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從《裂舌:裂舌結局》看日本當代男女小說

從《裂舌:裂舌結局》看日本當代男女小說

摘要:日本自古以來就有淫蕩文學的傳統,這些淫蕩文學表現出深深的悲傷、困惑和絕望。本文試圖以《裂舌》為例,從傳統和現實兩方面探討當代日本男女小說的特點,從而了解日本的民族性。

關鍵詞:色情與後沈默現實主義

引用

《舌裂》是日本19歲青年女作家金的第壹部小說。2003年獲日本第27屆Zan文學獎,2004年獲130芥川獎。

小說的主角是壹個19歲的叛逆少女,壹開始迷上了身體改造,最後把舌頭割成兩半,然後迷上了紋身。女孩遇到了壹個臉上掛著金屬環,背上紋著龍紋的紋身男青年,被他兩條開裂的舌頭迷住了。在小夥子的誘惑下,她也在舌頭上戴上了戒指,從此癡迷於形體改造。在小夥子的推薦下,姑娘認識了另壹個搞形體改造的小夥子,三人發生了混亂的性關系。這部小說的結尾很混亂。女孩的男朋友被性侵致死,但女孩的另壹個性遊戲玩家,可能會性侵男朋友的肉體改造人,卻讓女孩感到溫暖。著名作家村上龍高度評價了這部小說。他認為兔唇的細節是真實的,無懈可擊的。從現在年輕人放縱的生活方式中,我捕捉到了偶爾閃現的純真情感。小說不僅構建了壹個陌生而神秘的世界,而且深刻地傳達了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女性的情感,充分展現了後現代文化中“新日本”的叛逆、孤獨和失落的生存狀態。作品中大膽的描寫和心理灰暗的內容,在中國引起讀者的轟動,但在日本卻能成為暢銷書,受到資深學者的贊賞,並獲得日本文學界的純文學獎。這種價值取向,在我們討論了以下現象之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壹、日本男女小說的“美”與“悲”

日本文學從傳統故事開始就壹直追求情色。情色指的是男女之間的愛,而不是愛情。指男女偶遇,追求性。日本情色文學的傳統,應該說,來源於早期大和民族性生活的開放和生殖器崇拜。神話傳說中的日本起源與性密切相關,《史記》中有對日本誕生起源的神話描述。謝毅·齊納和伊澤波是男女之神。受上帝的旨意,他們從天而降,看到壹對愛情鳥在接吻,他們也學會了接吻。看到壹對夫婦結合,受到鼓舞,無法控制自己,女神謝毅·齊納問道:“妳身體怎麽樣?”伊澤波女神回答:“我的身體逐漸完整,除了壹個地方沒有封閉。”謝毅·齊納說:“我身體裏有壹個多余的位置,所以我會把它給妳。”伊澤波同意了。於是女神和女神合二為壹,最終誕生了日本列島和主宰列島的天神和八百萬神。②在以敘事為主的傳說中,雖然對性的描寫是赤裸裸的,但並不淫穢,反而表現出自然和現實主義。此後,日本古代的各種文學樣式,多以愛與性為主題,逐漸形成了日本文學的淫蕩審美觀念,《源氏物語》是奠定日本淫蕩文學的傑出之作。這個淫不完全是漢語中色情的意思,“色”也有色彩和表情的意思,而淫包含著身、神、美的結合,包含著靈與肉都壹致的內容。情欲文學以情愛趣味為重要內容,探索人情與世俗,把握人生的深層意義。《源氏物語》講述了主人公和眾多女性的悲慘情感故事。是古典《靜雅》中壹部淒美而悲涼的“情感小說”。整部作品充滿了壹種古典的靜雅和淒美的意境風格,開啟了日本“哀物”時代。但這部壹千多年後仍對日本文學產生深遠影響的愛情巨作,表面上看是壹個采花天才的浪漫傳奇。這就是日本人對審美的理解,愛與情、性與靈的曖昧分離與統壹。

時至今日,由於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日本文學作品有了很大的進步和變化,但淫蕩、物質悲哀、現實主義的風格依然存在。金的《舌裂》看似是壹部叛逆小說,其內容令人震驚,涉及性、暴力和身體變形。作者想傳達的,當然不是為了符合社會的價值標準,而是通過這類年輕人狹小的生存空間,展現這種空虛的可怕力量。麻木的心靈只能通過轉化身體的痛苦來獲得存在感。但她的作品始終滲透著日式審美——對物哀。這部小說充滿了感傷的情緒和愛情與性的悲傷。紋身完成後,紋身師和主人公都感嘆:“這是人生的又壹次啟程嗎?麒麟最高境界已經被刺,感覺沒什麽好懷念的了。”“我的龍和麒麟最後壹次結痂,也是最後壹次脫痂,完全歸我所有。我總是渴望擁有很多欲望。但所謂的占有,是很可悲的。”⑤小說結尾說,壹個女孩在身上紋身,在舌頭上穿孔,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叛逆心理,但最後卻因為失去男朋友而加速了“裂舌”的過程,反映了她在劇烈的身體疼痛中從麻木到恢復的情感過程。壹些新銳作家認為,從這些人生活表象的殘酷描寫中,可以看到殘酷背後的情感悲涼。龔本輝說:“看完金的《舌裂》,我突然覺得心裏留下了什麽東西。於是,我又看了壹遍,感覺她對細節的描述非常到位,我也明白了它給我留下了什麽。是‘悲傷’。”池澤夏月也說《裂舌》整體上是壹部悲傷的小說,所以她有點害怕。場面也很華麗,可能是另壹種純粹的愛情吧。但作者認為小說似乎透露出日本傳統文學作品的悲涼,大膽的性描寫卻遊走在色情小說的邊緣。翻譯成中文的小說,被譯者刪除後幾乎無法到達中國讀者的視線,原著中赤裸裸的性描寫,大概也只能被日本人認為是純文學作品。

二、日本文學作品中的生死觀

《裂舌》對死亡的追求也體現了日本小說的另壹大特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自殺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說“死亡是日本美的本源,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死亡”。此外,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太宰治等文化名人都對死亡懷有敬意和仰望。他們相信生與死之間沒有絕對的距離。當生命的巔峰已經過去,對生命本身沒有期待的時候,與其讓肉體活著,不如讓靈魂回歸,讓身心在死亡中得到永恒的升華和沈寂。這種思想在作家的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小說《舌裂》裏有壹段描寫。從紋身店回來的路上,女主角突然心情陰郁。“我強烈希望我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我也希望在壹個完全黑暗的世界裏燃燒自己。

日本是島國,遠離大陸,海洋性氣候明顯。雖然氣候潮濕,但經常會有突如其來的臺風。夏末秋初,臺風頻繁襲擊日本,給日本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尤其讓日本人擔心的是,由於橫跨日本列島的“環太平洋斷裂帶”的不穩定性,日本地震多,火山活動頻繁。就連日本藝術創作中經常因為景色壯麗而被描繪的富士山,也是典型的火山錐。可以說日本人腳下的土地是不穩定的,所以地理原因讓日本人在人生觀和世界觀上有了瞬間感,這個民族對生死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詮釋。壹直以來,櫻花作為國花受到日本民眾的喜愛,對於生死觀也是有感情和寓意的。櫻花是短暫的,燦爛綻放後,壹夜之間突然雕零。這種超然的決定得到了日本人的贊賞,然後變成了壹種信仰。在日本民族的生死意識中,他們熱愛短暫,看重當下的美好,可以無視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終結。

  • 上一篇:什麽是歐式新古典風格
  • 下一篇:以音樂為主題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