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介紹古代服飾?

介紹古代服飾?

壹部人類服裝的進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壹部人類文化的感性發展史。

服裝是人類勞動的獨特成果,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也是精神文明的內涵。人類社會從愚昧、野蠻到文明,已經慢慢行進了幾十萬年。告別猿類之後,我們的祖先在風雨中徘徊了無數年,終於掙紮著跨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學會了遮風擋雨,創造了物質文明。但是,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以衣服人,如金於佛,既遮體暖身,又有美化之功。幾乎從服飾起源的那壹天起,人們就在服飾中沈積了自己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各種文化心態和宗教觀念,構建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原始社會服裝(公元前21世紀以前)

戰國時代的人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和後來的《淮南子》都提到過黃帝、胡草或創造了衣服。從出土文物方面來看,服飾進化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北京周口店穴居人遺址有1根骨針和1,41個鉆石、骨、殼、牙飾(距今約1.9萬年)。事實證明,用動物皮等天然材料可以縫制簡單的衣服。中國服飾文化的歷史就起源於此。

商周時期的服裝(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年)

商代的服裝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步,絲綢和亞麻織物已經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商朝人能織極細的絲綢,而且這種材料顏色很濃。

到了西周,等級制度逐漸確立,周朝設置“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皇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我國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完善於周朝,春秋戰國之交納入禮法之治。

從周代出土的擬人文物中可以看出,服裝裝飾雖有繁有簡,但上下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 ~ 221)的服裝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使得服裝材料越來越精細,品種和名稱也越來越多。技術的傳播讓多樣精致的衣服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寬下層窄已經成為壹種趨勢。

深的衣服有隱藏身體的意思。它們是國內文人階層的便裝和庶人人的禮服。它們是男女通用的,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的剪彩很獨特,衣服和襯衫連在壹起。制作時,上下切開,中間有縫。它們的使用範圍最廣,隆重程度僅次於對朝服裝。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布胡夫令,推廣“胡夫騎射”。胡夫指的是當時“胡人”的裝束,與中原脫下外衣的戴博大相徑庭。特點是長及膝的衣服,腰間系壹條果洛帶,帶掛鉤和靴子,方便騎射活動。

秦漢時期的服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 ~ 220年)

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這壹時期的物質更加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和西漢元壽四年(公元前119),張騫[qiān]兩次奉命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陸路通道,數以千計的絲綢在整個魏晉隋唐時期源源不斷地輸出,史稱“絲綢之路”。由此,中國服飾文化向世界傳播。

秦代和戰國時期的服飾制度沒有大的區別,保持了中國深服的基本形態。西漢時期的男女服飾仍然沿襲了深衣的形式。不管是單品還是棉品,大多是上衣和下裙裁剪縫合在壹起,上下部分還是不縫合或者縫合;外套裏面有漢服和內衣,他們的領導壹起暴露出來,成為壹套刻板的西裝。穿緊身褲,保持“贊衣大裙”的風格秦朝時,服裝是黑色的。

在漢代,有壹套服裝制度。歷史書列出了20多種皇帝和朝臣的禮服、宮廷服裝和制服。服裝上的檔次差異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在沿襲舊制度的基礎上,冠服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誌;配卯制度是作為區分官階的標誌而建立的。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對農民采取了放寬賦稅的政策。壹般制度變化不大,冠服制度大多繼承了秦制度。直到東漢永平二年才有正式完整的規定。

漢初由於統治者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壹個太平盛世。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時最常見的民間手工業是紡織業。這壹時期,絲綢輝煌產量極大。漢代的紡織加工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漢代的主要服飾是長袍、束腰、束腰、裙。在漢代,由於紡織和刺繡業非常發達,富人可以穿絲綢和緞子的漂亮衣服。普通人穿短褲子,窮人穿短棕色【粗布做的短衣服】。漢代的婦女穿兩件式的禮服和長袍,裙子的款式很多,最著名的是“仙女裙”。

據傳說,趙在成為漢朝皇後後,非常喜歡穿裙子。有壹次,她穿著壹件五顏六色的紫色連衣裙,和漢成帝壹起去壹個水池裏遊泳。鼓樂聲中,燕子翩翩起舞,裙裾飄動。就在這時,風刮了起來,她被吹得像壹只輕盈的燕子。成帝忙命侍從扶住她,不料慌亂中壹把抓住了衣襟。王後得救了,但是她的裙子上弄了許多皺紋。但奇怪的是,有褶皺的裙子比之前沒有褶皺的好看。此後,宮女們紛紛效仿,也就是當時的“仙女裙”。〕

漢朝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讓漢朝人對人類的生產力抱有樂觀的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但也拋棄了其關於出世的否定思想,吸收了儒家的壹些合理觀點,註重自然規律和人的目的的統壹,堅信在廣闊的外部世界中存在著無限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該積極地去發現、占有和享受這種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220 ~ 589)

魏晉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發生變化,民族服飾大融合。魏初和曹汶制定了九品官職制度,“紫、紅、綠是區分九品官職的三種顏色”。此後歷代沿用此制,直至元明。

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民眾異地居住,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的局面,導致了服飾的發展。北方民族短褲的褶皺逐漸成為主流,男女都可以穿,不分等級。女裝“上儉下富”。

東晉末至齊梁時期,服飾為裙服,起源於漢代。到了晉代,有了短襖寬裙的特點。受漢朝規矩禮儀的影響,少數民族服飾穿漢服。

太和十八年(494年)鮮卑北魏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改姓拓跋,率領百官穿漢魏服飾。原來鮮卑人穿的是有領子的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稱為“孝改”,使秦漢以來的冠服舊制得以延續,促進了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還是繼承了秦漢的舊制度。南北朝剛建立政權的時候,各少數民族還按照自己的習俗著裝。後來,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他們開始穿漢族服裝。

中原人民的服飾,尤其是便服、制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了許多北方民族服飾的特點,衣形合體。六朝時,男子穿袍加低裙,女子穿袍加雙裙,非常漂亮。這壹時期的服飾,可以參考《洛神賦》、《列女傳》等卷軸。

北朝的服飾特點是合身的褲子、短袍和各種靴子。服裝窄而短,裙擺和腰身微翹。女裝多以簪花、珍珠、各種花冠裝飾,導致宋代有鳳冠的定制。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大變革時期。此時,胡服成為當時的時尚,是因為大量的胡人遷居中原。緊身、圓領和開叉是胡夫的特點。

隋唐服裝(581 ~ 907)

隋唐時期,中國因分裂而統壹,因戰爭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裝的發展,無論是材料還是款式,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輝煌景象。

隋唐時期最流行的女性服飾是裙裝,這是唐代女性的主要著裝風格。隋朝和初唐時期,女性以小袖作為短褲,穿著高腰的緊身長裙,壹般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用絲帶紮在腋下,給人壹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的裙子比初唐的寬,其他的變化不大。隋唐時期的女子衣著考究。從宮廷流傳下來的“半臂”有雙排扣、套頭衫、翻領或無領的款式。袖子齊肘齊腰,系壹條小帶子作為胸。因為領口很寬,穿的時候露出上胸部。半臂持續了很久,後來男人也戴了。當時還流行壹種長圍巾,是用薄紗做的,上面有銀花或金銀粉畫的花。壹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然後搭在肩上,纏繞在手臂上,所以叫絲。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壹,女性穿男裝在當時是壹種時尚。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與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時期,新式胡服非常流行。

宋立傲夏金元服飾(947 ~ 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族服飾的風格,而遼、西夏、金元等朝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蒙古族的特點。民族服飾再次交流融合。

宋代的服飾有三種:官服、便服、舊服。在宋代,羅是官服的主要面料。由於五代的舊制度,政府每年都要給親貴大臣錦袍,分為七種不同的顏色。官服顏色沿襲唐制,紫為三品以上,朱為五品以上,綠為七品以上,綠為九品以上。官服樣式大致類似於晚唐的長袖官服,但首服(冠帽等。)已經是平翼黑帽(黑帽的翅膀是直的),名曰直足,為君臣定制。宋代的服裝在色彩和風格上繼承了唐代,但與傳統融合得更好更自然,給人以復古風的感覺。

宋代時期,宋代的男裝大體沿襲了唐朝的風格。壹般來說,人們穿著有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情時,他們把衣服放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相間的。當時,退休官員和士大夫穿著壹種雙排扣長袍,稱為“直邊”(〔dus Bu,古代學者和官員穿的長袍和便服,也指僧侶穿的大領長袍),袖子很大,袖口、領口和襯衫角有黑邊,頭上戴壹頂方筒帽,稱為“東坡巾”。

宋代女性的著裝是上穿窄袖短上衣,下穿長裙。通常,他們穿著小長袖外套和雙排扣夾克,很像今天的背心。外套的領口和前襟繡有美麗的花邊。宋朝初期,所有的服裝服飾都沿襲了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度頒布後,逐漸分為祭祀服、禦服、公服(宋代又稱官服)、時令服(按季節給文武朝臣的衣服)、軍服、喪服。宋代婦女的服飾與漢代婦女的服飾相似。她們都身材修長,窄袖交叉領,穿著各種顏色淡雅的長裙。通常將長袖雙排扣翻領穿在衣服外面,在領口和翻領前面畫上繡邊,稱為“擦領”。宋代服飾的主要特點是清新、樸素、自然、典雅。

宋代女性主要穿裙子,但也有褲子。它的褲子是壹種特殊的形式,不僅包括貼身的褲子,還包括多層的褲子。宋代女性有纏足的習俗,所以裙子沒有地面那麽長,以露出腳。

遼、西夏、金是我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各自民族傳統在與漢族長期文化交流中的發展軌跡。黨項婦女穿有翻領的胡服,領口繡得很漂亮。契丹和女真人壹般穿窄袖及膝長大衣,靴,適合馬上狩獵;女人穿窄袖有領袍,滿背。都是左撇子【從左向右扣】。與漢人相反,他們過去穿的漁墩在內地廣為流行。考慮到與漢族雜居的現實,遼金政權壹度設置了“南官”制度,與漢族共同統治中國的漢族,對漢族官員采用唐宋官服的舊制度。契丹和女真的男裝也是漢人采用的,因為方便移動。

元代的衣服和周朝的衣服差不多,有緊窄袖、短裙、及膝衣、百褶裙。肩對肩和甲對甲也是制服。“比肩”是壹種比馬褂略長的皮衣。到了元代,蒙古人稱之為“蒙昧之答”。“加比”是壹種便於騎射的服裝。它無領無袖,前短後長,用圈圈連接。

入關後,蒙古人不僅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服飾,還采用了漢、唐、晉、宋的宮廷服飾,如田字的田童冠、絳紗袍,關白的穿關良,羅清的遮膝服是宮廷服、加冕服,漢族的官服也是將軍服。

明清服飾(1368 ~ 1911)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飾為主體,清代以滿族服飾為主流。兩代上下階層的服飾都有明顯的檔次。上流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征,歷來為統治階級所重視。自唐宋以來,長袍和黃色壹直是皇室專用。自南北朝以來,紫色最為昂貴。

明代因皇帝姓朱,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邪紫取朱也”,故從官服中廢除紫色。最鮮明的特點是用“補品”來表示等級。補丁是壹塊大約40 ~ 50厘米見方的絲綢,繡上不同的圖案,然後縫在官服上,壹個在胸前,壹個在背後。文官用鳥為輔,武官用獸,分九類。通常,t恤以衣服的長度和袖子的大小來區分,舊的最受尊敬。在明朝,婦女過去常常在裙子外面穿壹件短上衣或壹件雲肩。關鋒畢夏是明代婦女的服裝,也是後妃參加祭祀等重大儀式時使用的服裝。全冠飾龍鳳,與下官同戴。紐扣,在明代廣泛使用,主要用在禮服上,很少用在制服上,到明末才開始流行。民間紐扣受八旗兵盔甲和洋貨進口的影響,逐漸廣泛應用於衣服的領子和翻領。

明代老百姓的服裝有長有短,有衫或裙,基本繼承了舊傳統,品種非常豐富。在禮服顏色上,平民妻女只能穿紫、綠、粉等顏色,以免與官服混搭;勞動人民只允許使用棕色。清朝時期剃發換衣以暴力手段進行,男子服裝按滿族習俗統壹。順治九年(1652年)頒布《穿色肩章條例》,廢除漢民族色彩濃厚的冠服。在明朝,所有的男人都把頭發盤成發髻,穿著寬松的衣服、長襪和淺口鞋。清代頭發剃成辮子,辮子垂在腦後,穿細馬蹄袖箭,緊襪深靴。然而,根據法律,官方和民間的服裝是截然不同的。

清代官服的主要品種是長袍馬褂。夾克衫是加在長袍上的外套,因起源於騎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胸前壹片青(太子郡王用圓片)。蔔子的鳥獸紋和秩序與明朝相似。皇帝有時會穿壹件黃色的夾克來表示他的特別寵愛。就影響而言,其他顏色的馬褂也逐漸在官員、士紳中流行起來,成為普通服飾。四五級以上的官員還在脖子上掛佛珠,由各種珍貴的寶石和香木制成,構成了清代官服的又壹特色。絲織、刺繡、印染以及各種手工職業的進步,為清代服裝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漢族、滿族的女裝發展不壹樣。康雍時期漢族婦女保留明式,小袖衣、長裙流行。做完後衣服越來越肥越來越短,袖口越來越寬,加上雲肩,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到了清朝末年,城市婦女已經穿起了裙子和褲子,衣服上鑲嵌著花邊和卷齒,大部分昂貴的衣服都花在這上面。

參考資料:

天漢民族文化網

  • 上一篇:什麽是數據收集?
  • 下一篇:任先生和季羨林先生的生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