麽實際上考古學家也給我們帶來了我國早期農業產生的證據。考古學家在華北和華南都發現了遠古時期的糧食作物遺存,特別是距今壹萬年的稻谷。這說明了中國那時就有了早期農業。

 神農氏為什麽想起來種五谷呢?《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這說明,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業發展的轉變關頭。那時,人口已生育繁多,維持生計的是獵物和植物的果實。可是,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難以裹腹。怎樣才能解決人們的吃食問題?神農氏苦苦思索,可謂絞盡腦汁。

 河姆渡氏族公社遺址發現稻谷?考古發現

 (2)耕作方式: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

 資料回放原始農業的耕作方法

 荊、揚南有桂林之饒,內有江、湖之利,左陵陽之金,右蜀、漢之材,伐木而樹谷,燔萊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廣而饒財。 ──《鹽鐵論?通有》

 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漢書?地理誌》

 壹種非常落後而久遠的耕作方式

 刀耕:用石斧、石錛除草

 火種:焚燒雜草,形成木灰肥,再進行播種

 人們發現被火燒過的地方,莊稼長勢好,於是砍去樹木,鏟除雜草,曬幹後放火焚燒,灰燼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種

 (3)人們生活:為了尋找肥沃的土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

 耕種壹兩年後,隨著肥料耗盡,地力明顯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尋新的耕地,人們不得不經常遷徙,生活十分艱苦; 這種方式也嚴重破壞環境

 (4)主要生產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2、商周時期的農業

 (1)農業工具:出現了青銅農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那時候的農具,都比較粗笨簡單。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農具:

 耒:是削尖的木棒,後發展為雙尖的木叉。

 耜:形狀像現在的鏟和鍬。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術提高: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用雜草漚制肥料,治蟲滅害。

 這樣,土地可以連續耕種,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農作物種類:西周時期,農作物種類更加豐富,有粟、稻、黍、稷、麥、桑、麻等,後世的主要農作物多已具備。

 (4)人們生活: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從頻繁遷徙開始走向定居。

 (5)特點:中國農業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

 農業生產的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突出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和施肥、灌溉技術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評價歷史現象的根本標準。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學案第二部分

 1.耕作工具的進步

 春秋戰國時,開始使用鐵農具與牛耕並逐漸推廣

 西漢時的耦犁(西漢趙過)與犁壁,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

 隋唐時江東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為後世所沿用.

 備課資料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壹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壹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裏,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壹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陜、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註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壹輪十筒挹且註,循環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壹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註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唐朝水車已傳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專門談及?應作水車事?,說:?傳聞唐國之風,渠堰不便之處,多構水車。無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間之民,素無此備,動若焦損。宜下仰(切望)民間,作備件器,以為農業之資。其以手轉、以足踏、服牛回等,備隨便宜。?這壹記載不僅是中日兩國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絕好證明,也生動說明水車使用已成?唐國之風?,其種類有手轉、足踏、牛拉等。

 2.耕作技術的進步

 春秋時期的壟作法

 西漢時的代田法

 西漢趙過推行的壹種適應北方旱作地區的耕作方法。在同壹地塊上的田壟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

 3.耕作制度的發展

 兩漢以壹年壹熟為主

 宋朝以後,江南形成了穩定的壹年兩熟制(稻麥輪作),有些地方形成壹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與灌溉工具的應用

 (1)水利工程:

 戰國的都江堰

 漢朝的漕渠 白渠 龍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時的翻車

 唐朝時的筒車

 宋朝出現的高轉筒車

 明清時的風力水車

 試從農具進步的角度來說明生產力的進步。

 1、從材質方面看,從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後來的青銅、鐵等金屬農具;

 2、從制造工藝方面看,從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煉、鑄造;

 3、從牽引動力方面看,從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牽引。

 4、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

 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精耕細作農業技術的提高,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

 過渡設問:同學們,妳們喜歡聽黃梅戲《天仙配》中?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那段戲曲?

 不知哪位男同學和女同學能否對唱這段戲曲,讓我們大家***同欣賞壹下?

 歡迎這兩位同學對唱《天仙配》中的?夫妻雙雙把家還?選段。

 男女對唱: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男:綠水青山帶笑顏。女:妳耕田來我織布;男:我挑水來妳澆園。女:從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雙雙把家還。(完畢)

 師:兩位同學的歌聲確實好聽,我看到下面有許多同學在小聲地跟著唱。在聽歌時,我留意到其中壹句歌詞?妳耕田來我織布?,這是對我國古代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從這句歌詞中,我們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國古代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生產形態。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商周時期的土地國有制和集體勞動:分封制與井田制

 分析商周時期,壹切土地屬於國王所有。國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並要向國王承擔義務。西周時期,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稱為井田。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並支配所有的勞動產品。在當時工具簡陋、生產力水平很低的情況下,這種耕作方式有利於提高工效,但這種耕作方式不利於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2、春秋戰國時期形成小農經濟:

 (1)原因:①鐵犁牛耕的出現和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如魯國的初稅畝、商鞅變法等。

 分析鐵犁牛耕技術使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國君繳納賦稅。由於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魯國為代表的各諸侯國為增加收入,進行稅制改革,無論公田、私田,壹律按畝納稅,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戰國時期,在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推動下,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活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較為徹底,規定?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含義: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的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繳納賦稅,是壹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相對,自給自足,產品不用於交換;存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經濟是自然經濟,而不是小農經濟。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等於自然經濟,並延續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設問:我國農業耕作方式(生產模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變化?

 1.耕作方式的發展進步

 商周時期:大規模簡單協作

 春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農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3)特點:

 ①精耕細作

 ②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基本單位

 ③男耕女織 (農耕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④自給自足 (很少商品交換)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4).發展的條件:

 ①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壹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壹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壹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

 ④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

 (5).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於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沈重,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沈重及社會的動蕩。歷代封建王朝的後期,隨著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於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壹個新的輪回。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6)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1)積極性:

 ①小農經濟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的主要動力;

 ②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②農民承受沈重的封建剝削,最終階級矛盾尖銳,導致農民起義爆發

 ②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並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過度開墾,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

 課後小結

 本課小結

 古代中國農業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主要耕作方式? 到 鐵犁牛耕。

 2.主要組織方式?大規模簡單協作?男耕女織(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即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3.主要生產特點?精耕細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封建土地私有制。

 課後探究

 學思之窗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麽樣的?這段戲詞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什麽特點?

 解題關鍵:理解?妳耕田來我織布?的含義。

 思路引領:先歸納出戲詞中反映出來的現象,然後根據現象歸納出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答案提示:向往男耕女織的生活,反映出我國古代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的特點。

 課後習題

 本課測評

 1、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解題關鍵:理解什麽叫?基本特點?。

 思路引領:從農業的起源、農業技術、生產模式等方面加以總結概括。

 答案提示: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精耕細作;自給自足。

 2、請妳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麽樣的經驗教訓?

 解題關鍵:辯證分析開發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

 思路引領:分析墾荒的原因,然後由墾荒的原因和影響得出我們應該汲取的教訓。

 答案提示:開發邊際土地是由於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為了養活這麽多人口,只能采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壹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補充:小農經濟是自然經濟的壹種模式,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區別如下:

 自然經濟指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如氏族、封建莊園、農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產的經濟形式。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裏占統治地位。這種經濟排斥社會分工,每壹個生產者或經濟單位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其典型寫照,它是與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相適應的。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經濟,在這種經濟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數土地分租給農民,形成了壹家壹戶為單位的小農業生產。此外,中國封建社會還存在著小自耕農的自然經濟和小生產者的小商品經濟,但它們不占主要地位。

 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條件下產生的,存在於階級社會各個階段。在中國古代,它壹直處於自然經濟的附庸地位,主要是為統治者服務。但到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生長創造了歷史條件。商品經濟較之自然經濟的閉塞性和遲滯性,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和進取性。壹般來說,衡量商品經濟發展的指數主要看投入市場的產品、市場、貨幣、城市等方面。

 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後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的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板書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壹、早期農業:刀耕火種(起源?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耒耜的出現)

 二、傳統農業:精耕細作(鐵犁牛耕?耕作技術?水利灌溉)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 上一篇:井岡山紅色旅遊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
  • 下一篇:什麽是中國妻子,她的缺點,和她的缺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