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切實地調查研究工作,都可稱為“田野調查”或“實地考察”。田野調查涵蓋的領域很廣,如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行為學、人類學、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通過田野資料的收集和記錄,可以構建新的研究體系和理論基礎。“參與當地人的生活,在嚴格定義的空間和時間內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境界,通過記錄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滿足人們普遍的基本需求,社會是如何形成的。”這是實地調查。也是成為人類學家的基本條件。
田野調查是描述原始資料收集的總稱,其應用領域包括民俗學、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質學、地形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人類學、語言學、哲學、建築學、社會學等自然或社會科學。與其他在實驗室準控制環境下的研究相比,野外工作主要在野外進行。根據研究對象的生卒年代,以及它們在生活棲息地或埋在土下的現存場所,田野工作的實質性內容會有所不同。化石和考古遺址的挖掘包括野外工作,也包括其他過程,如訪問或觀察人們以了解他們的語言、民俗和社會結構。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當研究主題是人類本身時,必須重新設計作品,以避免觀察者效應或對實質性文化活動過度理論化或過度理想化的風險。
實地調查階段
實地調查可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開始階段、調查階段、撰寫調查報告階段和補充調查階段。這裏只解釋前三個階段。
(壹)籌備階段
實地調查壹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很難獲得理想的結果。準備階段通常包括以下過程:
1,選擇調查點。
選擇調查地點的基本要求是:壹是選擇有特色的區域;第二,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第三,選擇有特殊關系的地區;第四,選擇前人調查研究過的著名社團。
選擇正確的調查點對調查的成功至關重要。中國幅員遼闊,有成千上萬個村莊。壹般來說,我們應該選擇有特色或典型的地區或村莊進行調查。
所謂“有特色”,就是這個地區的社會或文化比較特殊,與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永寧納西族的“阿珠婚禮”、裕固族的“戴頭婚禮”、福建惠東人長期待在家裏的習俗等,都有很多鮮明的特色。多民族雜居地的文化涵化也是壹個很好的研究對象,尤其是兩三個不同的文化過渡地區,比如甘肅、青海,是伊斯蘭文化、藏傳佛教文化、漢文化的交錯地區,相互影響很大。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就發現裕固族的頭飾婚禮(類似納西族的音符婚禮)很有特色,初步判斷這種婚俗不是這個民族固有的,但我自己壹直沒時間去調查。2000年,我找了壹個研究生調查,結果證明了我的假設,寫了壹篇碩士論文。
所謂“有代表性”,是指該地在各民族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比如1983,我在調查阿爾泰烏梁海人(又稱圖瓦人)的時候,選擇了新疆哈巴河縣白哈巴村作為調查對象,因為該村處於中俄邊境的原始森林中,交通不便,與外界聯系很少,保留了典型的圖瓦語和圖瓦人的生活習俗。1993我們選擇北疆富蘊縣作為哈薩克族的調查點,也是考慮到該縣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壹是哈薩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放牧為主,傳統文化保存完好。也是壹個礦產豐富的地區。縣名“富蘊”因礦產資源豐富而得名。
所謂“特殊關系”社區,就是妳的親戚或者好朋友住的村子。親戚或朋友對妳準確了解社區情況很有幫助。1883去新疆白哈巴遊玩時,不僅村子很典型,村裏還住了壹個新朋友(新疆阿爾泰中學老師)。我們到村裏後,就住在他家,這對我的調查幫助很大。
對前人研究過的著名社區進行跟蹤調查,有壹個基本的參照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壹地區的文化變遷,同時也要註意考察前人調查的數據是否可靠準確。壹般來說,如果調查的對象很籠統,沒有特點,寫出來的調查報告不會引起重視。研究漢族也是如此。不能只選壹個地方,要選更有特色的地方。壹開始可能會選定壹個縣,具體要調查的村可能要到縣以後才能最終確定。
2.熟悉調查現場。
調查地點選定後,要做好充分準備,熟悉當地情況、民族構成、人口、歷史、地理、特產、部落或民族支系,收集相關文獻和方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豐富的歷史文獻或田野調查資料,與西方國家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對象有很大不同。調查的重點是收集別人沒有發現的新材料,或者從別人沒有調查研究過的方面進行調查。如果調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獻和調查資料,對民族和地區壹無所知,就要花很長時間去熟悉當地的情況,浪費很多時間;第二,別人已經調查過發表過的材料,可能會被視為新材料。只有在調查前熟悉本民族、本地區的風俗文化,才能收集到別人沒有發現的新材料。另外,如果妳對所調查的民族情況不太了解,妳就不會受到當地人民的尊重和歡迎,甚至可能會看不起妳,所以妳得不到他們的密切配合,或者妳的訪問會敷衍了事。只有對民族和地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才能進行深入的考察。我在新疆哈薩克族地區調研時,調研前熟記了哈薩克族的部落族譜,到了調研點,如流背,讓當地哈薩克族幹部群眾大吃壹驚,受到熱情接待,收集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資料。
3.寫壹份詳細的調查大綱,設計壹份調查表格。
有人主張不需要寫調查提綱或表格。我認為這不是壹個科學的方法。有調查提綱和調查表格,收集的信息更系統全面。否則收集的數據會不完整,會漏掉很多問題。在我之前的調查中,我在調查前都寫了比較詳細的調查大綱和調查表格。
4、熟悉有關社會文化的理論和基本知識。
人類學研究者的調查不同於壹般的行政幹部和記者,需要掌握與社會文化相關的各種理論和基礎知識。比如與社會、文化相關的理論有進化論、傳播論、功能論、結構論、象征論、族群論、實踐論、沖突論、交換論、互動論等等,還有很多與文化相關的概念。如果調查前不熟悉這些理論和知識,就無法深入調查,寫出來的調查報告也只能是關於該地區的表層文化,和普通記者、行政幹部不會有太大區別。
(2)初始階段
初始階段為進入野外階段,即進入調查區域後但未正式進行野外調查。這個階段通常包括以下過程:
1.向當地政府報告並獲得支持。
在被調查的縣鄉,壹定要聯系當地各級政府,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幫助。現在有些調查人員,不去當地政府部門匯報,喜歡找熟人或者認識的人,直接下鄉。在我看來,先走正道,再走旁路,找熟人。如果進入調查點後不與當地政府聯系,壹旦出了問題,當地政府是不負責任的。
在民族地區,更要依靠當地政府,尤其是新疆和西藏,壹個縣相當於半個內陸省份。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環境惡劣。很多地方都沒有公交車。沒有當地政府的配合,調查很困難。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族調查主要依靠當地的民族事務委員會。因此,民族學研究者的前輩們喜歡請求民族事務委員會幫助解決調查中遇到的困難。我在新疆的調查經驗是,最好找官辦和黨辦。兩個辦公室有權有錢有車,可以對下屬發號施令,下屬不敢違抗。現在的縣市地方民族委員會都是老弱病殘(如新疆縣級民族委員會),沒有權利有車。就算他們給妳開介紹信,當地政府也不會聽民族委員會的。我在新疆做了很多調查,主要靠縣政府辦和鄉政府。每到壹個地方,我總是先找縣政府辦公室,盡力取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這樣事情就順利了,他們會安排好住宿和車輛,發函到調查點認真接待。
2.多了解當地情況。
到達調查點所屬的縣鄉後,詳細了解當地情況。我在新疆調查期間,到大仙鎮或鄉鎮後,先查檔案、戶口和相關統計資料,掌握調查點的基本情況,然後再到村或村進行調查。這對全面了解調查地大有裨益,在正式調查前就掌握了調查地的戶數、人口、收入、民族構成等情況。如果還沒有選定具體的社區調查地點,可以咨詢當地政府。
3.選擇壹個好的居住地。
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都不壹樣,要看具體情況和調查者自身情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中,人們普遍生活在當地家庭中,實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很少有西方人類學家住在當地人家裏。當馬林諾夫斯基在調查位於新幾內亞東北約100英裏處的特裏布島時,他獨自在這個島上的壹個村莊裏搭起了帳篷。在研究了1973的51位人類學家的田野工作後,Berto和Berto夫人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野外工作期間都在當地社區租了房子或公寓。
在選擇居住地時,要考慮幾個因素:壹是有利於調查和參與觀察、深入訪談。生活在壹個受教育程度高,熟悉當地社會文化的家庭是最理想的。我在新疆調查哈薩克族、蒙古族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當地人家裏度過的。二是考慮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性,還要考慮人身安全。三是考慮地方派系關系。如果村裏有兩派對立,關系緊張,最好不要住在當地人家裏保持中立,否則會影響調查的順利進行。
(三)調查階段
住所選定後,正式調查開始,即“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階段。由於每個人對調查目的和調查要點的理解不同,調查程序不可能完全壹樣。但對於第壹次調查的人來說,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先了解當地壹般社交禮儀和禁忌。
每個民族或地區都有特殊的社交禮儀,如見面禮儀、拜訪禮儀,以及各種禁忌。只有先了解壹般的禮儀和禁忌,才能更好地進行實地調查。
2.入鄉隨俗,尊重當地人。
農村和城市不壹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不壹樣。壹、不怕臟,就是不怕住在臟的地方,不怕虱子多,不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臟,也不要怕吃喝臟。二是拜訪當地人,入鄉隨俗,壹般帶禮物。我不抽煙也不喝酒,但是我去拜訪別人的時候,總是會帶上香煙,好酒和其他禮物。拜訪哈薩克家庭時,給孩子送禮物(如糖果)是最常見的禮儀。如果沒有,主人會不高興。
3.註重個人形象的設計。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哈登曾告訴普裏查德,調查人員表現得像紳士是合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外勤工作成功的重要壹環。有些人認為到達調查點後,應該穿上當地的服裝,與當地人打成壹片。這種方法並不是最好的,甚至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無論如何,在當地人眼裏,外勤人員是屬於自己體系的“外人”而不是“圈內人”。因此,田野工作者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即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的作用。只有當妳對它相當熟悉的時候,當地人才會把妳當成自己人。在實地考察過程中,要註意個人形象的設計。我覺得要註意兩個方面:壹個是外在形象,壹個是內在形象。
外在形象主要要註意兩點:壹是衣服要整潔大方,衣服要和當地人的衣服不壹樣,但不要穿當地人不喜歡的衣服(有些民族不喜歡穿紅色或白色的衣服);第二,不要留當地人不喜歡的發型。如果妳是女性,不要塗太多口紅和香水。
我們的內在形象也要註意兩點:壹是舉止要優雅,要有風度,要有禮貌,不要罵人,不要說臟話。第二,不做有損人格的事,不占小便宜。
4.仔細觀察。
參與觀察是人類學田野調查的重要方式之壹。參與觀察可分為“深”和“淺”。只有觀察的深入和精辟,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寫出更成功的調查報告。如果不深入觀察,是不可能寫出深度調查報告的。
5.面試要有深度,要有技巧。
面試有兩種類型。壹種是結構化面試,即問卷面試。這種面試分為兩類。壹種是回答問題的方式,即實地工作者根據調查大綱向每個被調查者提出幾乎相同的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問題。其次是選擇性,即田野調查者在表格上列出他們想了解的問題的幾種不同答案,受訪者可以自由選擇。前者更多被人類學家使用,後者更多被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使用。
另壹種是非結構化訪談,即非問卷式訪談,沒有預先確定的形式,也沒有事先制定調查大綱。現場工作人員和受訪者自由談論壹些問題。
無論哪種面試,都要註意深度。深度訪談是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特點。在實地調查開始時,受訪者往往很謹慎,不願意談論許多事情,尤其是涉及私生活的事情。只有建立了密切的關系,才能進行深入的采訪。比如我的壹個研究生2000年在北京調查韓國個體家族企業的時候,壹開始老板娘不願意詳細談他們的家族企業。後來我讓她在老板開的店裏幫忙,幫老板的兒子學英語。結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老板對她非常熱情。他不僅把他們家生意來北京後的發展全告訴了她,還把她和丈夫的隱私全告訴了他,甚至包括丈夫外包情婦、私生子、賭博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糾紛。
二是講究技巧。從我在新疆的個人調查來看,我覺得面試技巧要註意三個方面:壹是啟發式面試。壹些受訪者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了解很多,但他們很難用自己的語言分層次、系統地表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調查者必須壹步步啟發受訪者,或者用其他族群的類似情況來啟發他們。我在新疆阿爾泰調查烏梁海人的時候,經常用哈薩克的案例來啟發被采訪者。二、回轉面試,有些問題不方便直接問,比如,與現代觀念不符的婚俗等。,和回轉面試都可以。比如我在了解哈薩克族和阿爾泰烏梁海人的換房習俗(又稱“因繼承而結婚”)時,首先說的是古代漢族有換房習俗,我們家鄉也有。妳過去有這種習俗嗎?這種方法在其他相對隱蔽的問題中也被廣泛使用,這樣就不會引起回答者的反感。三是問“為什麽?”受訪者可以說出壹種文化現象的過程,回答“是什麽”的問題,但大多數人不知道這種文化現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無法回答“為什麽”的問題。要了解當地文化,就要多問“為什麽”,通過各種方式尋求答案。6.聽取當地人對當地政治和實際問題的意見。在當地人(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看來,北京來的調查人員是中央派來的,他們認為我們解決了他們的困難和問題。我們在新疆調研期間,壹些少數民族在我們面前傾吐他們的委屈,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人認為我們可以解決刑事案件,我們也請孩子幫忙解決傷人打架之類的事件。對這些事情不要表現出任何不耐煩,給予同情和安慰,讓他們找政府或者法院解決問題。
7.關於數據收集的壹些問題。
數據收集是實地調查的主要目的。我認為,在收集信息時,我們應該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收集必須遵循三個原則:
第壹,集中精力收集新資料,收集以前沒有人知道的新資料或新內容。如思維方式、價值觀、民族性格、族群觀念、文化符號、社會交流與互動等內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調查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關資料較少,今後應收集更多的資料。
第二,了解本地區與同民族其他地區的文化差異。如果同壹個民族的其他地區已經公布了某個文化現象的相關信息,重要的是要知道這個地區的那個文化現象和別人調查的其他地區的文化現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異,是在哪個方面。
第三,註意數據的準確性,反復核實收集的材料。回答者提供的部分材料可能不可靠,必須經過多人驗證。如果大多數人都這麽說,那就證明是可靠的。如果有人提供的材料和大多數人說的不壹樣,要慎重對待。壹般以大多數人說的為準。或者兩者同時收集以供參考。我在新疆調研,經常要問10多人壹些大問題。
(2)註意收集計劃外有價值的信息。
在調查中,我們常常會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我在1983北疆調研的時候,壹次旅行,坐在我旁邊的壹個哈薩克族旅客提供了壹些文物信息。我下車後找他幫忙,找到了文物,收獲頗豐。首次發現清代中俄邊政大臣用察合臺文、滿文、漢文書寫的5份重要文書,發現阿爾泰烏梁海人旗幟3面、紮薩克銀印(每枚重9公斤多,用漢蒙兩種文字印刷)和壹枚散秩大臣的木印等珍貴文物。其中,根據五份文獻,結合大量史料和調查資料,撰寫了《邊界與民族——清代中俄邊政察合臺、滿漢五份文獻研究》。1986在雲南瑞麗縣調研期間,壹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拍下了這張照片,被雲南傣族專家認為是傣族中最典型的紋身照片。
8.調查時組織數據。
每天做田野筆記是大多數人類學和民族學田野調查的習慣。在我看來,不僅要做實地筆記,還要邊調查邊整理。這樣就能發現調查的哪些方面不足,可以隨時補充。我在新疆調研,壹般都是白天錄音采訪,晚上整理磁帶。
9.調查時間
調查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主要看調查者對當地情況的熟悉程度。外國人和中國人不壹樣,中國人和中國人也不壹樣。在城市長大的人考察農村和在農村長大的人不壹樣。有的人熟悉當地情況,用不了多久;壹些少數民族不需要很長時間來調查自己的情況。我在客家農村長大,熟悉客家文化,所以考察客家的時間並不長。我在新疆工作了五年,在民族地區做過很多調查。我對哈薩克族和其他民族的情況比較熟悉,再調查也用不了多久。因此,調查的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所收集的信息以及對當地社會和文化的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