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壹詞的原始定義,古已有之。“李周官純宗博樂師”說:“樂師們掌管國學,是為了教中國兒童小舞蹈。”《禮記》雲:“古師家有學,黨有兩難,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他的《李周正義》壹書中指出:“中國的讀書人,也是留在國城的皇宮小學裏的。”於是,在中國古代,“國學”指的是國家級的學校,相當於漢代的“國子監”。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發生了變化。唐朝貞元年間,李勃隱居廬山白鹿洞讀書。到了南唐,他在原址建了壹座學習博物館,命名為“廬山郭雪”(又稱“白鹿洞郭雪”、“廬山國子監”、“廬山書屋”),首次使用了“郭雪”的概念。宋代改稱“白鹿洞書院”,作為藏書講學之所。宋代書院興盛,出現了白鹿、石鼓(松陽)、睢陽、嶽麓四個書院。從這個角度來看,“廬山郭雪”實際上是壹個既藏書又講學的“學術殿堂”,也就是後來的“書院”。在當時的情況下,收集的書籍和教授的學問自然是中國的傳統學術文化。從宋代四院的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可見此時“國學”概念的使用與“中醫”是壹樣的。但是,直到清末民初,西學東漸,中國社會和學術文化發生前所未有的轉型之際,“國學”才真正與眾多“洋學”相提並論,即作為壹個把中國作為整體的概念提出來。[1]19年底,面對西學和歐化的刺激,日本學術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發出提倡“國粹”和“國學”的號召,“國學”壹詞在近代開始流行。這自然感染和刺激了處於類似情況的中國學者。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了《中國雜誌》。但黃首先倡導"中國學史",使梁放棄了創辦《中國學報》的想法。國粹學者趁機鼓吹“國學”。1904年,登勢在上海《政治文藝報》發表《論保存國學》,論述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登勢、黃傑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社”,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出版了《政治文藝公報》和《國粹雜誌》,標誌著“國學”在中國的立足。【1】釋義之爭就中國而言,清末民初,關於“國學”的釋義有很大的爭議,大致如下:(1)“國學”的意思是“中學”。這種解讀與清朝大官、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關。(2)“國學”即“國粹”。把“國學”等同於“國粹”,要麽名不副實,要麽就相當於把傳統學術文化精髓以外的內容排除在外。由於人們對傳統學術文化的本質有不同的理解,“國學”的內容和解釋自然難以標準化。實際上,這樣的解釋是行不通的。(3)鑒於“國粹”過於籠統,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中並非壹切都是“國粹”,提出“國學”或“國粹”的定義。這壹提法壹度得到當時許多著名學者的認可。幾乎所有五四時期的“守舊派”、“新派”、“國學”學者都使用“國故”壹詞。(4)“國學”是指中國固有的學問,是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即“國學”。這種解讀是針對“外國學”的。首先,章太炎和登勢清楚地表達了這種解釋。章太炎在日本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時,曾舉辦國學研討會和國學促進會,並為上海國學促進會的機關報《國粹》撰文。可見章太炎認為“國學”是壹個國家固有的學問,並將“國學”的興衰與國家的興衰聯系在壹起。既然“國學”是“壹個國家的固有之學”,而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那麽把“壹個國家的固有之學”理解為“中華民族的固有之學”似乎更為恰當。“國學是中國固有的或傳統的學術文化”。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這個定義已經成為“國學”的通常定義。比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國學”壹詞的定義是遵循這樣的定義:“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這可以說是清末民初以來壹直沿用的壹個比較常見的定義。[2]學者的解讀就中國而言,鑒於上述缺陷,有學者試圖從內涵上重新解讀漢學。例如,宋定國教授在其《國學三部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版)中解釋說,“國學”是“中國學術”或“中國學”的國內簡稱,是研究中華民族傳統學術文化——中國的起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目的是促進中國和世界學術文化的進步和發展。[1]青年學者周在其學術專著《國學的目的》中指出,國學應指治國平天下之學。並在他的文章中做了詳細的分析:有學者認為“國學”壹詞含義模糊,不以為然。相反,我強烈主張用“國學”這個詞來涵蓋中國的傳統文化。
漢學在漢代就有這個名稱。但它的含義是國家的大學機構。直到民國時期才大力提倡國學,反對“西學”。
國學二字體現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自信和驕傲,不必事事以西學為準繩!正如榮格所說,“中國有自己的科學,與西方的科學完全不同。”榮格的表達是基於他對《易經》的理解和研究。
《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將漢學定義為“壹個國家的固有學問”,受到了很多學者的質疑。據此,那麽英國也有自己的學問,叫做英國國學,其他如法國、德國也有。
但是,基於對中國文化的整體把握,我經常在講座中宣稱——
國學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養氣、平天下是真正中國文化的核心追求。能充分表達國學精神,表達中國文化的特色和內涵!
因為妳能治國平天下,妳壹定是做了並且做好了誠信修養。所以這是壹個整體。
不僅僅是儒家,所有的百家都在追求這個。只是儒家明確提出來的。哲學家們用他們自己的方法和手段來實現這壹理想。其實這就是道的追求。以上是周先生對的論述。很多學者認為,將“國學”定義為“治國平天下之學”也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個表述點出了國學的功能、作用、中心思想和終極追求。讓“國學”這個詞有生機和活力。同時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和獨特性。歷史觀講的是對國學的觀察、思考和理解。北京人民民族學會執行會長鄧衛東提出了壹種全新的國學觀,為理解國學的概念和把握國學的定義提供了壹個全新的視角。國學,首先是自然的國學。國學是壹生生萬物的道,是“壹陰壹陽”的說法之道。國學是天地之根,是天地永恒的尊崇。國學是萬物負而抱陽以和。國學是生命易生,而且是連續的。國學是自然的,客觀的,偉大的規律,永恒的真理。今天很多人都在努力回歸儒釋道,回歸國學,回歸馬克思主義。回到最原始、最基本的面目去理解國學,更具有清醒而迫切的現實意義。國學,其次是生活國學。國學就是立誌學三十,立於四十而不為五十所惑,但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不逾矩。漢學任重而道遠,修遠希望我能自上而下地追求它。國學是有油有鹽有醬有醋的茶,吃喝拉撒,病死,住修衣食住行,成人成聖,成熟成功的成長。在“全民投機”的時代,在機會主義橫行的今天,生活國學或許能讓我們更真實,更快樂。國學,其次是家庭國學。國學是仁者國,仁者家,昌者家。國學是人身心發展的基地,是高壓環境中取之不盡的動力加油站,是誘惑社會中的指南針,是劇變時代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在強調個體解放和民族創新的今天,我們需要強調家族國學的概念,比如家族、家族、國家、人類家族、地球家族、宇宙家族。國學,還是公益國學。國學就是《易經》裏說的公益:萬物皆在道紀。國學就是《論語》裏說的公益:想站起來就能站起來,想實現就能實現。國學就是老子裏說的公益:能長生不老,是因為不生。國學就是《禮記·孔子閑居記》中提到的公益:天空無私地承載著日月無私的照片。漢學就是金剛經裏說的公益:我要滅壹切眾生,壹切眾生都滅了沒有任何眾生。國學是《孟子·惠亮·王霞》中提到的公益事業:獨享其樂,不如與人同樂。國學是張子全《近思集》中提到的公益:為天下立心,為民立命,守成古鑒,為天下和。國學是嶽陽樓裏的公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國學就是魯迅在《自題小畫像》裏說的:我以血薦軒轅。國學就是毛澤東和中國* * *制片人所說的公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國學是利益最大化,天地利益,父母利益,眾生利益,萬物利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的今天,在權力、金錢和欲望洶湧澎湃的今天,高舉公益國學大旗,絕對不僅僅是壹種象征。國學不僅是傳統文化,也是先進文化和時尚文化。不僅僅是自然國學,不僅僅是生活國學,不僅僅是家庭國學,不僅僅是公共國學;漢學是壹種活的、延續的中華文明和和諧文化,它源於原始時代,傳承於歷史現實。它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和追求,是幾千萬年來人們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中華母親的乳汁,是中華兒女的血脈、精神和靈魂,是中國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今天,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迎接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普通人學習漢語,仁者,任重而道遠。
上一篇:科學分析:熊海子該不該打?下一篇:關於節日的詩歌和古詩詞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