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世繪中的藝妓在日語中,“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藝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藝妓在原則上是藝術表演者,並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日語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張“藝妓”才是正確的中文翻譯寫法,以示區別。
藝妓並非妓女。藝伎(げいぎ,Geigi)是壹種在日本從事表演藝術的女性。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很大壹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樂曲、樂器等表演助興。她們的交易是滿足男人們的夢想——享樂、浪漫和占有欲。通常與她們交易的,都是上層社會有錢有勢的男人。 在昂貴的餐廳和茶舍裏,談論生意的男人們喜歡請壹位藝妓相伴,為他們斟酒上菜,調節氣氛,而這最少也要花費1千美元。今天,仍有少數女性抱著浪漫的幻想以及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加入藝妓行業。但在過去,藝妓是壹個終身職業,必須女承母業。二戰以前,絕大部分藝妓是為了生計,被迫從事這壹職業的。
藝妓業是表演藝術,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行業規定,藝妓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妓“純潔”的形象。
日本歷史上的藝妓業曾相當發達,京都作為集中地區曾經藝館林立,從藝人員多達幾萬人。不過,藝妓業在二次大戰後大為蕭條了,只是在經濟恢復後壹段時間內,隨著公司公關業的升溫,旅遊業的興旺,藝妓又興盛了壹時。據估計,目前京都的藝妓只不過200人左右,壹些藝館轉作他用,藝妓業的衰退已成不爭事實。
藝伎並非日本特有。以“侍酒筵業歌舞”為職業的藝伎,在歷史上本來並不是日本所特有。黃遵憲認為藝伎“甚類唐宋官妓、營妓”。中國的唐宋時代,士大夫攜妓吟唱,是當時普遍的習俗,在中國浩瀚的詩詞曲賦中,留下了不少詠唱歌姬的佳句。當時中國的官妓,以及朝鮮的妓生,和日本的藝伎都有相類之處。隨歷史的發展,只有日本的藝伎壹直延續到現代。而且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載體,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征之壹。
藝妓雖衰猶存,雖也努力進行改革,但風光不再,消亡也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在現代青年男女看來,藝妓已過時了。值得註意的是,尚操此業的藝妓卻不失信心。她們甚至周遊各地,藉以提高身價。有的人更明確地說:藝妓是京都的象征,傳統的古老文化必須加以保護。近年來,對於藝妓的衰與興、保與棄還存在針鋒相對的鬥爭。
藝伎的培養
</B>在日本,擔任藝伎的條件非常苛刻,學藝費用高昂,並不是壹般家庭可以承擔的。而且學藝歷程艱辛,不是所有藝伎都能堅持的。
古時藝伎壹般從10歲開始學藝,現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中學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學習的內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壹舉壹動、壹言壹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比如訓練中有壹項的內容是吃熱豆腐不能發出聲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見要求之嚴格。到16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妓,整個演藝歷程長達5年。初為藝伎者稱為“舞伎(或舞子)”,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伎”。藝伎生涯壹般到30歲完結,在30歲以後仍然繼續當藝伎的話便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名妓之陪襯。藝伎中把前輩藝伎稱為“姐姐(お姉さん)”。
藝伎的著裝
在藝伎業從藝的女伎大多美艷柔情,服飾華麗,知書識禮,尤擅歌舞琴瑟,主業是陪客飲酒作樂。藝伎業是表演藝術,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不過,這裏面包含著男歡女樂的成分,所以稱之為藝伎。藝伎雅而不俗之處,不僅在於它與妓有別,而且在於它的不濫,不相識的人很難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薦。藝妓大多在藝館待客,但有時也受邀到茶館酒樓陪客作藝。行業規定,藝伎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
藝伎的服裝是十分華麗的和服,做工、質地和裝飾都十分上成,因此也異常昂貴,壹般在50萬日元以上,有的甚至達100萬日元。京都舞妓的服裝更是著名,以懸落飄逸,稱為“だらりの,重量相當沈重,紮束之間需要相當大的力氣,所以常常由稱為“男眾”的男性仆役來幫忙。
舞妓的特殊穿著與化妝舞妓及年輕的藝妓所穿之和服稱為“裾引き”,從腰帶到裙擺間的壹段稱為“褄”。藝伎的腰帶結在身後,不像妓女那樣結在前面。在外行走時,舞妓及年輕的藝妓壹定會將左手壓在這壹段上面,有“賣藝不賣身”的含意。
盡管藝伎的服裝被歸類為和服,但事實上卻與傳統的和服有壹定的區別。傳統的和服後領很高,通常能把婦女的脖頸遮蓋得嚴嚴實實,而藝妓所穿著的和服的衣領卻開得很大,並且特意向後傾斜,讓藝伎的脖頸全部外露。
藝伎化妝也十分講究,濃妝的施用有特殊的程序,用料也以傳統原料為主。最醒目的是,藝妓會用壹種液狀的白色顏料均勻塗滿臉部、頸項,因此看起來猶如雕飾華美的人偶壹般。
藝伎的演出
藝伎壹般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只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伎。她們之間形成壹個小圈子,壹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藝妓的收入不菲,氣質超凡脫俗,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卻很差。有顧及此,藝妓的雇主會為藝妓提供貼身保姆照顧她們的起居飲食。
出色的藝伎常常會成為達官貴人所追逐的對象,其中不乏兩情相悅者。古代的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必須放棄藝妓的工作,直到現代這個行規才被逐漸取消,讓藝妓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大部分的女性仍然依照傳統,在婚後離開藝妓的行列,而離婚後重返藝妓行業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當代最著名的莫過於中村喜春。
藝伎出勤赴宴時,會有提著三味線琴箱的男眾隨侍在側,除了為因盛裝而行動不便的藝妓打點瑣事之外,也負責保護藝伎,避免受到喝醉的酒客、登徒子的騷擾。
藝伎表演時所使用的道具從狹義上專指手持的表演用具,包括各類樂器、飾物;廣義上應當包括伎館、歌舞伴奏者,甚至藝伎所學習的所有知識。因為藝妓接待客人並不限於歌舞表演,她們提供的是能為客人宴席助興的眾多活動。
藝伎表演的場所最初只限於藝館之中,後來由於要出席達官貴人的筵席,藝妓便開始在茶館酒樓及料亭出沒。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現代西方文化的沖擊,藝妓衰落壓力增加,使藝妓藝術不得不壹改傳統,藝妓從業者也被允許到茶館中特設的酒吧間裏待客演出。
藝伎的表演大致可分為“立方”和“地方”2種。
“立方”是指舞蹈為主的表演者,“地方”是指演唱“長唄”、“清元”等歌曲、演奏太鼓、三味線等的表演者。因為“地方”類的表演難度較高,需要長時間訓練後才能勝任,因此多由資深的藝伎擔任。而“立方”表演較為容易,所以壹般由資淺的藝伎及舞伎擔任。藝妓除了上述兩大項表演外,也有茶道、香道等日本傳統藝術表演。另外,藝妓都有受過說話訓練,因此健談者不少,表演之余亦會陪客人談天說地,增加氣氛。顧客給予藝妓的演出費用稱為“線香代”或“玉代”,京都壹地特稱“花代”。
藝伎文化發展
日本的藝伎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伎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阪神社所在的東山。
八阪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壹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阪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壹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團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商業手法。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壹直提高,例如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了。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
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壹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板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做有計劃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從普通的水茶屋變成高級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趨精細,與其每家店都自己供養及訓練藝妓,倒不如集中培訓,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更能發揮經濟效益。所以稱為“置屋”的專業培訓中心及業者便應運而生。
在傳統日本,把沒有經過藝術培訓而在酒席倒酒的女性稱為“酎婦”,社會地位低微。賣淫女子則壹般固定地被稱作“女郎”、“遊女”,她們之中,級別最高的稱“太夫”、“花魁”。“太夫”或“花魁”不但年輕貌美,且於茶道、和歌、舞、香道等諸藝皆有不俗的造詣,服務對象只限於達官貴人,達官貴人亦以客禮待之,所以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但是無論“女郎”、“遊女”還是“太夫”、“花魁”,都是會賣身的,而藝妓的真正身份是藝人,主要工作是待客作藝。
然而因為藝伎行業的興盛,求人益多,且為風花雪月的環境,多少不免有唯利是圖的業者,所以也有藝妓的出身是因為生家需用錢、孤兒等等社會弱勢的因素,而簽下賣身契,或遭人口販子販賣的。也許是為了早日還債贖身,也許是抗拒不了金錢誘惑,有些藝妓便開始從事性交易。雖然傳統上,這類自甘淪落的行為是會受到懲戒的,但事實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為止,日本各地都廣泛存在這種形同娼妓的賣身藝妓,而且變相專營這種生意的不肖業者亦多而有之。盡管如此,真正壹流的藝妓還是“賣藝不賣身”的。“賣藝不賣身”並非指藝伎沒有愛情生活,相反的,壹流的藝妓和壹般女性壹樣,可能會有唯壹壹個的愛人,稱為“旦那(丈夫之意)”,甚至委身於他,而“旦那”也會提供金錢等實質援助,照料藝妓的生活所需。辭去藝妓工作後即與愛人結為連理,***組家庭者亦不乏其人。
日本歷史上的藝伎業曾相當發達,京都作為集中地區曾經藝館林立,從藝人員多達幾萬人。不過,藝伎業在二次大戰後大為蕭條了,只是在經濟恢復後壹段時間內,隨著公司公關業的升溫,旅遊業的興旺,藝妓又興盛了壹時,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藝妓還保留有幾百人之多。但之後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公司生意減少,藝妓業再度陷入低谷,據估計,目前京都的藝妓只不過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機會也大大減少了,可謂是“門前冷落車馬稀”。壹些藝館轉作他用,服飾、樂器變賣或出租,藝妓轉到夜總會當招待,藝妓業的衰退已成不爭事實。
傳統意義上的藝伎,在過去並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許多家庭還以女兒能走入藝壇為榮。因為,這不僅表明這個家庭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而且有足夠的資金能供女兒學藝。這種觀念在今天雖已不太多了,但藝妓在人們心目中仍是不俗的。實際上,能當上壹名藝伎也確實不易。學藝,壹般從10歲開始,要在5年時間內完成從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課程,很是艱苦。從16歲學成可以下海,先當“舞子”,再轉為藝妓,壹直可以幹到30歲。年齡再大,仍可繼續幹,但要降等,只能作為年輕有名的藝妓的陪襯。至於年老後的出路,大多不甚樂觀。比較理想的是嫁個富翁,過上安穩生活,但這是極少的。壹些人利用壹技之長,辦個藝校或藝班,也很不錯。如果有機會能進入公司作個形象小姐,雖只是個“花瓶”,尚可壹展昔日風采。當然也有不少人落俗為傭,甚至淪落青樓,就很不幸了。
藝伎的衰落也曾促使它進行過壹些改革,以適應時代要求,如聘請京都以外女人加入,改換壹下面孔,在茶館設立酒吧間吸引深夜來客等,都起色不大。因為在現代青年男女看來,藝伎已過時了。
令日本男人最為滿意的,是藝伎的談話藝術。無論是國際新聞,還是花邊消息,她們都了如指掌。她們懂得如何迎合男人的自尊心,善於察言觀色,了解男人的情緒。她們的工作其實很緊張,而男人們則得到了徹底地放松。
培養壹名藝妓投入很大,但壹旦其出山成名,要價也是很高的,特別是年輕貌美的高級藝妓身價更高,壹般人員不敢問津,但巨商富賈、花花闊少、大企業大公司卻不惜千金壹擲。經濟繁榮時,大公司為攬生意,總要把請藝妓當成公關手段。
藝伎雖衰猶存,但風光不再,衰落是趨勢,消亡也只是時間問題。值得註意的是,尚操此業的藝妓卻不失信心。她們覺得,藝妓是京都和日本的“臉面”,應該加以保留。她們甚至周遊各地,藉以提高身價。有的人更明確地說:藝妓是京都的象征,傳統的古老文化必須加以保護。近年來,對於藝妓的衰與興、保與棄還存在針鋒相對的鬥爭。
日本藝伎的世界壹直是神秘的。她們的行業被稱為“花柳界”。年輕貌美的藝伎壹臉粉黛,濃妝艷抹,迷倒無數風流人物。然而,當妳走進她們的世界就會發現,真正的藝伎生活卻是別有壹番滋味。
名藝伎----中村喜春
日本壹代名藝伎中村喜春日前在紐約與世長辭,告別璀璨艷麗的壹生。曾招待過著名影星查理·卓別林、棒球巨人巴布·魯思等貴客的中村喜春,兒時家境富裕,卻甘於拋頭露面唱歌獻技,為的只是弘揚日本傳統國粹,向世人證明藝伎絕非妓女,而是聲色藝俱全的藝術表演者。
吸引卓別林前來捧場
中村喜春於6日在紐約寓所辭世,享年90歲。曾經替中村喜春出版自傳的Soshisha出版社編輯本田,聞訊後感慨地說:“早就聽說她近年來身體比較虛弱,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人老了。”中村喜春的死訊,對日本年輕壹代而言可能並無多大意義,部分日本青年甚至不知道她是何許人,但對老壹輩的美國人和日本人來說,中村喜春不僅是日本光輝時代的見證人,更是宣揚日本文化的大使。
中村喜春1913年出生在東京銀座,父親是醫生,家教壹向十分嚴格。中村喜春在東京生活時,經常流連於歌劇院和舞館等地,被那些濃妝艷抹的表演者所深深吸引,並由此對藝伎產生了濃厚興趣。她夢想著有壹天自己也能夠站在舞臺上,引來觀眾艷羨的目光。16歲那年,她不理父母反對毅然投身藝伎行列,在餐廳、舞廳等娛樂場所唱歌跳舞,與臺下客人打成壹片,從此聲名鵲起。
欣賞中村喜春表演的客人大都非富則貴,除了本地的明星和巨富外,當年曾出訪日本的著名影星卓別林、棒球巨人巴布·魯思和法國畫家吉恩·科克托等也是她的捧場客,其中科克托更深為中村喜春的表演著迷,曾經為她寫下壹首題名為藝伎的感人詩歌,哄動壹時。
27歲嫁為人婦
1940年,中村喜春嫁給了壹名日本外交官,可惜丈夫在緬甸工作時認識了壹名當地女子,還不惜冒著重婚罪的罪名打算把那名女子娶回家。中村喜春很快就發現了丈夫的婚外情,性格剛烈的她無法容忍丈夫的不忠,兩人最終以分手收場。婚變後的中村喜春並沒有自暴自棄,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當藝伎,並以出色的三弦琴技,為當時了無生氣的日本舞壇註入了新的姿采。
1956年,中村喜春移居美國,她先後在不同的城市居住過,最後選擇定居紐約的皇後大道。在美國,這名堅強的日本女子以教授日本音樂和舞蹈為生,還受聘於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日本文化。她也曾經擔任著名歌劇《蝴蝶夫人》的顧問,教人們如何穿和服以及其他日本禮儀。中村喜春偶爾會回日本省親,即使這個時候她也並沒有閑著,而是出現在各種電視談話節目中,興之所至更會即席上臺獻唱,緬懷故地情思。
中村喜春晚年仍致力宣揚藝伎文化,糾正外人對藝伎的負面看法,她曾說:“我是藝伎女,藝伎指有藝術涵養的表演者。她們能歌善舞,十八般舞藝樣樣精通,最明白男士的想法。但遺憾的是,不是很多人能了解這壹點,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也少了。”
70歲出版自傳
憑著獨特的氣質,中村喜春逐漸為人熟悉,各大傳媒相繼邀請她接受訪問。1983年,多才多藝的她推出自傳《東京藝伎回憶錄》,講述她是戰前惟壹能操英語的東京藝伎的傳奇故事。這本自傳先後被翻譯成八種文字,還被改編成歌劇藍本。1985年,她又推出另壹本著作《痛悼日本》,同樣深受歡迎。從藝伎轉型為作家,中村喜春始終堅持筆耕不輟,先後***有10本作品面世。
現年60歲的Masakatsu Ota,是中村喜春的獨子,現在美國大學教授現代藝術,他對母親壹生忠於表演敬佩萬分,他說:“我的母親非常了不起,除了外貌迷人,她還擁有豐富的學識。不要看她好象什麽都不理會,其實她十分看重學業成績,她的男朋友全是東京大學的畢業生,很多還是我的老師呢。”
隨著日本社會逐漸西化及受現代化的影響,象征傳統東洋文化的日本藝伎人數正日益萎縮。據報道,目前日本只剩下200多名藝伎,舞伎(即未行成人禮的藝伎)更減少至20多名,與十八世紀江戶時代盛世時的數千名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壹代名藝伎中村喜春的離世,在某種程度上,也正象征著藝伎表演在日本的日漸式微。
藝伎訓練漫長艱苦
耗時5年苦練詩書琴藝,過了30歲就要降等級。
日本藝伎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他們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壹傳統也壹直沿襲至今。
結婚需先引退
在藝伎業從藝的女妓大多美艷柔情,服飾華麗,知書識禮,尤擅歌舞琴瑟,主業是陪客飲酒作樂。藝伎業是表演藝術,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藝伎雅而不俗之處,不僅在於它與妓有別,而且在於它的不濫,不相識的人很難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薦。藝伎大多在藝館待客,但有時也受邀到茶館酒樓陪客作藝。行業規定,藝伎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
老年謀生艱難
傳統意義上的藝伎,在過去並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許多家庭還以女兒能走入藝壇為榮。因為,這不僅表明這個家庭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而且有足夠的資金能供女兒學藝。這種觀念在今天雖已不太多了,但藝伎在人們心目中仍是不俗的。
實際上,能當上壹名藝伎也確實不易。學藝,壹般從10歲開始,要在5年時間內完成從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琴瑟,直到鞠躬、斟酒等課程,很是艱苦。從16歲學成可以下海,先當“舞子”,再轉為藝伎,壹直可以幹到30歲。年齡再大,仍可繼續幹,但要降等級,只能作為年輕有名的藝伎的陪襯。至於年老後的出路,大多不甚樂觀。比較理想的是嫁個富翁,過上安穩生活,但這是極少的。壹些人利用壹技之長,辦個藝校或藝班,也很不錯。當然也有不少人落俗為傭,甚至淪落青樓。
藝術文化現狀
韓國(朝鮮)藝妓 做“名伎”要付出艱苦努力
記者探訪的位於東京都的向島,是目前僅存的6大“花柳界”之壹。***有可以提供藝伎服務的18家料亭(即高級飯店)。現在***有156名藝伎在這裏居住和生活,年齡在18歲到80歲不等。按照傳統,藝伎必須屬於某個“組合”。然後通過“修業”也就是訓練才能走向酒宴或者登臺表演。“向島墨堤組合”既是藝伎的管理組織,也是培養訓練所。在這裏,記者帶著新奇又興奮的心情參觀了藝伎的訓練,也進壹步理解了這個“藝”字的真正含義。
“藝”字包含的內容
在入口處,記者看到排列非常整齊的“木屐”,大玻璃窗上掛滿了寫著藝伎名字的小木牌,讓人感到這裏井然有序。走進內部則聞鼓樂陣陣,笛聲悠揚。在壹個房間裏,7名身穿素樸和服的女性正在翩翩起舞,組合事務局長介紹說,這是她們在接受專業的日本舞訓練。果然室內靠墻端坐著壹位和服男子,不時威嚴地向舞者們發出命令,提醒她們要讓身段柔軟輕盈。另壹個房間的藝伎們則在練習演奏,有敲鼓者,有吹笛者,各個正襟危坐、十分認真。鼓樂練習的旁邊是歌謠教室,兩位藝伎在練習三弦,並在老師的指點下吟唱日本歌謠。歌聲溫厚婉轉,抑揚頓挫傳遞著傳統的韻律。在這個小小的“組合”裏,藝伎們只要可能,就要吹拉彈唱樣樣都學,直到精通。所以,壹個簡單的“藝”字包含的內容卻十分深遠,要想精通並成為“名伎”,也許要花上她們壹生時間!
在壹個帶有舞臺的大單間,記者觀看了藝伎的舞蹈表演,也是她們在“工作”時的真實狀態。只見年齡不同的大小藝伎,化了濃妝,身穿鮮艷的和服,簡直與練習的時候判若兩人。表演間隙,記者與壹個叫“橘子”的年輕藝伎攀談起來。她才22歲,18歲進入“花柳界”,立誌成為藝伎。她說自己幾乎沒有休閑的時間。早晨9點左右起床,然後就到這裏進行訓練,午飯後回到家中,洗澡並開始準備化妝,壹般下午6點左右就要“陪客”了。深夜2點左右才能下班,回宿舍休息。她說藝伎不僅要歌舞樂全能,還要學會接待客人,訓練說話的技巧,讓客人開心。記者問她,做藝伎有什麽煩惱嗎?她笑著說主要是喝酒太多,會損傷身體。所以,要時刻服藥以保護自己的肝臟。她的很多姐妹都是這樣的。
讓女性更加嫵媚
仔細端詳橘子的妝容,雖然臉部都是白的,眼角卻被點上紅色,而手上則什麽妝都沒有。壹位年齡大些的藝伎說,那點紅色沒有特別意義,只是讓女性更加嫵媚。壹旁的舞蹈老師補充說,藝伎臉部之所以塗得非常白,是因為過去沒有電燈,都是蠟燭,只有塗成那樣才能使人看上去更漂亮。至於藝伎的手沒有塗白,則是為了顯示藝伎的清潔,好在提供餐飲服務時讓客人放心。
逐漸消失的文化風景
藝伎社會有著非常規範的各種戒律。比如女人不能結婚,但是可以找個男人當“旦那(資助者)”。為了避免競爭,壹個男人只能做壹個女人的“旦那”。傳說在“丙午年”出生的女性會給男人帶來災難,不宜結婚。結果很多日本女性就因此被父母送入了花柳界,獨身壹生。正因為藝伎能歌善舞,又恪守貞節,很多達官貴人都對她們愛慕有加。
現在成為壹種夕陽產業
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本類似的戒律已經不存在了。由於藝伎訓練嚴格,生活辛苦,再加上是以取悅男性為主的服務業,所以這壹行業已經成為壹種夕陽產業,人數越來越少。據說現在真正稱得上藝伎的人也就200多個。京都是最大的藝伎聚集地,目前***有5條“花街”(即藝伎雲集的地方)。日本的“觀光京都網”還專門推出了壹種與舞伎***餐的特殊服務。所謂舞伎就是還沒有“畢業”的藝伎。因為比藝伎年輕,所以很受歡迎,價格也十分昂貴。在高級料亭就餐再找壹名舞伎陪同的話,費用高達7500日元,服務時間是9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