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農業機械化,農業裝備的發展趨勢是什麽?

什麽是農業機械化,農業裝備的發展趨勢是什麽?

壹,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如今,農業機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機械化程度迅速提高。主要農作物的生產和加工正在向實現全面農業機械化邁進,林業、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機械化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第壹階段:從建國初期到文革前。

我國主要依靠引進、吸收、仿制農業機械設備和外援在國有農場開展農業機械化試點,依靠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農業機械作業。但是,廣大的農村生產力還很薄弱,主要是原始的手工農業,農業機械很少。

第二階段:文化大革命。

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重視,特別是毛主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這壹重要論斷後,農業機械化受到了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的重視。縣鄉兩級都建立了拖拉機站,柴油機、電動機、拖拉機、脫粒機、插秧機、粉碎機等農業機械逐步進入農村。農村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部分農業生產過程逐步由農業機械作業代替手工勞動。

第三階段: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農業機械化逐步由弱變強,農業機械逐步向大型化、高端化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如今,主要農作物的生產過程正朝著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方向發展,農業機械作業逐漸向產前產後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延伸,覆蓋的領域也逐漸從農業領域向林業、畜牧業、養殖業擴展。

二、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地區之間農業機械化水平不平衡。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受歷史、地理、自然條件的影響,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投入也有較大差異。經濟發展快、經濟條件好的地區,農業機械化投入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快;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農業機械化投入少,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根據國家統計部門2014數據分析,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耕地面積不足三分之壹,但農業機械比重超過壹半;西部欠發達地區耕地面積占四分之壹,但農業機械保有量不足20%。東西部農機擁有比例的巨大差異,反映了東西部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的不平衡。

2.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產率低。中國農村以農民承包為主。農民承包的耕地數量有限,導致大片土地小型化。糧食種植采取插花的形式,多種作物在壹塊地裏種植。即使種植同樣的作物,也可能分別歸幾個農戶所有。大型農機作業不能分塊作業,增加了農機作業成本,降低了農機作業勞動生產率。農民自己購買的農機主要是自用,基本都是小型農機。小型農機保有量很大,小型農機重復購置現象嚴重,農機結構組成不合理。

3.農業種植結構多變,農業機械化難以適應。以壹戶為單位的農業種植結構靈活多變。農民種植任何有價值的作物。前幾年的糧田現在可能變成果園了。然而,農業機械化很難適應如此快速的變化。原有的農業機械很快被淘汰,而新的農業機械很難被農民接受,很難推廣,或者說很難找到適合農民需求的農業機械。再過幾年,有了農民需要的農業機械,很多農民可能又能種糧了。後壹種情況已經在壹些水果種植區出現,許多年長的果農因為無法種植水果,已經開始砍伐果樹,種植糧食作物。這壹趨勢將繼續下去。

4.農業機械研發滯後,農業機械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業機械研發投入少,R&D科技力量分散。農業機械的R&D主要取決於農業機械制造商本身。開發的農機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質優價少。相當壹部分農機產品粗制濫造,壹些特色農機的研發還是空白。農機研發與國外交流少,農機產品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

5.農業機械化投資不足。近年來,各級政府逐步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了對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但是,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比,這些財政投入仍然很少。社會資本對農業的投入不足,工業反哺農業的程度還很低。

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對策

1.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全面小康,實現* * *繁榮。促進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我國的壹項基本國策。國家不斷加大對東西部地區的財政投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投入,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效果開始顯現。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GDP增速繼續名列前茅,東西部經濟差距逐步縮小。中西部地區農機投入也快速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機保有量快速增加。只要繼續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的政策支持,中西部經濟就會迎頭趕上,東西部就會富裕小康。

2、鼓勵土地流轉,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機械效率。鼓勵農民流轉土地,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實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也是我國的壹項重要政策。要鼓勵農民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實行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哪裏農村集體經濟強,哪裏就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農業的發展。土地可以流轉給村集體,村集體統壹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村集體以雄厚的財力支撐農業快速發展;也可以轉讓給壹個經濟組織,由它來實行農業規模經營。其他地方也要鼓勵農民加快土地流轉,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或城鎮從事非農產業。土地流轉給其他經濟組織,實行農業規模經營。目前,壹些發達地區勞動力轉移趨勢明顯加快,這些地方農村的年輕人都在城市工作生活。家裏種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這些農民中,中年人比較年輕,數量也不多。許多人年紀太大,幹不了農活,幹脆放棄了土地。現在已經出現了拋荒的現象,以後拋荒的土地會越來越多。農民之間零星自發的土地流轉,也是零成本的免費土地流轉。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合理引導、鼓勵和規範農村土地流轉,引導土地向種田能手和其他有農業規模經營能力的經濟組織集中。

實行農業規模經營後,可以更好地科學規劃耕地,合理安排農業種植計劃,購置性能先進的大型農業機械設備,開展大規模農業機械化作業,這將從根本上改變農業機械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提高農業機械作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的運行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是我們農業生產走向現代農業生產的方向。

3.農機研發體系需要重新整合,與國外的技術交流需要加強。通過合理整合農機R&D體系,充分發揮農機R&D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大農機裝備R&D的資金投入,加強與國外農機行業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提高農機裝備的創新能力,提高農機裝備的R&D水平,提高農機裝備的高科技含量,縮小農機裝備與國外的差距,生產出符合農民需求的高科技含量的先進農機。

4.建立農業機械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改變農業機械化落後狀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加大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通過財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吸引社會各界資本投資農業機械化,形成多元化的長效投入機制;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惠民政策等各項扶持政策力度,讓農民用得起、用得上高科技含量的先進農機裝備。

小農經濟將被歷史淘汰,現行的農業經營模式將被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所取代。合理引導、鼓勵和規範土地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樂山雅安康定旅遊景點介紹雅安康定上路旅行攻略
  • 下一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有哪些正相關關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